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P2

  ..续本文上一页阿修罗道,是三善道。阿修罗有神通,有福报,但好斗,他们是善恶夹杂,可以归为善道,也可以归入恶道。这三道以外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六道轮回出不了因果规律。修十善,造十恶,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而六道轮回就是十善十恶应得得果报。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客观规律。因果贯穿三世,不要说我们凡夫,连罗汉以上的圣人,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在六道当中,得人身很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所以释迦佛当年在地上抓起一把土起来,告戒弟子:“得人身就如手上的土,失掉人生就如地上的土一样。”这绝不是随便举的比喻,这是佛以慧眼观察的实相。这说明了“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若堕入地狱,动辄就是千年万年。地狱的苦我们无法想象,从《地藏经》的叙述可以了解到的一点点,那绝不是寓言、神话,那是佛以慧眼亲见并如实叙述出来的。畜生道的苦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修菩萨行的人,“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思念地狱的苦,发起救他们的心。地藏菩萨发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直至现在,仍在地狱普度众生。所以三恶道实在是苦不可言。即使是三善道,天道享乐,寿命长,但福报享完还是可能堕地狱,并且正因为天道福极太好,只知享乐,不想学佛。佛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没有说:“天身难得”。说明了要知道人生的苦,才能生起学佛心,才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才能成佛。佛陀是在人间度众生,而不在天道度众生。历代修学的圣者,都是在人间修成的。说明天道修行很难,只是享福报,福报享完,必然堕落。人生当然是苦多乐少,所谓乐就是享福报,享福就是消福,就是造业。结果,一些人福报享尽了,恶业也随之造就了。种了什么因,就该得什么果报。人生一旦醒悟了,可以修行,可以成佛,可以了生死,脱轮回;如果,不醒悟,是极危险的,很容易堕入三恶道。至于阿修罗道,善恶夹杂,也很危险,恶因种多了,下一世也会到三恶道去受恶报。

   总的来说,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无有了期,这是最大的苦,所以佛陀教育我们:必须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度众生。这便是诸佛出世的大事因缘,这便是学佛的真正目的。这一点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

   为什么净土法门的纲领第一句明确提出“真为生死”?因为这是目标问题。如果目标错了,南辕北辙,学佛就枉学了!所以必须把学佛的目的弄清楚,这是首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 发菩提心

   现在讲第二句:“发菩提心”,这是一个发心的问题。发心就是发愿心,这是学佛的重要问题。修净土法门更注重发愿心。“金刚非坚,愿力惟坚。”说明愿力十分重要。愿力比金刚还坚固,所以有愿必成。愿叫做“金刚种子”,只要我们发了,永远不会坏的。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了个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就不同了,要发大心,发自利利他的心,要普度众生。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条都是要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让一切众生最后成佛。我们修念佛法门,能不能和大乘佛法相应,就要看我们是怎样发心的。有些人念佛,一心要求自己往生,不管别人。这样念佛,你把念佛法门修成小乘法了。还有一些人念佛,想求来生的人天福报。这样念佛,你把念佛法门修成人天乘了。人天乘好比是开往人天道的列车,搭上这个列车,当然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同样是修念佛法门,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完全不同:有的修成大乘法,有的修成小乘法,还有的修成世间法(人天乘就是世间法,在六道范围内)。可见,修念佛法门如果对于发心问题没有搞清楚,或者发心不正确,即使用功修行,修来修去把自己修到六道轮回里去打转转,永远出不来,岂不是合天冤枉吗?所以发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谈:

   第一,什么叫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众生(培福德)的心,就是菩萨发心!也可以说,菩提心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

   在明白了菩提心的涵义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学佛的态度和认识是错误的。有些人学佛,是抱着一种消极厌世的态度,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冷淡,非常无情,一切都无不想问,只想自己早点往生,个人离苦得乐。这种态度与菩提心不相应,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我们学佛的人应当是既要观察自身的苦,又要观察众生的苦,既要关心自己了生死,也要关心众生了生死,要同众生一道了生死。这个众生实际上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这样发心,力量可就大了。有些人说,念佛是送死的法门,临命终时才用得上。这是不懂得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是自利利他的法门。发菩提心就是学菩萨发心,也就是学菩萨修行。什么叫菩萨行?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就是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并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乐,而是去留学,去提高自己的境界,让自己能够得到智慧、福德、神通;然后乘愿再来,到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因此,应该为度众生而往生,这样发心才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吻合,才能感应道交。

   还有一层道理必须明白,往生净土是我们的神识--第八识去,躯壳是无法去的。所以修念佛法门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虽然身体还在娑婆世界,但他的神识早已到了极乐世界,并不是一定要断气之后才往生。

   第二,发菩提心的重要意义。《华严经》上说:“菩提心就象种子,能够生长一切佛法;菩提心又像良田,能够长养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菩提心,对于修净上法门来说,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第十九条大愿“闻名发心愿,”译成白话就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菩提心。既然发了大心,必然有大行(因为心是动力,有了愿心才会有行动)。于是就勤修种种功德,不怕任何挫折、阻挠,愿心坚固,绝不退转并且用所修的一切善法,回向净土,愿生极乐世界,专一持经、持念名号,昼夜不间断。”这一条愿就是“闻名发心愿,”它的重点就在发菩提心上。菩提心就是众生的慧命。慧命也是未来我们成佛后的法身。所以佛经上说:“初发心时变成正觉。”只要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就种下了未来成佛的因。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此,发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清代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劝发菩提心文》上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够少善根、少福根,缺乏这两个条件,不可能往生净土。”下面他这样解释:“多福德,什么叫多福德?多福德莫过于执持名号。什么叫多善根?莫过于发菩提心。”他还说:“暂时称念名号,就能够超过布施一百年德功德。”对此,我们不要怀疑,这是祖师的开示啊!他又说:“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你历劫修行的功德。”这也说明了发菩提心的重要。

   发菩提心与修净土法门的的关系非常密切。近代高僧弘一大师说:“修净土法门的人,第一必须发大菩提心。”他引证《无量寿经》上说的“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的话。又引证《观无量寿经》上说的:“欲生彼国,应发菩提心。”他又说:“由此看来,只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净空法师也说,你若能劝两个人念佛,这二人往生了,那么在你临命终时,这两人一定会同阿弥陀佛一道来迎接你。这说明了只要你能劝一个人往生,就凭这一条,你也决定能往生。实际上,我们自己能够认真地多劝人修净土法门,这种发心,就与阿弥陀佛一样。你的心都与阿弥陀佛是一样的了,你不往生,朝哪里走?往生就是心嘛,这个躯壳是去不了的啊!所以说用不着怕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会耽误功课,不能往生,这是凡夫知见。

   印光大师说:“我们应当有自利利人的心,应该经常劝人修净土法门,劝人能够发心往生净土,自利利人。这样做,可以先从你的家庭开始,劝自己的父母、亲属,劝他们发心念佛,然后推广到社会上的人,共同来修净土法门,大家都发愿心往生净土。”他说这种利益跟你只图自己往生的观点相差是天壤之别。我们发心应当是由近到远,由自己的亲人推倒一切众生,也是由小到大。开始发心,往往是为个人,为自己疾病缠身,环境困难,或者为自己全家消灾免难,但是不能仅停留在这个上面。一定要逐步扩大心愿,最后就要发心度一切众生。本来,一切众生就与我们自身关系非常密切。他们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亲属,也都是未来的佛菩萨,同我们真是息息相关。从理上讲,“自他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利他就是利己。因此,我们发心度一切众生,当然也就是包括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了。我们修行就是应当把自己放到众生当中来修,不能脱离众生,更不能把自己同众生对立起来修,那是错误的。比如有些人不愿意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不愿意为别人服一点务,生怕多做一点事情,耽误了自己的功课。如果存这种心的人,希望他对照一下阿弥陀佛的愿力,考虑一下,你这样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不相应?能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如果我们的愿心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反,怎么能往生?怎么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要说我们不重视自己的修行,而是说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众生当中来修,不要和众生对立起来修。因此,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在自己有了深信。有了切愿,又能认真念佛的同时,我们应当尽力宏扬净土,多劝人念佛,多为众生做事。这样,不但你往生更有把握,而且往生的品位也更高。

   我们必须明白,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为了今…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