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法录音带的方式。这种方式没有以前的先例可循,是否属于师徒关系,现在也很难讲清楚。
2,参加传法时,自己承认对方为师,对方不知道,是否确立师徒关系?
回答:从前,师父通常都知道并认识弟子,弟子也是经过认真观察师父后才会拜师。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很多人往往出于对方有名气等原因,赶去听法,而讲法之人也多不认识听法之人,这种是否属于师徒关系,我也不十分清楚,但现在似乎也算是了。若仅自己承许为师,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以后也不应诽谤,否则也会有恶业。以前严格的时候,弟子在听经受法前,都会去师父处请问明白,并求得允许。师父也会提前讲清楚,受这些法有何功课及要求。如果弟子认为可以接受,师父也允许,则可听经受法。如果自己没得到师父的准许而偷偷地参加,在过去严格的时代,会认为不太如法。以前有一位弟子,他找到师父后问:我想拜您为师,但我想先和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可以吗?师父答可以。于是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年。三年后弟子对师父说:我经过观察,现在认为可以拜您为师了,那您可以作我的师父吗?师父却回答说:你观察了我,而我并未观察你。你已经观察我三年,现在为了看你能否作我的弟子,我也要观察你三年。弟子听了非常吃惊!这位师父并非在向弟子寻仇,而是让他再等三年,令他的信心更加坚定,传法会更好。直到六年后,弟子终于受了师父的传法。以前择师是如此,收弟子也是如此。
3,在某法师传法时本不想受,碍于情面无法离场只好听了,他算我师父吗?
回答:这种情况不是,因为你的内心并非主动乐意,只是碍于情面、或尊重出家人等原因而听受了。即便是一位好的法师传法,自己亦处于听法的现场,但内心却不想受法,这样对方便不是你的师父,心里不必担心过多,放轻松就好了。若拜师求法,则内心应有求法之心,行动上也需主动求法。另外有时生病,或有非人障碍,找一些师父帮忙诵经消灾,他们也不属于你的师父。
4,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是否矛盾?依止善知识与在自己心地上用功是否矛盾?
回答: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是因为具功德之善知识对于佛陀所讲之法已经正确地学习与实修过,所以依止善知识等同于是在依法。同时,身为弟子必须具有分辨善恶法的智慧,对于师父所讲佛法,应以智慧分辨,善的、如法的应该遵从奉行。如果师父讲的有不如法之处,也可不遵从而婉拒,但不应诽谤。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只是教你如何学修,然而佛陀与善知识都不能直接令你成佛,成佛必须自己按照善知识所教,在自己心地用功修行方可。
5,做弟子的必须具备的弟子相:正住、具慧、希求是什么意思?
回答:具慧是指作为一个好弟子,应该有智慧。有人讲经时,我们自己内心应有能力观察分辨对错,而不是他如此说了我们便盲目照做。对于不同的宗派,不应因自己的利害关系而有偏见。比如你的亲戚,如果他是坏人,你不应因他是你的亲戚便说他是好人,而应仔细抉择是与非,这是正住。希求是自己有强烈的希望努力学佛修行的心。此三条件是依师前所应具备之弟子相。
6,依师后如何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弟子?
回答:一位师父有很多弟子,如果其中有的弟子,佛陀教导的他都会好好学,不该做的他不做,该做的他都尽力做,他便是一个好弟子。有的弟子学的时候,他学的佛法道理越来越多,智慧也似乎很高,但慢心却随之越来越大,认为自己学的很好,心越来越坚硬,这样虽然他的学问非常好,但却没有帮助调伏内心,使内心柔软,这样的就不是好弟子。佛法是用来帮我们调伏内心,改变内心的。学了多少,心就应该有相应的改变。
7,如何观察某师是否有戒德?如何才能避免依止假师父,而找到好师父?
回答:比丘戒只有比丘才知道,在家居士不允许看。故居士可以依据五戒十善的标准来观察。这些戒律表面虽然简单,但真正做起来也很困难。择师时,不必一见面就正式拜师,应该多与他交往,向他学习,请教他问题。时间长了,便会比较了解对方。了解多了,确认他是好师父再行拜师。另一方面,可以多祈求佛菩萨,加持我们依止一位具德的好师父。佛菩萨的加持力会很有帮助的。每当看到广告上说某师父如何厉害,或某位师父名气很大,立刻跑去拜师,后来却又发现师父的种种过失,这样便不大好了。
8,学佛须先依止善知识。但只有对佛法有一定正确了解,才可分辨善知识与恶知识。这似乎很矛盾。该如何解决?
回答:以前的人根器很好,很多师父是如佛陀一样伟大的大师,见到是好师父的也就是真的好师父,而弟子只从师父那听闻到一句佛法,也可以做到视师如佛。我们现在看到的经论和教授里,讲的都是这些前人的故事。现在的时代改变了,找到一位好师父很难。有些人讲法如同班智达一样精采,但其个人的修为也许还比不上一般在家人。有些人修行很好,但又不善于讲经说法,往往被人忽视。
很多人听说某师父修行厉害,或是看到他讲法很厉害,便很快去拜师,后来却发现此人并非真具有功德,甚至可能是骗子,这样内心便很后悔。现在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我个人的建议是,开始暂且不必拜师,先如同朋友或世俗的老师一样跟随学习。西藏有一句古话,将牛奶与水混合,乌龟可以从中喝掉所有的牛奶,而留下水。我们完全可以以一般世俗老师或朋友的关系,跟随其人学习正确的道理,而把错误的舍弃掉。逐渐地,自己了解的佛法道理越来越多,是否可以依此人为师,便可慢慢分辨清楚了。
可以这样想:他已经学过佛菩萨所说的教法,教给我们只是相当于将佛菩萨的意思翻译与转告给我们听,但这并非代表他自己能够做到,现在实际上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按这样的方式跟随学习则可,不必一定承认对方是具德之师,也不需一定要拜他们为师父而学习。这样可避免因不遵循佛教事师法而生的过失,又可以世间朋友或老师的关系跟从他那学习佛法道理,同时对他进行观察。但这样的建议仅仅限于听法学习,如果是受皈依、受戒、灌顶等,则必须内心承认对方是师父方可。有人若理解为即便是受戒灌顶后,也可以没有拜师之心,则是完全错误的。
9,离师父很远没法随时请教问题,该怎么办?一个人是否只能依止一位上师呢?
回答:也可请问其他人。一个人不一定必须只有一位师父,只要自己内心可以接受,就可以有多位师父,这位师父没空,可以请问其他的师父。只要你能如法的把每位师父都视为自己的上师尊敬,那同时依止多位上师,接受多位上师的灌顶,当然是可以的。
10,道次第里说需要视师如佛。但现实中很多师父都有缺点,应如何对待
回答:曾给我们灌顶、传法、传戒的师父,他们是佛菩萨的化身也好,是有缺点的普通人也好,我们均应视他们为佛一样同等地对待。他们或许有缺点,或许没有学问,或许修行不高,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对弟子而言,则要对他们给予同等的尊重,因他们有恩于我们。比如一些孩子的父母有钱亦有学问,其他孩子的父母没钱也没学问,但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同样是父母,对孩子均同等重要。
做师父的也是轮回中人,有生老病死,也有缺点,但这些是他们自己的事。做弟子的不应分辨执着,应同等地尊重他们,感念他们的恩德,因为成佛的道路是他们教导我们的,这样做有助我们自己的修行。从前有成就的师父很多,但现今真正的修行人很少了,很多师父自身亦会有问题。另外因我们的业障深重,故佛菩萨化现为有缺点的师父来救度我们,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回想我们以前很无知时,是师父教会我们很多佛法,即使他们并非很有学问,但对我们的恩德却是非常大的。
以前尊者米勒日巴在依止他的上师玛尔巴时,玛尔巴上师让米拉日巴做事情,有九次是有生命危险的事。米拉日巴开始很担心害怕:为什么上师会让我去做这些事,他也看到师父的很多缺点。后来他心里想,上师让我做这些事,对我脾气也不好,这一定是因为我不好,上师是帮我在消除业障,这样想以后他的内心就改变了。本来他内心认为上师不对,后来改变了,认为是自己的业障。当有了这样的内心改变后,他修行不久便得到了成就。当然,现在时代的上师们缺点比较多,我们自己条件也比较差,像米拉日巴大师这样做内心的改变也不容易,但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做。
古印度的寂天菩萨外表懒惰,每天除了吃饭、如厕之外,其他时间都在睡觉。一次,一个尼众寺庙派人到寂天菩萨常住的寺院请法,寺庙指派寂天菩萨去传法。尼师们认为寂天菩萨不合格,以为欺负她们。她们非常不满就故意设置了一个高座,高得无法直接上去,却并无任何台阶。寂天论师来了以后,尼师们均躬身假装行礼,抬起头时,论师却已端坐在法座上了!他如何上去,却没人看到。论师问大家:讲你们的师父们已讲之法,还是未讲之法?大家皆答:当听未讲之法。论师诵起了成就者坚炬钦布著的一部论,诵的过程中便起身飞走了。有几个会神通者也跟随论师飞去了,他们把所听到的记下集结成一套共十部的书。后来他们问论师应如何检查记下的内容是否正确?论师告诉他们在他的某个处所去寻。大家果然在那里找到了写在树皮上的内容,回来校对之后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入菩萨行论》。依师是修行佛法中最难的部分,在古印度寂天…
《永嘉仁波切答疑精粹100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