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法錄音帶的方式。這種方式沒有以前的先例可循,是否屬于師徒關系,現在也很難講清楚。
2,參加傳法時,自己承認對方爲師,對方不知道,是否確立師徒關系?
回答:從前,師父通常都知道並認識弟子,弟子也是經過認真觀察師父後才會拜師。現在的時代不同了,很多人往往出于對方有名氣等原因,趕去聽法,而講法之人也多不認識聽法之人,這種是否屬于師徒關系,我也不十分清楚,但現在似乎也算是了。若僅自己承許爲師,即使對方並不知道,以後也不應誹謗,否則也會有惡業。以前嚴格的時候,弟子在聽經受法前,都會去師父處請問明白,並求得允許。師父也會提前講清楚,受這些法有何功課及要求。如果弟子認爲可以接受,師父也允許,則可聽經受法。如果自己沒得到師父的准許而偷偷地參加,在過去嚴格的時代,會認爲不太如法。以前有一位弟子,他找到師父後問:我想拜您爲師,但我想先和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進行觀察,可以嗎?師父答可以。于是他們一起生活了叁年。叁年後弟子對師父說:我經過觀察,現在認爲可以拜您爲師了,那您可以作我的師父嗎?師父卻回答說:你觀察了我,而我並未觀察你。你已經觀察我叁年,現在爲了看你能否作我的弟子,我也要觀察你叁年。弟子聽了非常吃驚!這位師父並非在向弟子尋仇,而是讓他再等叁年,令他的信心更加堅定,傳法會更好。直到六年後,弟子終于受了師父的傳法。以前擇師是如此,收弟子也是如此。
3,在某法師傳法時本不想受,礙于情面無法離場只好聽了,他算我師父嗎?
回答:這種情況不是,因爲你的內心並非主動樂意,只是礙于情面、或尊重出家人等原因而聽受了。即便是一位好的法師傳法,自己亦處于聽法的現場,但內心卻不想受法,這樣對方便不是你的師父,心裏不必擔心過多,放輕松就好了。若拜師求法,則內心應有求法之心,行動上也需主動求法。另外有時生病,或有非人障礙,找一些師父幫忙誦經消災,他們也不屬于你的師父。
4,依止善知識與依法不依人是否矛盾?依止善知識與在自己心地上用功是否矛盾?
回答: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識,是因爲具功德之善知識對于佛陀所講之法已經正確地學習與實修過,所以依止善知識等同于是在依法。同時,身爲弟子必須具有分辨善惡法的智慧,對于師父所講佛法,應以智慧分辨,善的、如法的應該遵從奉行。如果師父講的有不如法之處,也可不遵從而婉拒,但不應誹謗。依止善知識,善知識只是教你如何學修,然而佛陀與善知識都不能直接令你成佛,成佛必須自己按照善知識所教,在自己心地用功修行方可。
5,做弟子的必須具備的弟子相:正住、具慧、希求是什麼意思?
回答:具慧是指作爲一個好弟子,應該有智慧。有人講經時,我們自己內心應有能力觀察分辨對錯,而不是他如此說了我們便盲目照做。對于不同的宗派,不應因自己的利害關系而有偏見。比如你的親戚,如果他是壞人,你不應因他是你的親戚便說他是好人,而應仔細抉擇是與非,這是正住。希求是自己有強烈的希望努力學佛修行的心。此叁條件是依師前所應具備之弟子相。
6,依師後如何做才是一個合格的弟子?
回答:一位師父有很多弟子,如果其中有的弟子,佛陀教導的他都會好好學,不該做的他不做,該做的他都盡力做,他便是一個好弟子。有的弟子學的時候,他學的佛法道理越來越多,智慧也似乎很高,但慢心卻隨之越來越大,認爲自己學的很好,心越來越堅硬,這樣雖然他的學問非常好,但卻沒有幫助調伏內心,使內心柔軟,這樣的就不是好弟子。佛法是用來幫我們調伏內心,改變內心的。學了多少,心就應該有相應的改變。
7,如何觀察某師是否有戒德?如何才能避免依止假師父,而找到好師父?
回答:比丘戒只有比丘才知道,在家居士不允許看。故居士可以依據五戒十善的標准來觀察。這些戒律表面雖然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也很困難。擇師時,不必一見面就正式拜師,應該多與他交往,向他學習,請教他問題。時間長了,便會比較了解對方。了解多了,確認他是好師父再行拜師。另一方面,可以多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依止一位具德的好師父。佛菩薩的加持力會很有幫助的。每當看到廣告上說某師父如何厲害,或某位師父名氣很大,立刻跑去拜師,後來卻又發現師父的種種過失,這樣便不大好了。
8,學佛須先依止善知識。但只有對佛法有一定正確了解,才可分辨善知識與惡知識。這似乎很矛盾。該如何解決?
回答:以前的人根器很好,很多師父是如佛陀一樣偉大的大師,見到是好師父的也就是真的好師父,而弟子只從師父那聽聞到一句佛法,也可以做到視師如佛。我們現在看到的經論和教授裏,講的都是這些前人的故事。現在的時代改變了,找到一位好師父很難。有些人講法如同班智達一樣精采,但其個人的修爲也許還比不上一般在家人。有些人修行很好,但又不善于講經說法,往往被人忽視。
很多人聽說某師父修行厲害,或是看到他講法很厲害,便很快去拜師,後來卻發現此人並非真具有功德,甚至可能是騙子,這樣內心便很後悔。現在出現很多這樣的情況。我個人的建議是,開始暫且不必拜師,先如同朋友或世俗的老師一樣跟隨學習。西藏有一句古話,將牛奶與水混合,烏龜可以從中喝掉所有的牛奶,而留下水。我們完全可以以一般世俗老師或朋友的關系,跟隨其人學習正確的道理,而把錯誤的舍棄掉。逐漸地,自己了解的佛法道理越來越多,是否可以依此人爲師,便可慢慢分辨清楚了。
可以這樣想:他已經學過佛菩薩所說的教法,教給我們只是相當于將佛菩薩的意思翻譯與轉告給我們聽,但這並非代表他自己能夠做到,現在實際上很多人都做不到。我們按這樣的方式跟隨學習則可,不必一定承認對方是具德之師,也不需一定要拜他們爲師父而學習。這樣可避免因不遵循佛教事師法而生的過失,又可以世間朋友或老師的關系跟從他那學習佛法道理,同時對他進行觀察。但這樣的建議僅僅限于聽法學習,如果是受皈依、受戒、灌頂等,則必須內心承認對方是師父方可。有人若理解爲即便是受戒灌頂後,也可以沒有拜師之心,則是完全錯誤的。
9,離師父很遠沒法隨時請教問題,該怎麼辦?一個人是否只能依止一位上師呢?
回答:也可請問其他人。一個人不一定必須只有一位師父,只要自己內心可以接受,就可以有多位師父,這位師父沒空,可以請問其他的師父。只要你能如法的把每位師父都視爲自己的上師尊敬,那同時依止多位上師,接受多位上師的灌頂,當然是可以的。
10,道次第裏說需要視師如佛。但現實中很多師父都有缺點,應如何對待
回答:曾給我們灌頂、傳法、傳戒的師父,他們是佛菩薩的化身也好,是有缺點的普通人也好,我們均應視他們爲佛一樣同等地對待。他們或許有缺點,或許沒有學問,或許修行不高,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對弟子而言,則要對他們給予同等的尊重,因他們有恩于我們。比如一些孩子的父母有錢亦有學問,其他孩子的父母沒錢也沒學問,但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同樣是父母,對孩子均同等重要。
做師父的也是輪回中人,有生老病死,也有缺點,但這些是他們自己的事。做弟子的不應分辨執著,應同等地尊重他們,感念他們的恩德,因爲成佛的道路是他們教導我們的,這樣做有助我們自己的修行。從前有成就的師父很多,但現今真正的修行人很少了,很多師父自身亦會有問題。另外因我們的業障深重,故佛菩薩化現爲有缺點的師父來救度我們,這種情況也有可能。回想我們以前很無知時,是師父教會我們很多佛法,即使他們並非很有學問,但對我們的恩德卻是非常大的。
以前尊者米勒日巴在依止他的上師瑪爾巴時,瑪爾巴上師讓米拉日巴做事情,有九次是有生命危險的事。米拉日巴開始很擔心害怕:爲什麼上師會讓我去做這些事,他也看到師父的很多缺點。後來他心裏想,上師讓我做這些事,對我脾氣也不好,這一定是因爲我不好,上師是幫我在消除業障,這樣想以後他的內心就改變了。本來他內心認爲上師不對,後來改變了,認爲是自己的業障。當有了這樣的內心改變後,他修行不久便得到了成就。當然,現在時代的上師們缺點比較多,我們自己條件也比較差,像米拉日巴大師這樣做內心的改變也不容易,但我們應該努力地去做。
古印度的寂天菩薩外表懶惰,每天除了吃飯、如廁之外,其他時間都在睡覺。一次,一個尼衆寺廟派人到寂天菩薩常住的寺院請法,寺廟指派寂天菩薩去傳法。尼師們認爲寂天菩薩不合格,以爲欺負她們。她們非常不滿就故意設置了一個高座,高得無法直接上去,卻並無任何臺階。寂天論師來了以後,尼師們均躬身假裝行禮,擡起頭時,論師卻已端坐在法座上了!他如何上去,卻沒人看到。論師問大家:講你們的師父們已講之法,還是未講之法?大家皆答:當聽未講之法。論師誦起了成就者堅炬欽布著的一部論,誦的過程中便起身飛走了。有幾個會神通者也跟隨論師飛去了,他們把所聽到的記下集結成一套共十部的書。後來他們問論師應如何檢查記下的內容是否正確?論師告訴他們在他的某個處所去尋。大家果然在那裏找到了寫在樹皮上的內容,回來校對之後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入菩薩行論》。依師是修行佛法中最難的部分,在古印度寂天…
《永嘉仁波切答疑精粹100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