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癡而有爭。

  他說出來後,就有人寫了下來。然後我說:「這不是你說的,這是本來我早就知道的,我念給你聽聽,你都是在我這兒學來的。」

  我就念給他聽,啊!他好像很驚奇的樣子,等一等,他說「哦!那你早就會嗎?」

  我說:「當然早就會了,不然怎麽會你一說,我就記得呢?」

  這樣之後,我們兩人談話談得很多。我臨走時,在他所坐的椅子上坐一坐,在他床上也坐一坐。我說:「我不走了,你趕快走,你不能在這兒住了。」

  他說:「哦!我可以在外邊。」

  「外邊我也不准你住。」

  那麽他也很好玩的,我要走了叁次,又回去叁次,我說:「我就歡喜這個,你這個茅棚是世界第一的,不單世界第一,天上也沒有,所以這回我一定要這茅棚,你趕快走好了。」我要遷他單,他也不走,結果我走了。

  我說:「我再回來,我就把你小茅棚給燒了,我看你在什麽地方住?」

  這是我們今天去吵了一架,但是也沒有攆走這老和尚。我想把他攆到美國去,我說:「你趕快到美國去,不要在這地方住。」

  這是今天的一個經過,我向大家報告一下。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大勢至菩薩遇著這十二位如來,十二位如來就是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焰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難思光、不斷光、無稱光,和超日月光這十二位如來。最初這一位的名字叫無量光,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光,但這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相信這是一位古彌陀。釋迦牟尼佛有古釋迦、今釋迦;這一位無量光佛大約是古彌陀。那麽最後這一位佛叫超日月光,他的光明超過百千日月那麽樣光明。

  「彼佛教我念佛叁昧」:在無量光佛那時候開始,我就在因地修這念佛法門,乃至於最後的超日月光佛,這十二位如來,我都跟他們修習念佛的法門,所以說彼佛教我念佛叁昧。彼佛,就是這十二位佛,因爲大勢至菩薩修這念佛法門,經過一個劫這麽長的時間,學習念佛叁昧的法門。叁昧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正定」和「正受」。

  念佛法門是怎麽樣修習呢?先舉個譬喻來說,「譬如有人」:譬如說有兩個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這兩個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父子,或者是有其他的親戚關系。其中一個人就專心記憶另外一個人,譬如說甲他記憶這乙;可是乙呢?乙人專忘,他就不記憶這事情,專門忘記這事情。

  「如是二人」:像這樣的兩個人,甲善於記憶,乙善於忘記。這兩個人「若逢不逢」:就是遇著了,也等於遇不著一樣,因爲甲專門記憶,乙就忘記。這能記憶的甲,若是看見善於忘記的乙,當然他會記得;可惜甲看不見乙。這既已忘記的人,就算見到記著他的這個人,他也忘了,不記得他或者是自己的父親,或者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親戚。因爲他善於忘——專忘,他不記得。不記得,所以就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或見,或者有的時候見著;非見,也等於見不著一樣的。因爲有一個人不記得,有一個人記得,這也好像一個巴掌在虛空裏拍不響,必須要兩種因緣和合才可以,所以他們就是見著也等於不見一樣的。

  「二人相憶」:譬如有兩個人彼此互相記憶,互柏不忘。你記得我,我記得你,互相這麽挂著,互相都這麽想念著。甲也想乙,乙也想甲,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兩人記憶很深刻的。像這樣的兩個人,彼此互相記憶著,「如是乃至從生至生」:這樣的兩個人互相記憶,你想念我,我想念你。這就譬如佛也想衆生,衆生也想佛。前面的一人專憶,那就是佛想念衆生;一人專忘,就是衆生不想著佛。佛雖然想念衆生,衆生不想佛,所以這光也就合不上。不合光,就不能有感應。

  那麽這兩個人互相想念,佛也想念衆生,衆生也想念佛,這彼此想念都是很深刻、很誠摯的。如是二人,乃至從生至生,從今生到來生,或者生生世世,或者幾個大劫也不相舍離。「同於形影」:兩人相憶的這種情形,就好像我們人的身形和影子一樣。身形也離不開影子,影子也離不開身形,互相不舍離,就像這樣子。「不相乖異」:不會大家見不著的。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

  「十方如來」:這十方相信各位都知道了,就是東、西、南、北這四方,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隅,這是八方;再加上方、下方,這是十方。十方世界都有如來,都有佛。「憐念衆生」:他們常常想念一切衆生。「如母憶子」:就好像母親想念兒子一樣的情形,那種想念是純真的,是出於至情至性的。

  「若子逃逝」:母親想念兒子,這兒子可不想念母親,就跑了,想要到外邊去遊玩。「雖憶何爲」:這個兒子跑到外邊,這個時候,母親想念兒子,怎麽樣想,他也不回來。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子若憶母」:做兒子的若是也想念母親,好像母親想念兒子那樣。「如母憶時」:像母親那麽樣至情至性地來想念兒子那種的心情。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這時候母親和兒子生生世世都不會互相違遠了,都不會離開的,不會見不著的。

  這一段經文是說,我們衆生若是念佛,也像佛念衆生那麽樣地真誠——那麽真、那麽誠,佛一定來接引我們衆生的。可惜佛念我們衆生,我們衆生不念佛,忘了念佛,忘了想念佛了;也就好像那個母親想兒子,單單母親想兒子,這兒子不想母親,所以就不容易見著。若是兒子也想母親,那母子時時刻刻都不會離開的,不會互相違遠,就是不會違背父母跑到外邊去,不會跑的。就是我們衆生若念佛,也很快就會回到常寂光淨土,回到佛所住的地方。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衆生心」:若,就是假設之詞。假設衆生心,這衆生就包括你我他,過去的衆生、現在的衆生、未來的衆生,都包括在內了。所以對這一句經文,你不要想這是其他的衆生;你應該直下承當,就是自己,就是我這一個不成器的衆生,就是我這一個沒有出息的衆生,就是我這一個不知道報佛恩的衆生,就是我這一個把佛忘了的衆生。你若自己這麽樣一想,就應該生大慚愧,佛悲心切切來教化我,我塞耳不聞,我把耳朵堵上了,不聽佛的教導,心裏根本就沒有佛的存在,沒有一個「佛」字的存在。

  你們各位想一想,在臺灣佛教盛行,或者人人都知道有佛,知道拜拜。但你向世界去看一看,不知道佛的人有多少?不知道拜拜的人有多少?就算知道有佛的人很多,知道拜拜的人也不少,但是這拜拜裏頭,又分出來有佛教的拜拜、外道的拜拜、旁門左道的拜拜,這裏頭都有的。所以我們現在不懂這念佛的法門,有的時候還叫旁人不要念佛,不要信佛,你說這是多顛倒呢!

  這念佛一句是不容易的,你不要以爲那佛誰都會念,但是你若有業障障著你,你想念也念不出來。

  ※ ※ ※

  瘋魔掃秦

  你們各位曾經看過戲,有一出戲叫「瘋魔掃秦」,這是地藏王菩薩想去教化南宋的丞相秦桧。

  秦桧在往昔很孝順父母的,因爲他孝順父母,有一些功德,所以今生就得了富貴。可是得了富貴,他就忘本了,不知道再繼續以往的善根,而培植將來的善果。因爲忘了,於是乎就造了很多罪業。

  地藏王菩薩和他大約也是老朋友的關系,所以就覺得這個人我應該度一度他。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大,他就發心去度這秦桧。

  他怎麽樣度秦桧呢?他預備在手心裏寫一個「佛」字給秦桧看,只要秦桧認識這個字,念一聲,說這是一個「佛」字,那麽他就把秦桧所造的罪業都赦免,不究以往了,因爲他說了一個「佛」字。地藏菩薩有這種善巧方便的方法去度秦桧,可是秦桧見著地藏王菩薩,也不生恭敬心。因他不生恭敬心,地藏王菩薩就用大威神力,用拂塵一掃,這麽一晃,秦桧自自然然就跪倒地下了,想要站起來也站不起來。地藏王菩薩就伸出一只手,問他說「你看看我手心裏這是個什麽字?」

  秦桧一看就說了:「我中過狀元,現在做的是宰相各國的文字我都認識,所有各國來的文字都要經過我的眼睛來看,何況這麽一個字呢?你以爲這個字我不認識?我認識是認識,我就不給你念。」

  你看看!地藏王菩薩用慈悲心,只叫他讀一個「佛」字,他也認識這個「佛」字,但是就不念出聲音來,還說:「我認識是認識,我就不給你念。」結果他業障不消,還要墮地獄去,這足證明念佛是不容易的。

  ※ ※ ※

  這衆生的心,你叫他一定來想念佛,這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才說假設,這經文只是假設之辭,假設就是或者。或者你這衆生心,「憶佛念佛」:憶佛,憶就是想念於佛,憶念於佛,回憶於佛;念佛,你能想念佛,你心裏想念,口裏也就念佛了,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憶佛、念佛,專一則靈,分馳則蔽。你心念專一了,念佛念得懇切至誠,水流也是念佛,風動也是念佛,念得一切聲音都是「阿彌陀佛」,這叫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現前,就是你現生;當來,是將來,或者你來生。

  「必定見佛」:你一定能見著佛,因爲佛的願力,只要念佛的,佛一定要攝受他。所以「去佛不遠」:你離佛已經不遠了。

  「不假方便」:你不需要藉著種種的方便法門,來修持這念佛法門。念佛就是捷徑中的捷徑,方便中的方便,最圓頓、最簡單、最容易的一個法門。所以不假方便,不用再另找一個方便法門了,這個念佛法門就是方便中的方便,是最好的。

  「自得心開」:心開就是覺悟了,就是你明白了,你豁然心開悟,豁然貫通了,豁然就得到這念佛叁昧,所以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如染香人」:就好像身上有染香的人,「身有香氣」:他身上就有一股香氣。因爲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就可以給他起個名字叫香光莊嚴。「我本因地」:大勢至菩薩自己稱這無我之我,菩薩本來沒有我,但是他對衆生說法,所以說有我。我本因地,我本來在因地的時候,「以念佛心」:用念佛的這種心願,「入無生忍」:得到無生法忍。

  「今於此界」:我現在在這世界,就是我們這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我攝受一切念佛人。誰念佛,我就幫助誰;誰念佛,我就接引誰。只要他能念佛,我就接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攝念佛人,我攝受這念佛人。念佛的人就好像一塊鐵,我就好像一個吸鐵石似的。你只要念佛,我就把你吸來,吸到極樂世界。

  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都同生到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那個常寂光淨土裏邊去。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佛問圓通」:在《楞嚴經》上,佛問所有的弟子,在聽過十八界之後,認爲哪一個法門是最圓融無礙、最圓滿的,是最合自己根性的呢?所以大勢至菩薩就說佛問圓通。在本經的前邊,佛問各位弟子,哪一個得到哪一種法門,成就了他的圓通道果。

  現在大勢至菩薩就說「我無選擇」:我沒有怎麽樣子來選釋,看看哪一個法門是第一?是圓通?可是我自己覺得就是這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的,你能:

  一念彌陀一念佛,念念彌陀念念佛。

  你以念佛的心來求生淨土,把其他的妄想、雜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來「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聽話,六根就都不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種境界,都不被這種境界所搖動了。所謂以念佛而轉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不爲一切境所轉。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會聽你的招呼,服從你的命令了,不會再著住到染汙法上。所以都攝六根,這就是一個總持的法門,也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淨念相繼」:什麽叫淨呢?沒有雜念,沒有其他的妄想,這就是淨。什麽叫念呢?你一念佛念念佛,念念佛就是一念佛,你一念不間斷,就這一念,一定會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淨念相繼,這「相繼」是很要緊的,你不要念念就不念了,你要: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念得很自然而念,你想要不念佛也辦不到了,它自己就會念了,所謂欲罷不能,你想要停止這念佛的聲音,辦不到了。就好像喝醉酒似的,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只有一個念佛心。

  所以,淨念相繼,相繼就是繼續不斷。繼續不斷地這樣念下去,天天念佛、月月念佛、年年念佛、生生世世都念佛,沒有停止的時候。你能發這樣的心,這就叫淨念相繼。

  「得叁摩地」:叁摩地就是「等持」,又翻譯爲「等治」。有的人以爲它還是那個叁昧,這個叁摩地就是定慧圓融,定慧不二了,這是得到這種的叁摩地了。

  「斯爲第一」:若以我來看,以我修行所得到的經驗,以我個人身體力行,從無量劫到現在,若叫我說哪一個法門是第一,其他的法門我都不注意的,只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這才是第一法門。

  大勢至菩薩根大的這種圓通,若是對十方衆生來說,他是第一。那麽,在這二十五圓通之中,文殊菩薩選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那爲什麽不選擇大勢至菩薩這念佛法門做爲圓通呢?就因爲我們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的耳根很利,容易入道,容易成就叁昧的這種功夫。所以文殊菩薩爲娑婆世界選這個圓通,以觀世音菩薩這耳根圓通是最爲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