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浅释▪P4

  ..续本文上一页得到灭苦、了苦的这种智慧。得到灭苦的智慧,就没有烦恼了。烦恼就是苦;你没有烦恼,苦就灭了;灭了就生出智慧。有智慧的人,什麽时候都没有烦恼,明明了了的。

  我常对你们说:「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恶人」,你尽怨人,怨天尤人,这是恶人。「富人不占便宜」,真正富的人,有钱的人,不会尽想占人家的小便宜,不会一举一动都想要自己得到利益。想要占便宜的人是什麽样的人呢?是穷人。穷人他尽贪图小利,占人家小便宜,无论和谁来往,先打一打算盘:我能得到这个人的什麽好处?欢喜占便宜的人都是穷人。你想一想,有钱的人为什麽要占便宜?已经有钱了嘛l!为什麽要占便宜?总是觉待自己穷,总觉得不够,所以才尽想占小便宜。「贵人不生气」,出贵的人不会生气的,你看那一个人若是时时刻刻没有气生,这就出贵,是贵人。「生气是贱人」,常常生气的人是很贱的,没有价值。「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烦恼的人都是愚人。你看!我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人生烦恼是自己给自己上刑,自己打自己嘴巴,打自己耳光,你若是不信,你试试,生了一回气,生了一回烦恼,全身骨头节都痛的,痛得晚上也睡不著觉,吃东西也不香了,就那麽厉害。所以你若能持戒,就能灭苦,也能生出大智慧。

  4、说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这一段经文是说劝人修行戒律,才能得到利益;你若是不修行戒律,就没有利益。所以说「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一切的比丘,「当持净戒」:应该持这清净的戒律。持戒乾乾净净的,一点染污法也没有。「勿令毁缺」:你不要令这个戒律毁坏,或者犯戒了,不可以的。「若人能持净戒」:假若有人能持清净的戒律,持得乾乾净净,没有一点染污法,「是则能有善法」:这样子就能有一切诸善法的功德生出米了;若是不能持清净的戒律呢?就没有善法能生出来。「若无净戒」:假如你不修持戒律。「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所有一切的善功德都不会生出来。「是以」:因为这个。所以「当知戒为第一」:戒就是第一的「安隐」:能持戒就能平安,能得到一种快乐。「功德住处」:这是一切功德所住的境界。

  二、对治止苦法要

  1、根欲放逸苦对治

  A、根放逸苦对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各位比丘,「已能住戒」:若已经能住於清净的戒律。「当制五根」:你应该制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你应该好好管著它,好好控制著它。「匆令放逸」:不要让它不守规矩。眼睛不视非色,耳不听闻淫声,舌不嚐香味,身不贪触尘。「入於五欲」:不要随著色、声、香、味、触所转。不要为财、色、名、食、睡所摇动。「譬如牧牛之人」:好像一个放牛的人。「执杖视之」:拿著杖或者是鞭子,看著这头牛。「不令纵逸」:不令这牛跑了。「犯人苗稼」:去把人家的苗稼给吃了。「若纵五根」:你若是放纵不守规矩,不能控制这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不单这财、色、名、食、睡,和这色、声、香、味、触都没有边际,不可控制,你就是想控制,也没有法子控制,因为你放纵这五根,不令它守规矩。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於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这是就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可以令它放逸,令它随随便便不守规矩。如果你不守规矩的话,这五欲,将无涯畔,没有边际,贪而无餍,你无法控制它。这是说到法,下边说个比喻。譬喻什麽呢?「亦如恶马」:这好像不守规矩的野马一样。这种野马牠常常做害群之马。「不以辔制」,如果不以缰绳来牵制著牠。「将当牵人坠於坑陷」:牠就会把人牵到坑里边去,或者堕落到海里边。「如被劫贼」:也就好像被贼抢了东西一样。可是,被贼来打劫,「苦止一世」:这种苦只是一生就能受了,不会长远。「五根贼祸」,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尘所转,耳被声尘所转,鼻被香尘所转,舌被味尘所转,身披触尘所转,而五根的这种贼害,「殃及累世」:它连累你生生世世,没有完的时候,这种祸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为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纵欲,被五尘的境界所转,这种害处是非常之远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人不可被这五尘境界所转。「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要特别谨慎。「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智者制而不随」:有智慧的人能控制五根、五尘和五欲的境界,不随五根、五欲的境界所转。「持之如贼」:持守这种功夫就像防备贼人一样。「不令纵逸」:不令五根和五欲纵逸,放纵起来,不守规矩。「假令纵之」:假使暂时间放纵它的时候,「皆亦不久」:也不会令它恣纵太久的。「见其磨灭」:令这种妄想,这种不守规矩的思想,不久就没有了,磨灭就是灭去了。

  B、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这段经文是说到五欲放逸苦。我们人有烦恼、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都是因为有这个欲。你若把欲减轻了,一切烦恼也就少了。所以说「欲放逸苦对治」,要想方法来对治这个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为其主」:这五根不能自主,由我们人的心来主持其事,控制五根。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当好制心」:应该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制住。「心之可畏」:我们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里头没有定力,所以随境界转。「甚於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麽可怕,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牠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恶兽」那麽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贼」似的,怨贼,与你有仇怨的这种贼。「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於著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边所说这个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这个心的厉害。

  「譬如有人」:譬如现在有个人「手执蜜器」:手里拿著倒蜂蜜的器皿,「动转轻躁」:一举一动都很轻躁的,不稳定,「但观其蜜」:这个人只知道眼睛看著这个蜜,看著蜜糖,「不见深坑」:他没看见前边的深坑。「又譬如狂象」:喝醉酒的象,「无钩」:没有人有办法用钩子钩著狂象。「猿猴得树」:又好像猿猴跃一棵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不容易管,不容易控制。「当急挫之」:要赶快把牠降伏了。「无令放逸」:你不要令心里不守规矩、放逸了。「纵此心者」:你如果放逸这个心,「丧人善事」:丧失了人的善事情,丧失功德。「制之一处」:我们若是能把心控制到一个地方,「无事不办」:能制心一处,什麽事情都能办得到了。「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出家的比丘,「当勤精进」:应该勤修精进的法门。「折伏汝心」:这种众生的狂心野性,应该把它折伏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来岁时),欢喜给人治病,谁有什麽病,我一定叫他好;如果不好,我甚至於衣服不穿,饭不吃,觉不睡,我也要给他治病的,就这麽厉害。无论你是什麽妖魔鬼怪,我都要降伏你,都要把你制住。我所遇到的这些个厉害的魔障,多得不得了。有一个家庭里头,茶杯自己会飞起来,在空中飘飘荡荡,装著一杯水也不会洒,家里什麽东西都这样子。这一类的事情,我都遇著过。好像这本书这麽晃晃,它自己就著火;看你信不信,就这麽样厉害。那麽以後因为我尽给人治病,就把山妖水怪、邪魔外道,得罪了很多,他们都来和我敌对,但是他们也没有我的办法,因为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点毛病也没有,所以他们对我没有办法。

  等我坐船从天津到上海,让你没有法子不相信,这些水里的怪物都来找我,使我坐的船在海里转呀转的,它不走,在黑海洋里,转了十多天。船上也没有东西吃,什麽都没有了,甚至於大家都要饿死了。飓风一来,船往上一扬有五、六丈高,往下一砸又砸下五、六丈深,那时候我在船上真的没有本事,躺在船上就等箸死,胆水什麽都呕出来。我那时候就把这性命交给观音菩萨,我说:「观音菩萨!将来如果佛教不用我,我死了没有关系;如果佛教想要用我,你就赶快把这个魔降伏住了。」这样一祷告以後,这船就平稳,把危险度过去了。从这件事之後,我再也不给人治病了。

  另外,在由上海到汉口的船上,坐船不用花钱,在这船上有一个瘫子,拿著棍子在地上蹲著走路,我一看知道他这个病我可以治好,即刻叫他好,但是我不敢管。为什麽不敢管呢?我如果叫这个病好,那船上几百人的病,就治不过来了。直到这一天,我知道下午两点钟船将到汉口,就在上午八点钟时,这个瘫子又从我面前过,我就问他:「你愿不愿意好啊?」他说:「愿意好啊!」「那你怎麽病的?你怎麽瘫的呢?」他说他因为贩卖煤炭,被政府抓去,囚到监房里受潮湿,就不能站起来,就病了。我问他:「你愿不愿意好?」他说:「愿意好。」「愿意好?那就把你那枝棍子丢到长江里去。」他说:「丢到长江,我就不会动,那怎麽办呢?」我说:「你不会动?你好了嘛!你怎麽还不会动呢?」他说:「真的吗?」我说:「我骗你做什麽…

《佛遗教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