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P3

  ..续本文上一页这叫三无漏学。你能勤修戒定慧,就能超出三界;息灭贪瞋痴,就不堕落三恶道。

  我们人为什麽从无量劫以来到现在没有成佛?依然还是众生?依然还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就因为贪瞋痴这三毒把我们都醉得不能觉悟。我们被贪瞋痴这三毒,毒得迷迷糊糊,颠颠倒倒,不能逆生死流,只能顺凡夫这六尘流。由无量劫以来,就因为贪瞋痴,把我们自性的光明都给遮盖住了。

  贪,是贪而无厌;瞋,是贪不来,你就瞋了。你因为贪得无厌,得不到时,就生了一种瞋恨;生瞋恨以後就会走到愚痴的境界上,走到这愚痴的路线上。这瞋就是一种无明火,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脾气了。

  为什麽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麽几句俗话说:「无明火犹如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根本,这老虎神我们不管牠了,我们讲讲这愚痴。

  怎麽叫愚痴呢?这愚痴的人他尽打痴心妄想。好像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就是愚痴。你这蛤蟆怎麽可以吃到天鹅的肉呢?还有人没有读书,他想要得一个博士的学位,想冒充学者附庸风雅,过一过博士的瘾。这不读书怎麽会得到博士呢?这就是愚痴。还有人也没有买彩票,就想中头彩,无本想生利,这不是愚痴是什麽?自己也没有种地,到秋天的时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去收谷,这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胡大川所写的〈幻想诗〉说得很好,这是给愚痴的人一个写照,他怎麽说呢?他说愚痴的人是这麽想的:

  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

  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

  「好花常令朝朝艳」,贪美色的人,他就想这花最好天天都是这麽美丽,没有凋谢的时候。所以就想好花常令朝朝艳,天天这花都开得这麽新鲜,这麽美丽。甚至於自己的太太可以总也不老,总是那麽年轻,这多好呢!这贪色的人就这样想。

  那麽好游玩的人,他就想了,想什麽呢?他想「明月何妨夜夜圆」,明月在十五是圆的,过了十五就少一点,一天比一天就不圆了。欢喜在月光下赏月的人就想:「月光若天天晚间都是这麽圆,这有多好!」

  爱喝酒的人,因为现在酒也很贵的,去买酒就要用不少钱,他就想了:「我天天要喝酒,最好就是『大地有泉皆化酒』,所有这大地有水池的地方,都变成酒池,我如果想要喝酒,到了那地方也不用钱买,不用买醉,自己就自然会醉了,这多好呢!」他就有这麽愚痴的妄想。

  那麽财迷呢?他也打妄想了,他说:「这钱哪!现在都要做工才赚钱,如果所有的树林子都变成摇钱树,街上那树叶子都可以当钱来用,你说那有多好!我也不需要做工,想用钱的时候,到那儿晃一晃那树,就落下很多金的树叶子,拿起来就可当钱用了,这有多好呢!」

  你看看!以上所说这些都近乎愚痴的妄想,办不到的事情,他还要这样想。那麽这沙门呢?就没有这种痴心妄想,他一心修道。沙门有四种:

  一、胜道沙门:就是修道证果,入圣人的位了,这叫胜道沙门。

  二、说道沙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个叫说道沙门。

  三、活道沙门:以法自活,以道自活,在佛教里他可以修道,又是发菩提心的。

  四、污道沙门:污,是染污,就是不持戒律,不修戒定慧,不息贪瞋痴的。他名虽然叫沙门,但是应该生大惭愧,应该很内疚的。

  沙门有这四种。

  「般剌密谛」:是译主的名字,这名字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极量」,就是他的量非常大,可以说是:

  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若阳春。

  可以说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叫极量。

  这一位沙门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他把《楞岩经》传到中国。本来《楞严经》是不容易传到外国的,他第一次带这一部经想要到中国来,被守关的检查出来,不准他带出来,也不准他出国了。第二次,他把这部《楞严经》以最细最薄的绢,用很小的字写出来。然後将自己臂肉厚的地方割开,把这经放到里边,然後又把皮黏到一起,或者敷上一点药膏之类的,就这样子把经带出来的。

  《楞严经》对中国人是很有大利益的,以前有很多祖师、出家人、在家人,都因为读诵《楞严经》而开悟了,过去有很多人得到《楞严经》的利益。所以他翻译《楞严经》,这对我们现在、未来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研究《楞严经》的人,应该知道这一位沙门的名字。

  这一位沙门是四种沙门的前三种,不属於最後一种。他是在唐朝的时候来的,武则天退位以後,他到了广州,「译」:在五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开始翻译这一部经。

  《楞严经》对佛法、对佛教,是有大的作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把《楞严经》的道理先懂了,先明白了。

  我们生在这时候,一定要护持这部经,不要令这部经没了。我们若不生在这时候,那就没有责任;我们正在这时代,绝对要用全副的力量来护持这一部经。

  这一部经的来源,据佛教历史考察,本来是在龙宫的。也是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龙藏》,看到这一部经的时候,他用记忆的力量把它记出来,所以世间上才有这部经。天竺国就视为至宝,不准流通到其他的国家。中国人因为和佛教有大因缘,才有这一位胜道沙门不惜身命把这一部经送到中国来。我们现在听这一部经的人,都应该向这一位沙门叩头顶礼,拜多少拜那随自己。

  智者大师没有见著这部经之前,已经向西方印度拜这一部经的名字,拜了十八年,可惜他还是没有看见这部经。我们现在这种因缘胜过智者大师,我们不用叩那麽多年的头,已经可以遇著这一部经,你想一想,我们的因缘岂不是超过智者大师呢?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就是这一位有大势力的菩萨,又名「无边光炽身菩萨」,他的光明遍照十方国土。「法王子」:佛是法王——法中之王。国有国王;天上有玉皇,就是天王;佛为法王,菩萨呢?就是法王的弟子,法王子也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说:

  佛为法王,於法自在。

  菩萨是学习佛法的,所以就是法王的弟子,这一位大势至菩萨是法王的弟子。

  不单他一个人,「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和他同伦,就是同样的、同类的。伦者,类也,就是和他一样的。虽说和他一样的,但这菩萨多少也有不同的,就是和他差不多的,因为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五十个果位,加上等觉和妙觉,这是五十二位。五十二位菩萨是五十二个果位,这里边所包括的菩萨就有无量无边了。

  所以,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在说完了前边二十三圆通的时候,他们同时就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了。每一位菩萨都有他的座位,他有意见要发挥,想要说他所得的圆通,所以就从座而起了。从他自己所坐的位置站起来,这也就是表示: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从座而起,这也是一种表法,表示佛就要说这种法了;这菩萨也要陈述他所证得这种圆通的道理。

  「顶礼佛足」:这顶礼是五体投地,一心恭敬,那麽样来顶礼。在顶礼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观想。观想什麽呢?就说「能礼所礼性空寂」,能礼和所礼,性都是空寂的。「感应道交难思议」,虽然说是空寂,但是有一种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前。你礼拜哪一位菩萨,或者哪一位佛,都应该观想这一位佛或者菩萨。

  那麽大势至菩萨和他同来的伴侣——这些个菩萨的朋友,都向释迦牟尼佛来顶礼,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行「接足礼」,以自己至尊的头叩到地下,用自己两手去接佛的两足,表示这是最恭敬的。

  「而白佛言」:对佛就说了。前边这几句经文,是结集经藏时所说的。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大势至菩萨就说了,「我忆往昔」:记得我在往昔,就是很久以前我初发心那时候。这初发心的菩萨不一定就成功,最要紧是在初发心以後,就念念不退转,才能成就佛果。如果你发菩萨心,然後又退失菩提心,那也就不能证佛果。你还能证佛果,那也是将来你再发菩提心的时候才能证。

  所以有这麽几句话,说:

  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鱼子,就是鱼生的子。有很多鱼子,但不一定个个鱼子都会变成鱼。庵摩罗果呢?这种树开的花很多,但是也不能结那麽多的果。初发心的菩萨也是,初发菩萨心的人很多,但真能证得菩萨果位的也是很少的。所以说:「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这大势至菩萨没有退失菩提心,所以他记得往昔,也就是以前的事情。

  「恒河沙劫」:恒河是在印度的一条河,在佛说法处那个舍卫国的前边。人人都知道这一条河,所以佛说大数目的时候,都说恒河沙;那麽大势至菩萨也是用这名称来形容时间的长。劫,是梵语,叫「劫波」,此云「长时分」,此是一个最长的时间。

  「有佛出世」:那时候有一位佛出世,「名无量光」:这佛出世名叫无量光,还有无边光、无碍光、无称光...共十二个如来,所以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在这一个大劫里边,就是相继一个大劫这麽长的时间。

  ※ ※ ※

  还有很少的时间,我讲一讲今天到大仙寺去,见这个「不是老和尚」,他是个年轻的和尚。

  这一位和尚是谁呢?就是「开禅不是老和尚」。我怎麽叫他不是老和尚呢?我看他就愿意做工,虽然八十多岁了,身体还是那麽健康,手的肉还没有瘦得皮包骨,肉还很多,大约还很有力量。所以我凭著对这位老和尚的印象,我给他起个名字叫「不是老和尚」,我希望他永远都不老。

  这一位老和尚很好玩的,可以说是有大智慧,辩才无碍,欢喜打机锋,欢喜当头棒喝。所以他就说了一首偈颂,这首偈颂说的是什麽呢?我今天念给大家听听。他说:

  水流平地本无声,地有高低而有声;

  大道无言周法界,因贪瞋…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