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P4

  ..续本文上一页痴而有争。

  他说出来後,就有人写了下来。然後我说:「这不是你说的,这是本来我早就知道的,我念给你听听,你都是在我这儿学来的。」

  我就念给他听,啊!他好像很惊奇的样子,等一等,他说「哦!那你早就会吗?」

  我说:「当然早就会了,不然怎麽会你一说,我就记得呢?」

  这样之後,我们两人谈话谈得很多。我临走时,在他所坐的椅子上坐一坐,在他床上也坐一坐。我说:「我不走了,你赶快走,你不能在这儿住了。」

  他说:「哦!我可以在外边。」

  「外边我也不准你住。」

  那麽他也很好玩的,我要走了三次,又回去三次,我说:「我就欢喜这个,你这个茅棚是世界第一的,不单世界第一,天上也没有,所以这回我一定要这茅棚,你赶快走好了。」我要迁他单,他也不走,结果我走了。

  我说:「我再回来,我就把你小茅棚给烧了,我看你在什麽地方住?」

  这是我们今天去吵了一架,但是也没有撵走这老和尚。我想把他撵到美国去,我说:「你赶快到美国去,不要在这地方住。」

  这是今天的一个经过,我向大家报告一下。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大势至菩萨遇著这十二位如来,十二位如来就是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难思光、不断光、无称光,和超日月光这十二位如来。最初这一位的名字叫无量光,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光,但这十二位如来相继一劫,相信这是一位古弥陀。释迦牟尼佛有古释迦、今释迦;这一位无量光佛大约是古弥陀。那麽最後这一位佛叫超日月光,他的光明超过百千日月那麽样光明。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在无量光佛那时候开始,我就在因地修这念佛法门,乃至於最後的超日月光佛,这十二位如来,我都跟他们修习念佛的法门,所以说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就是这十二位佛,因为大势至菩萨修这念佛法门,经过一个劫这麽长的时间,学习念佛三昧的法门。三昧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定」和「正受」。

  念佛法门是怎麽样修习呢?先举个譬喻来说,「譬如有人」:譬如说有两个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这两个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父子,或者是有其他的亲戚关系。其中一个人就专心记忆另外一个人,譬如说甲他记忆这乙;可是乙呢?乙人专忘,他就不记忆这事情,专门忘记这事情。

  「如是二人」:像这样的两个人,甲善於记忆,乙善於忘记。这两个人「若逢不逢」:就是遇著了,也等於遇不著一样,因为甲专门记忆,乙就忘记。这能记忆的甲,若是看见善於忘记的乙,当然他会记得;可惜甲看不见乙。这既已忘记的人,就算见到记著他的这个人,他也忘了,不记得他或者是自己的父亲,或者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亲戚。因为他善於忘——专忘,他不记得。不记得,所以就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或见,或者有的时候见著;非见,也等於见不著一样的。因为有一个人不记得,有一个人记得,这也好像一个巴掌在虚空里拍不响,必须要两种因缘和合才可以,所以他们就是见著也等於不见一样的。

  「二人相忆」:譬如有两个人彼此互相记忆,互柏不忘。你记得我,我记得你,互相这麽挂著,互相都这麽想念著。甲也想乙,乙也想甲,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两人记忆很深刻的。像这样的两个人,彼此互相记忆著,「如是乃至从生至生」:这样的两个人互相记忆,你想念我,我想念你。这就譬如佛也想众生,众生也想佛。前面的一人专忆,那就是佛想念众生;一人专忘,就是众生不想著佛。佛虽然想念众生,众生不想佛,所以这光也就合不上。不合光,就不能有感应。

  那麽这两个人互相想念,佛也想念众生,众生也想念佛,这彼此想念都是很深刻、很诚挚的。如是二人,乃至从生至生,从今生到来生,或者生生世世,或者几个大劫也不相舍离。「同於形影」:两人相忆的这种情形,就好像我们人的身形和影子一样。身形也离不开影子,影子也离不开身形,互相不舍离,就像这样子。「不相乖异」:不会大家见不著的。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十方如来」:这十方相信各位都知道了,就是东、西、南、北这四方,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隅,这是八方;再加上方、下方,这是十方。十方世界都有如来,都有佛。「怜念众生」:他们常常想念一切众生。「如母忆子」:就好像母亲想念儿子一样的情形,那种想念是纯真的,是出於至情至性的。

  「若子逃逝」:母亲想念儿子,这儿子可不想念母亲,就跑了,想要到外边去游玩。「虽忆何为」:这个儿子跑到外边,这个时候,母亲想念儿子,怎麽样想,他也不回来。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子若忆母」:做儿子的若是也想念母亲,好像母亲想念儿子那样。「如母忆时」:像母亲那麽样至情至性地来想念儿子那种的心情。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时候母亲和儿子生生世世都不会互相违远了,都不会离开的,不会见不著的。

  这一段经文是说,我们众生若是念佛,也像佛念众生那麽样地真诚——那麽真、那麽诚,佛一定来接引我们众生的。可惜佛念我们众生,我们众生不念佛,忘了念佛,忘了想念佛了;也就好像那个母亲想儿子,单单母亲想儿子,这儿子不想母亲,所以就不容易见著。若是儿子也想母亲,那母子时时刻刻都不会离开的,不会互相违远,就是不会违背父母跑到外边去,不会跑的。就是我们众生若念佛,也很快就会回到常寂光净土,回到佛所住的地方。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若众生心」:若,就是假设之词。假设众生心,这众生就包括你我他,过去的众生、现在的众生、未来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对这一句经文,你不要想这是其他的众生;你应该直下承当,就是自己,就是我这一个不成器的众生,就是我这一个没有出息的众生,就是我这一个不知道报佛恩的众生,就是我这一个把佛忘了的众生。你若自己这麽样一想,就应该生大惭愧,佛悲心切切来教化我,我塞耳不闻,我把耳朵堵上了,不听佛的教导,心里根本就没有佛的存在,没有一个「佛」字的存在。

  你们各位想一想,在台湾佛教盛行,或者人人都知道有佛,知道拜拜。但你向世界去看一看,不知道佛的人有多少?不知道拜拜的人有多少?就算知道有佛的人很多,知道拜拜的人也不少,但是这拜拜里头,又分出来有佛教的拜拜、外道的拜拜、旁门左道的拜拜,这里头都有的。所以我们现在不懂这念佛的法门,有的时候还叫旁人不要念佛,不要信佛,你说这是多颠倒呢!

  这念佛一句是不容易的,你不要以为那佛谁都会念,但是你若有业障障著你,你想念也念不出来。

  ※ ※ ※

  疯魔扫秦

  你们各位曾经看过戏,有一出戏叫「疯魔扫秦」,这是地藏王菩萨想去教化南宋的丞相秦桧。

  秦桧在往昔很孝顺父母的,因为他孝顺父母,有一些功德,所以今生就得了富贵。可是得了富贵,他就忘本了,不知道再继续以往的善根,而培植将来的善果。因为忘了,於是乎就造了很多罪业。

  地藏王菩萨和他大约也是老朋友的关系,所以就觉得这个人我应该度一度他。地藏王菩萨的愿力大,他就发心去度这秦桧。

  他怎麽样度秦桧呢?他预备在手心里写一个「佛」字给秦桧看,只要秦桧认识这个字,念一声,说这是一个「佛」字,那麽他就把秦桧所造的罪业都赦免,不究以往了,因为他说了一个「佛」字。地藏菩萨有这种善巧方便的方法去度秦桧,可是秦桧见著地藏王菩萨,也不生恭敬心。因他不生恭敬心,地藏王菩萨就用大威神力,用拂尘一扫,这麽一晃,秦桧自自然然就跪倒地下了,想要站起来也站不起来。地藏王菩萨就伸出一只手,问他说「你看看我手心里这是个什麽字?」

  秦桧一看就说了:「我中过状元,现在做的是宰相各国的文字我都认识,所有各国来的文字都要经过我的眼睛来看,何况这麽一个字呢?你以为这个字我不认识?我认识是认识,我就不给你念。」

  你看看!地藏王菩萨用慈悲心,只叫他读一个「佛」字,他也认识这个「佛」字,但是就不念出声音来,还说:「我认识是认识,我就不给你念。」结果他业障不消,还要堕地狱去,这足证明念佛是不容易的。

  ※ ※ ※

  这众生的心,你叫他一定来想念佛,这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才说假设,这经文只是假设之辞,假设就是或者。或者你这众生心,「忆佛念佛」:忆佛,忆就是想念於佛,忆念於佛,回忆於佛;念佛,你能想念佛,你心里想念,口里也就念佛了,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忆佛、念佛,专一则灵,分驰则蔽。你心念专一了,念佛念得恳切至诚,水流也是念佛,风动也是念佛,念得一切声音都是「阿弥陀佛」,这叫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现前,就是你现生;当来,是将来,或者你来生。

  「必定见佛」:你一定能见著佛,因为佛的愿力,只要念佛的,佛一定要摄受他。所以「去佛不远」:你离佛已经不远了。

  「不假方便」:你不需要藉著种种的方便法门,来修持这念佛法门。念佛就是捷径中的捷径,方便中的方便,最圆顿、最简单、最容易的一个法门。所以不假方便,不用再另找一个方便法门了,这个念佛法门就是方便中的方便,是最好的。

  「自得心开」:心开就是觉悟了,就是你明白了,你豁然心开悟,豁然贯通了,豁然就得到这念佛三昧,所以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如染香人」:就好像身上有染香的人,「身有香气」:他身上就有一股香气。因为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就可以给他起个名字叫香光庄严。「我本因地」:大势至菩萨自己称这无我之我,菩萨本来没有我,但是他对众生说法,所以说有我。我本因地,我本来在因地的时候,「以念佛心」:用念佛的这种心愿,「入无生忍」:得到无生法忍。

  「今於此界」:我现在在这世界,就是我们这娑婆世界,「摄念佛人」:我摄受一切念佛人。谁念佛,我就帮助谁;谁念佛,我就接引谁。只要他能念佛,我就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摄念佛人,我摄受这念佛人。念佛的人就好像一块铁,我就好像一个吸铁石似的。你只要念佛,我就把你吸来,吸到极乐世界。

  摄念佛人「归於净土」:都同生到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个常寂光净土里边去。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在《楞严经》上,佛问所有的弟子,在听过十八界之後,认为哪一个法门是最圆融无碍、最圆满的,是最合自己根性的呢?所以大势至菩萨就说佛问圆通。在本经的前边,佛问各位弟子,哪一个得到哪一种法门,成就了他的圆通道果。

  现在大势至菩萨就说「我无选择」:我没有怎麽样子来选释,看看哪一个法门是第一?是圆通?可是我自己觉得就是这念佛法门是都摄六根的,你能:

  一念弥陀一念佛,念念弥陀念念佛。

  你以念佛的心来求生净土,把其他的妄想、杂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来「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听话,六根就都不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著色、声、香、味、触、法这种境界,都不被这种境界所摇动了。所谓以念佛而转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不为一切境所转。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会听你的招呼,服从你的命令了,不会再著住到染污法上。所以都摄六根,这就是一个总持的法门,也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净念相继」:什麽叫净呢?没有杂念,没有其他的妄想,这就是净。什麽叫念呢?你一念佛念念佛,念念佛就是一念佛,你一念不间断,就这一念,一定会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净念相继,这「相继」是很要紧的,你不要念念就不念了,你要: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念得很自然而念,你想要不念佛也办不到了,它自己就会念了,所谓欲罢不能,你想要停止这念佛的声音,办不到了。就好像喝醉酒似的,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只有一个念佛心。

  所以,净念相继,相继就是继续不断。继续不断地这样念下去,天天念佛、月月念佛、年年念佛、生生世世都念佛,没有停止的时候。你能发这样的心,这就叫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又翻译为「等治」。有的人以为它还是那个三昧,这个三摩地就是定慧圆融,定慧不二了,这是得到这种的三摩地了。

  「斯为第一」:若以我来看,以我修行所得到的经验,以我个人身体力行,从无量劫到现在,若叫我说哪一个法门是第一,其他的法门我都不注意的,只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才是第一法门。

  大势至菩萨根大的这种圆通,若是对十方众生来说,他是第一。那麽,在这二十五圆通之中,文殊菩萨选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那为什麽不选择大势至菩萨这念佛法门做为圆通呢?就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耳根很利,容易入道,容易成就三昧的这种功夫。所以文殊菩萨为娑婆世界选这个圆通,以观世音菩萨这耳根圆通是最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