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科学论▪P3

  ..续本文上一页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在哲学界,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著有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论著四十多部,并在1950年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第五节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著名学者巴格尔说:“在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识、坦率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受过佛教熏陶的人,在遇到挫折、烦恼的时候,自然能更有效地摆脱困境,保持健康的生活。因此佛法才能完全满足众生的心愿,解决内心的苦惑。精通佛理的学佛人,在生活中虽然也会遭遇种种违缘与挫折,但在心中却可以一直保持安祥、快乐,因此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的精神是难以揣度的。英国的著名学者克里也说过:“佛教所开示的法,是一种心与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规,它所包含内容的广大与深奥,确实是无与伦比的。”

  佛教教义之深邃,行为之高尚,这是任何其他的宗教都难以比拟的。正因如此,佛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文化层次、意识形态迥异的人们。人们在听到佛曲梵呗,看到庙宇佛像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而不由自主地投入佛陀慈爱的怀抱。如英国的荣赫司鹏爵士说:“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历程也可看出,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整天为工作和生活奔波忙碌,很少顾及自己内心的精神生活,而在偶然机会中到达寺庙后,耳闻目睹了清净、积极的佛教生活,看到了生活原来也可以无拘无束,便愿意舍弃一切,退出尘寰,以寺庙为家,过起一种全新而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佛陀远大的加持力所致。寺庙里处处洋溢着清净、高尚、慈爱的气氛,让人的心灵得到最大的藉慰。如法国的隆斯佩雷女士说:“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运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注意佛教的这件工作是怎样的急切了。”

  因此,我们应该由衷感谢和赞颂释迦牟尼佛和佛的教法。因为佛和佛的教法,给我们开示了直接有效的方法,去通达宇宙的本质,获得照见一切的无上智慧,永远脱离轮回苦海,永远沐浴于无上的胜乐之中。

  我们赞颂佛和佛的教法。还因为释迦牟尼佛不偏袒,而是对一切有情有平等的大慈大悲心,平等地慈悲一切众生,平等地救护一切众生,犹如母待独子,救护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让一切众生得无上安乐之佛果!

  第六节信佛不是迷信

  在近现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有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们也是被迷住了等等,产生了诸多不客观公正而又很是幼稚的看法,现在也是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这种相当轻率的态度。但在我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人们当中没有发现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虽然他们自己并不信仰佛教,但在他们的心目当中,都以为佛教是很高深博大,是相当了不起的,只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有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还没有缘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张东荪先生说:“我对于佛家,却相当的敬重,以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杨振宁,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他们有智慧的人,虽然不一定对所有的事物都能精通,但却对人类高尚伟大的佛教文化都抱着尊重的态度。然而恰恰是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对世间及出世间法都不懂的人,反倒会说佛教是很迷信的,这种说法在六、七十年代相当地流行。那时候的人们普遍地陷入于一种愚昧而又疯狂的状态,不管是对西方的现代文明还是对东方的传统文化都是践踏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对西方的人文科学和华夏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挂上了“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迷信”等封资修的招牌,现在继续这样痴迷不悟的人不是很多了,但我还是希望那些还在说迷信的人们首先应该作一些观察,如果对一个事情不作任何观察就随随便便地下结论,那不管您是什么样层次的人,以您自己所崇拜和信服的比如说是某一个学问或主义,别人若也不加思辨就说成是迷信,想必您也不会苟同。说佛教是迷信,其实就和说科学是迷信一样荒谬。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包括现在社会上的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们也尊崇佛教为智信而不是迷信的。比如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曾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世称“康梁”,他曾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也说:“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又说:“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张君劢,曾任大理“民族文化学院”院长,1946年“中国民族社会党”成立时任主席。他说:“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经论典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对他的朋友许寿棠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不必说人们送给鲁迅先生多少个美称,只是他一生中所写的等身著作一般人已望尘莫及的了,以他如是的智慧也是对释迦牟尼佛赞叹不已,那我们有些对世间上的文学、哲学等也不怎么了知通达的人凭什么说佛教是迷信的呢?否则,鲁迅先生等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反倒有宣扬迷信之嫌,而您却在坚持正信了。所以那些说佛教是迷信的人们应该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太过于孤僻浅陋了,就象藏族人讽刺那些孤陋寡闻的人所常说的那样:“这种人除了自家的锅灶没有见过别的地方,除了母亲以外没有见过别的人。”

  第七节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多多学习佛法,尽量以佛教的思想智慧去指导自己的生活。现在虽然名闻一方的出家人与居士很多,但他们中有些人并不知道多少佛教的内容,这样在遇到一些违缘时,往往退失自己的信心,产生各种邪知邪见。诚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一次演讲时所说:“佛教徒不懂佛法是很惭愧和遗憾的。”不懂佛法,不但自己信仰、修行难以增上,还无法解答他人提出的疑问。尤其是现在,接受各类新知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会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懂佛法的人在回答时便会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应付,而受了较多佛法熏陶的人则可用方便善巧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解除他人的疑惑,使其种下善根,甚至可以使他们对殊胜的佛法生起无比的信心,进而作热诚的追求,如查亚苏里亚博士说:“我们不必强迫人类信仰他,我们所要做的是将佛教真实的面貌呈现于对佛教未有认识、抱有成见的人士面前,引发他们追求真理的热诚。”因此,我们不管是自己信仰修行还是为了弘法利生,作为一名佛教徒,认真地学习佛法都是特别地重要。

  因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现在很多大德忙于寺院的建设,举办形式上的法会仪式,应付各类会议,因此他们所主持的其实是影像佛法。有些居士也只停留在办个皈依证,不定时地去寺庙烧点香,做点供养的程度上。平时则忙于工作、家务,没有精力用于闻思修,结果烦恼、挫折一来,便毫无把握随业流转。出家人更应该修学佛法,否则只穿出家衣服,剃个光头,并不表明你一定已是出家人了,佛曾说过:出家人若不明白教理,仅剃去发须有何用?云栖莲池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莲池大师所著的《竹窗随笔》历来皆流行甚广,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师为补偏救弊,苦口婆心,并且每篇文章都有感而发,极富针对性。现用白话文摘录一篇如下,望读者诸君尤其是佛弟子们深思,方不负祖师大德一片苦口婆心的希望,高僧莲池大师云:

  “从前有祖师对众开示说:“你等出家,脚跟还未曾立定,转眼就已过三、四十年了。”我等听到如此真恳痛切的话,该多么感到心惊胆战,身毛为竖的。可是许多出家人…

《佛教科学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密宗断惑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