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P2

  ..續本文上一頁阿修羅道,是叁善道。阿修羅有神通,有福報,但好鬥,他們是善惡夾雜,可以歸爲善道,也可以歸入惡道。這叁道以外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

   六道輪回出不了因果規律。修十善,造十惡,是六道輪回的業因。而六道輪回就是十善十惡應得得果報。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這是客觀規律。因果貫穿叁世,不要說我們凡夫,連羅漢以上的聖人,都要受因果規律的製約。

   在六道當中,得人身很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所以釋迦佛當年在地上抓起一把土起來,告戒弟子:“得人身就如手上的土,失掉人生就如地上的土一樣。”這絕不是隨便舉的比喻,這是佛以慧眼觀察的實相。這說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複。”若墮入地獄,動辄就是千年萬年。地獄的苦我們無法想象,從《地藏經》的敘述可以了解到的一點點,那絕不是寓言、神話,那是佛以慧眼親見並如實敘述出來的。畜生道的苦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修菩薩行的人,“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思念地獄的苦,發起救他們的心。地藏菩薩發起“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偉誓願,直至現在,仍在地獄普度衆生。所以叁惡道實在是苦不可言。即使是叁善道,天道享樂,壽命長,但福報享完還是可能墮地獄,並且正因爲天道福極太好,只知享樂,不想學佛。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沒有說:“天身難得”。說明了要知道人生的苦,才能生起學佛心,才能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才能成佛。佛陀是在人間度衆生,而不在天道度衆生。曆代修學的聖者,都是在人間修成的。說明天道修行很難,只是享福報,福報享完,必然墮落。人生當然是苦多樂少,所謂樂就是享福報,享福就是消福,就是造業。結果,一些人福報享盡了,惡業也隨之造就了。種了什麼因,就該得什麼果報。人生一旦醒悟了,可以修行,可以成佛,可以了生死,脫輪回;如果,不醒悟,是極危險的,很容易墮入叁惡道。至于阿修羅道,善惡夾雜,也很危險,惡因種多了,下一世也會到叁惡道去受惡報。

   總的來說,衆生在六道輪回中,生生死死,無有了期,這是最大的苦,所以佛陀教育我們:必須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度衆生。這便是諸佛出世的大事因緣,這便是學佛的真正目的。這一點一定要有明確的認識。

   爲什麼淨土法門的綱領第一句明確提出“真爲生死”?因爲這是目標問題。如果目標錯了,南轅北轍,學佛就枉學了!所以必須把學佛的目的弄清楚,這是首要的問題。

   第二部分 發菩提心

   現在講第二句:“發菩提心”,這是一個發心的問題。發心就是發願心,這是學佛的重要問題。修淨土法門更注重發願心。“金剛非堅,願力惟堅。”說明願力十分重要。願力比金剛還堅固,所以有願必成。願叫做“金剛種子”,只要我們發了,永遠不會壞的。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爲了個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就不同了,要發大心,發自利利他的心,要普度衆生。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條都是要度一切衆生,往生淨土,讓一切衆生最後成佛。我們修念佛法門,能不能和大乘佛法相應,就要看我們是怎樣發心的。有些人念佛,一心要求自己往生,不管別人。這樣念佛,你把念佛法門修成小乘法了。還有一些人念佛,想求來生的人天福報。這樣念佛,你把念佛法門修成人天乘了。人天乘好比是開往人天道的列車,搭上這個列車,當然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

   同樣是修念佛法門,由于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完全不同:有的修成大乘法,有的修成小乘法,還有的修成世間法(人天乘就是世間法,在六道範圍內)。可見,修念佛法門如果對于發心問題沒有搞清楚,或者發心不正確,即使用功修行,修來修去把自己修到六道輪回裏去打轉轉,永遠出不來,豈不是合天冤枉嗎?所以發心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可以從叁方面來談:

   第一,什麼叫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衆生(培福德)的心,就是菩薩發心!也可以說,菩提心是一種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心。

   在明白了菩提心的涵義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學佛的態度和認識是錯誤的。有些人學佛,是抱著一種消極厭世的態度,對周圍的一切都非常冷淡,非常無情,一切都無不想問,只想自己早點往生,個人離苦得樂。這種態度與菩提心不相應,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我們學佛的人應當是既要觀察自身的苦,又要觀察衆生的苦,既要關心自己了生死,也要關心衆生了生死,要同衆生一道了生死。這個衆生實際上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這樣發心,力量可就大了。有些人說,念佛是送死的法門,臨命終時才用得上。這是不懂得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是自利利他的法門。發菩提心就是學菩薩發心,也就是學菩薩修行。什麼叫菩薩行?就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個就是菩薩修行的綱領。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並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樂,而是去留學,去提高自己的境界,讓自己能夠得到智慧、福德、神通;然後乘願再來,到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因此,應該爲度衆生而往生,這樣發心才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吻合,才能感應道交。

   還有一層道理必須明白,往生淨土是我們的神識--第八識去,軀殼是無法去的。所以修念佛法門達到一定境界的人,雖然身體還在娑婆世界,但他的神識早已到了極樂世界,並不是一定要斷氣之後才往生。

   第二,發菩提心的重要意義。《華嚴經》上說:“菩提心就象種子,能夠生長一切佛法;菩提心又像良田,能夠長養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稱爲“善中之王。”發菩提心,對于修淨上法門來說,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無量壽經》裏,阿彌陀佛第十九條大願“聞名發心願,”譯成白話就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菩提心。既然發了大心,必然有大行(因爲心是動力,有了願心才會有行動)。于是就勤修種種功德,不怕任何挫折、阻撓,願心堅固,絕不退轉並且用所修的一切善法,回向淨土,願生極樂世界,專一持經、持念名號,晝夜不間斷。”這一條願就是“聞名發心願,”它的重點就在發菩提心上。菩提心就是衆生的慧命。慧命也是未來我們成佛後的法身。所以佛經上說:“初發心時變成正覺。”只要今天我們發了菩提心,就種下了未來成佛的因。發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此,發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清代省庵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他的《勸發菩提心文》上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能夠少善根、少福根,缺乏這兩個條件,不可能往生淨土。”下面他這樣解釋:“多福德,什麼叫多福德?多福德莫過于執持名號。什麼叫多善根?莫過于發菩提心。”他還說:“暫時稱念名號,就能夠超過布施一百年德功德。”對此,我們不要懷疑,這是祖師的開示啊!他又說:“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超過你曆劫修行的功德。”這也說明了發菩提心的重要。

   發菩提心與修淨土法門的的關系非常密切。近代高僧弘一大師說:“修淨土法門的人,第一必須發大菩提心。”他引證《無量壽經》上說的“叁輩往生,都必須發菩提心”的話。又引證《觀無量壽經》上說的:“欲生彼國,應發菩提心。”他又說:“由此看來,只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淨空法師也說,你若能勸兩個人念佛,這二人往生了,那麼在你臨命終時,這兩人一定會同阿彌陀佛一道來迎接你。這說明了只要你能勸一個人往生,就憑這一條,你也決定能往生。實際上,我們自己能夠認真地多勸人修淨土法門,這種發心,就與阿彌陀佛一樣。你的心都與阿彌陀佛是一樣的了,你不往生,朝哪裏走?往生就是心嘛,這個軀殼是去不了的啊!所以說用不著怕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會耽誤功課,不能往生,這是凡夫知見。

   印光大師說:“我們應當有自利利人的心,應該經常勸人修淨土法門,勸人能夠發心往生淨土,自利利人。這樣做,可以先從你的家庭開始,勸自己的父母、親屬,勸他們發心念佛,然後推廣到社會上的人,共同來修淨土法門,大家都發願心往生淨土。”他說這種利益跟你只圖自己往生的觀點相差是天壤之別。我們發心應當是由近到遠,由自己的親人推倒一切衆生,也是由小到大。開始發心,往往是爲個人,爲自己疾病纏身,環境困難,或者爲自己全家消災免難,但是不能僅停留在這個上面。一定要逐步擴大心願,最後就要發心度一切衆生。本來,一切衆生就與我們自身關系非常密切。他們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親屬,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同我們真是息息相關。從理上講,“自他不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利他就是利己。因此,我們發心度一切衆生,當然也就是包括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了。我們修行就是應當把自己放到衆生當中來修,不能脫離衆生,更不能把自己同衆生對立起來修,那是錯誤的。比如有些人不願意做一點弘法利生的事,不願意爲別人服一點務,生怕多做一點事情,耽誤了自己的功課。如果存這種心的人,希望他對照一下阿彌陀佛的願力,考慮一下,你這樣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不相應?能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如果我們的願心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反,怎麼能往生?怎麼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不要說我們不重視自己的修行,而是說一定要把自己放到衆生當中來修,不要和衆生對立起來修。因此,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在自己有了深信。有了切願,又能認真念佛的同時,我們應當盡力宏揚淨土,多勸人念佛,多爲衆生做事。這樣,不但你往生更有把握,而且往生的品位也更高。

   我們必須明白,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爲了今…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