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
会有人问藕益大师说:「人若在念佛七中念得一心不乱之后,又造恶业,仍能往生否?」大师答得好,大师说:「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以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食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道场就是希望在这几天之内把水烧开,这就是克期取证。经中所说的一日,是指二十四小时。
所以在道场内要一心念佛,出道场回到家中仍应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电视等,心就乱了。家务尽量安排好,可以在七天之内,下至只是一日,专心持念。我们现在所念的这本《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所译,要求念到一心不乱,唐玄奘大师所译此经中则把这个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两译合参,便之罗什大师的「一心」相当於玄奘大师的「系念」,就是说一心是指专心持念,心不散乱。不是指事一心与理一心。因事一心则消除了见思二惑,理一心则可破无明,都是甚深境界。现在合参两译,知道一心同於系念,所以我们真实发心,老实念佛,绵绵密密,精进不已,以此为因,必得往生极乐的妙果。至於现在到达一心不乱也是可能的,往生时品位就更高了。
(4)信果。
《要解》说:「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味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随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果就是要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极乐净土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由於念佛到一心不乱,入念佛三味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亦复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贤文殊两大菩萨,乃释尊的胁侍。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发愿偈为:
愿我临欲临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再看《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经偈为: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以上两偈实质全同,五言偈即从七言偈精炼而成。又如《文殊说般若经》说:「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欲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可见念佛功德难思。上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悉皆念佛求生极乐国土,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於响。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愿,决不虚发。能这样信,名为信果。 (5)信事。
事与理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事相就是事物与有形无形种种诸相。眼前所见,幡幢香灯,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鳞介爬行,六道轮回,生生死死,万事万物,都是事相。对於所有这些事相,若闻它们究竟以什么为本体呢?从科学上说,宇宙万物推其本源,不过是由一百多种原子,它的本质呢?只是电子,质子和中子。世间万物只是由这些三种「子」,若多少配搭而厂。若更问这三种子是什么呢?当然小中还有更小,这是不可穷尽的。但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颗粒性与波动性。所谓,「颗粒」者,只是能量在其场中某处的集中。因此可以说一切都是能量与波动。例如空中的电磁波,俗称无线电波。波即波动,可见从事相上看到万象森罗,若论本质,只是能量与动相。若从佛法来说,那就深入了,例如当前我这个人,是个百发的老头,再过些年送到八宝山一烧便没有了,这是事相。若论本体,我的本体与佛相等,本来没有生灭。这里所说的本体,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脑的产物,是有生灭的。可见用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实明白经中事事无碍的妙理。本经是小本《华严》所显示的,正是事事无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想要明白,那只有真实发起大乘心,亦即菩提心,此心正是大悲大愿大智的结合,才有希望。目前若未能深懂也很自然。当年佛说《华严》时,大神通如目犍连,大智慧像舍利弗,都如聋如盲,不能明白。现在我们听了,有些不懂也就不用着急。好在这些妙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的阿赖耶识,像录音机,都已记录无失,成为种子。 《要解》说:「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事与理相对,境与心相对。心即是理,境既是事。前已阐明此心含容十方,此心不可穷尽。所以从此心所现的境,也不可穷尽。现代科学家已承认宇宙之大不可穷尽,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也还是围绕一个中心而在旋转,所以必有更大与更大更大不可穷尽之天体。可见宇宙之大不可穷尽,科学家这一新认识,在佛经中早已说到。并且依佛教说,这不可穷尽的世界,都不在自心之外。因之,十万亿佛国之外的极乐世界当然不在心外。极乐世界是实有,经中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有」字,至关切要。极乐是有,并是真实的有。不同于眼前这个世界,目前虽有,而将来必然会坏和空。天文学家现以证实,有的星球已经衰老,有的正在变坏,有的正在崩溃。又有新的星球很年轻或刚刚出生。陨石的降临正表明某个星球崩溃了。此世界在贤劫千佛都出世以后,也将从坏而空。将来又从空而成,由成而住。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但极乐世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最极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要解》还说,经中所说都是真语,实语,所以不同於庄生寓言。庄生即我国周代的庄周,他好为寓言,虚构一些内容,来寄托自己的本意。例如他说有个人叫混沌,生下来没有七窍。有人怜悯他,便给他凿开这些窍,等七窍凿出后,混沌死了。这就是寓言。实在没有混沌这个人,借他表示天地未分以前的不识不知。等知识多了,便是七窍有而混沌死。现在经中说极乐世界,这是真实有,不是寓言。我常说你如认为这个世界有,那极乐世界当然是有,并且是更坚固的有。以上说明信事。 (6)信理。
理既是真心,实相,即是全法界。法界既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要解》说:「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而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介而乃微小之意。我们当前这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但他本体等同法界。所以极乐世界不在我这一念心性之外,这方面前已说明,不再重复。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主」指教主阿弥陀佛;彼土一切圣贤天人既是「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以及侣伴种种事相,皆是理体(即我微小的一念心性〕所现之影。心性如明镜,极乐依正主伴如镜中所现之影。且能现影者,是我理体。故所现之影,不离镜体。能现所现,纯是真心,影随多种,同为实相。
以下四句说「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要解》这一小段,具有《华严》所说四种法界。一念心性是理体,所以文中的「一念」,表理法界。西方的依正是事,表事法界。现在这四句中,第一句就是「全事即理」,事就是理,彼此不相妨碍,故表理事无碍法界。凡夫看来,事理是对立的。若论理,则平等不二,同一体性;若论事,则万相森罗,千差万别。於是误以理为空,事为有,空有对立,事理隔绝,於是便有碍了。殊不知理事相即,本来无碍。这四句下面「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等三句表事事无碍法界,奥妙精深,乃《华严》所独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称为四法界。
为什么可以说「全事即理」呢?道理很深,不是凡夫的情见所能推测。所以需要通过比喻,来做一些粗浅的说明。先可用金子的器皿来做比喻,例如在故宫珠宝馆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塔,金佛,金碗等等,金代表本体,代表理,塔就是事相,这样说也只是打个极粗浅的比方,若论实际,金子也是事相。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用来比喻理体。正如南岳怀让禅师的话「说似一物即不中」。现在只是勉强利用金来表示理体,便於理解。可见佛法微妙,不是世间一切事物,所能比类。我们现在因为塔佛盆碗等物的本体都是金,所以说金是理,塔等是事。例如金面盆,这个面盆全体都是金,也就说整个面盆是金,金是理,面盆是事,所以说「全事即理」。再进一步看,事有生灭,金盆放在熔炉里便溶化了。面盆没有了,既是灭了。金子如旧,并不是新生。这就表明事相有生灭,本体无生灭。面盆全体是金,表「全事即理」。金子熔成面盆,表理体成事。理事交彻,彼此无碍。又事相是有差别的,塔佛盆碗,种种不同是差别。理体则是无差别的。塔佛盆碗的本体全是金,金无差别表示理无差别。有差别与无差别是一对矛盾,凡夫认为是对立的,从本质说,塔佛盆碗都一样。於是有差别与无差别同时成立,这就是无碍。
再可以打个比喻,如水与波。潭澄无风,则水中能显月影,风吹水动,水面生波,水中便不显月影。水代表本体,波既是事相。波有大小,小如皱纹,大如山岳,波小时可以载舟,波大时可以翻船。波有千差,水只一体。若问波是什么?波全部是水,所以说全事即理。再者自心是理,万象是物,事既是理,物既是心。所以佛教中,心物是不二的。(当前亚原子时代的欧美科学家们对於心与物,也正在螺旋上升为一体论)
至於「全妄即心」呢?妄者虚妄,指妄心,妄想,从妄想而…
《净土资粮(黄念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