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爲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曆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在哲學界,本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著有社會及自然科學方面論著四十多部,並在1950年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考察了各種宗教後說:“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第五節 只有佛法才能滿足衆生的心願
著名學者巴格爾說:“在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識、坦率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受過佛教熏陶的人,在遇到挫折、煩惱的時候,自然能更有效地擺脫困境,保持健康的生活。因此佛法才能完全滿足衆生的心願,解決內心的苦惑。精通佛理的學佛人,在生活中雖然也會遭遇種種違緣與挫折,但在心中卻可以一直保持安祥、快樂,因此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圓融、博大的精神是難以揣度的。英國的著名學者克裏也說過:“佛教所開示的法,是一種心與意共同滿足的思想法規,它所包含內容的廣大與深奧,確實是無與倫比的。”
佛教教義之深邃,行爲之高尚,這是任何其他的宗教都難以比擬的。正因如此,佛教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文化層次、意識形態迥異的人們。人們在聽到佛曲梵呗,看到廟宇佛像之後,往往會産生一種莫名的感動,而不由自主地投入佛陀慈愛的懷抱。如英國的榮赫司鵬爵士說:“我在東南亞國家旅遊和佛教徒接觸,最感動的是他們周圍有一種莊嚴而安和的氣氛存在,而且到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種高尚、甯靜、慈愛、端莊的姿態趺坐著,單是這種氣氛和神態,已經將佛的基本特質深深印入我的腦海,而使我神往了。”
從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的曆程也可看出,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們,整天爲工作和生活奔波忙碌,很少顧及自己內心的精神生活,而在偶然機會中到達寺廟後,耳聞目睹了清淨、積極的佛教生活,看到了生活原來也可以無拘無束,便願意舍棄一切,退出塵寰,以寺廟爲家,過起一種全新而有意義的生活,這也是佛陀遠大的加持力所致。寺廟裏處處洋溢著清淨、高尚、慈愛的氣氛,讓人的心靈得到最大的藉慰。如法國的隆斯佩雷女士說:“佛教意義的高尚,道理的純正,對于法國很多意識純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滿意于宗教信條的人和真正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種很大的吸引力。我們既看到現在全世界的混亂與痛苦,又感覺到運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種種問題。那麼,我們便可喚起人類,使注意佛教的這件工作是怎樣的急切了。”
因此,我們應該由衷感謝和贊頌釋迦牟尼佛和佛的教法。因爲佛和佛的教法,給我們開示了直接有效的方法,去通達宇宙的本質,獲得照見一切的無上智慧,永遠脫離輪回苦海,永遠沐浴于無上的勝樂之中。
我們贊頌佛和佛的教法。還因爲釋迦牟尼佛不偏袒,而是對一切有情有平等的大慈大悲心,平等地慈悲一切衆生,平等地救護一切衆生,猶如母待獨子,救護一切衆生脫離輪回苦海,讓一切衆生得無上安樂之佛果!
第六節信佛不是迷信
在近現代特別是五十年代以後,有一部分人以爲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們也是被迷住了等等,産生了諸多不客觀公正而又很是幼稚的看法,現在也是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這種相當輕率的態度。但在我看來,真正有智慧的人們當中沒有發現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的,雖然他們自己並不信仰佛教,但在他們的心目當中,都以爲佛教是很高深博大,是相當了不起的,只不過現在暫時還沒有時間去進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還沒有緣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張東荪先生說:“我對于佛家,卻相當的敬重,以爲他所提出的問題是對的,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楊振甯,1944年獲碩士學位,194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他們有智慧的人,雖然不一定對所有的事物都能精通,但卻對人類高尚偉大的佛教文化都抱著尊重的態度。然而恰恰是那些沒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對世間及出世間法都不懂的人,反倒會說佛教是很迷信的,這種說法在六、七十年代相當地流行。那時候的人們普遍地陷入于一種愚昧而又瘋狂的狀態,不管是對西方的現代文明還是對東方的傳統文化都是踐踏得一塌糊塗,特別是對西方的人文科學和華夏的傳統文化基本上都挂上了“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迷信”等封資修的招牌,現在繼續這樣癡迷不悟的人不是很多了,但我還是希望那些還在說迷信的人們首先應該作一些觀察,如果對一個事情不作任何觀察就隨隨便便地下結論,那不管您是什麼樣層次的人,以您自己所崇拜和信服的比如說是某一個學問或主義,別人若也不加思辨就說成是迷信,想必您也不會苟同。說佛教是迷信,其實就和說科學是迷信一樣荒謬。
事實上人類曆史上包括現在社會上的許多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們也尊崇佛教爲智信而不是迷信的。比如中國近代著名的資産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梁啓超,曾和康有爲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世稱“康梁”,他曾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也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又說:“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揚光大。近年來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漸興盛,實與科學之進步成正比,即如我國近年來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是因爲佛法的理論,都能透過科學的考驗,故凡對于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真義,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視爲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堅強的理論基礎。”張君劢,曾任大理“民族文化學院”院長,1946年“中國民族社會黨”成立時任主席。他說:“蓋世尊之說法,因衆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爲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于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中國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在閱讀了《賢愚經》、《瑜伽師地論》等佛經論典後對佛的智慧感歎不已,對他的朋友許壽棠說:“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于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啓示了,真是偉大的聖哲。”不必說人們送給魯迅先生多少個美稱,只是他一生中所寫的等身著作一般人已望塵莫及的了,以他如是的智慧也是對釋迦牟尼佛贊歎不已,那我們有些對世間上的文學、哲學等也不怎麼了知通達的人憑什麼說佛教是迷信的呢?否則,魯迅先生等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反倒有宣揚迷信之嫌,而您卻在堅持正信了。所以那些說佛教是迷信的人們應該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太過于孤僻淺陋了,就象藏族人諷刺那些孤陋寡聞的人所常說的那樣:“這種人除了自家的鍋竈沒有見過別的地方,除了母親以外沒有見過別的人。”
第七節 佛教徒特別需要學習佛法
作爲一名佛教徒,應該多多學習佛法,盡量以佛教的思想智慧去指導自己的生活。現在雖然名聞一方的出家人與居士很多,但他們中有些人並不知道多少佛教的內容,這樣在遇到一些違緣時,往往退失自己的信心,産生各種邪知邪見。誠如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美國一次演講時所說:“佛教徒不懂佛法是很慚愧和遺憾的。”不懂佛法,不但自己信仰、修行難以增上,還無法解答他人提出的疑問。尤其是現在,接受各類新知識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會提出許多發人深思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不懂佛法的人在回答時便會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應付,而受了較多佛法熏陶的人則可用方便善巧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解除他人的疑惑,使其種下善根,甚至可以使他們對殊勝的佛法生起無比的信心,進而作熱誠的追求,如查亞蘇裏亞博士說:“我們不必強迫人類信仰他,我們所要做的是將佛教真實的面貌呈現于對佛教未有認識、抱有成見的人士面前,引發他們追求真理的熱誠。”因此,我們不管是自己信仰修行還是爲了弘法利生,作爲一名佛教徒,認真地學習佛法都是特別地重要。
因受社會、環境的各種影響,現在很多大德忙于寺院的建設,舉辦形式上的法會儀式,應付各類會議,因此他們所主持的其實是影像佛法。有些居士也只停留在辦個皈依證,不定時地去寺廟燒點香,做點供養的程度上。平時則忙于工作、家務,沒有精力用于聞思修,結果煩惱、挫折一來,便毫無把握隨業流轉。出家人更應該修學佛法,否則只穿出家衣服,剃個光頭,並不表明你一定已是出家人了,佛曾說過:出家人若不明白教理,僅剃去發須有何用?雲棲蓮池大師,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蓮池大師所著的《竹窗隨筆》曆來皆流行甚廣,究其原因,是因爲大師爲補偏救弊,苦口婆心,並且每篇文章都有感而發,極富針對性。現用白話文摘錄一篇如下,望讀者諸君尤其是佛弟子們深思,方不負祖師大德一片苦口婆心的希望,高僧蓮池大師雲:
“從前有祖師對衆開示說:“你等出家,腳跟還未曾立定,轉眼就已過叁、四十年了。”我等聽到如此真懇痛切的話,該多麼感到心驚膽戰,身毛爲豎的。可是許多出家人…
《佛教科學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