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P3

  ..續本文上一頁後在更大範圍內利他,二者是不可分的,你把它對立起來就錯了。我們往生是爲什麼?是爲度衆生而往生。我們成佛是爲什麼?是爲度衆生而成佛。那種只求自利,不發心度衆生的人,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無法感應道交,這種人很難往生。

   第叁,怎麼發菩提心?提出兩點:

   (一)要爲度衆生而成佛。我們學佛,就是學習佛的思想、言論、行動,就是學習佛的身、口、意叁業。發菩提心就是發學佛度衆生的心。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佛是覺悟了的人,我們大家是沒有覺悟的佛,因爲我們本性就是佛嘛,只是被蒙蔽了而已。學佛就是讓我們去妄念,妄念去掉真心顯露就是佛。不要認爲我們凡夫俗子成什麼佛嘛,連成佛的心都不敢發,這是對不起佛陀的教導,也對不起自己的常住真心,因爲它本來就是佛嘛。

   唐代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人去問一位禅宗大德:“衆生都有佛性是真的嗎?”回答道:“是真的,衆生都有佛性。”又問:“狗有沒有佛性?”回答:“狗有佛性。”他說:“我有沒有佛性?”回答:“你沒有佛性。”這人當然很奇怪:狗都有佛性而我沒有佛性。大德說:“因爲你不敢承當嘛!”這句話也可以用到我們身上。我們不敢發成佛的心,就是“不敢承當,”因爲你不相信“自心是佛”嘛!覺得自己太渺小,不能成佛,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佛陀說得很清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就是這個心,我們這個心就是佛啊,我們這個心就可以作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最後結果必然成佛。

   因爲在娑婆世界修行容易退轉,所以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大祗劫,很難很難。但是,往生淨土就不同了,一旦往生,永遠不退,而且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永遠修下去,當然成佛。但是,成佛決不是爲了個人,爲了享樂,而是爲了度衆生。

   我們經常都在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宏偉的誓願,不是平列的。第一條是目的,成佛的目的--“衆生無邊誓願度。”釋迦佛成佛的目的如此,我們也應該這樣發心。下面的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爲了實現這個目的而發的願心,說明成佛是爲度衆生而成佛,不是成佛去享受快樂。可以說,成佛不是目的,度衆生才是目的。這一點十分重要。

   (二)往生是爲度衆生而往生。如果只爲自己求往生,便與阿彌陀佛的大願心不相吻合,接不上軌,這樣就很難感應道交,很難蒙佛接引。反過來說,我們爲度衆生而發願往生,自然得到諸佛菩薩的歡喜,自然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 我們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臺灣的證嚴法師是一位很尋常的比丘尼,但卻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尼。他發了大願心,通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現在成就的事業遍及全世界,她辦的慈濟事業,辦醫院、醫學院、辦社會救濟事業,辦佛教文化事業。別人問她爲何有如此大的成就?她說,這是遵循佛陀的教育,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這是真理。不要怕發大心,你不發大心,就沒有力量,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你怎麼往生?又有人說,你要發心度衆生,最後就長期留在娑婆世界度衆生好了,爲何還要往生極樂世界去呢?問題在此,我要反問一句:“要度衆生,憑什麼東西去度?”只有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自然你就得到大智慧、大福報、大神通、大辯才,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廣度衆生。所以必須要發心求生淨土,才能實現在更大範圍度衆生,才能夠圓滿這個願心,這個不僅是我們修淨的人應該遵循的原則,就是修禅,修密的人也最好先往生淨土,見佛聞法,提高自己的境界,有利于將來更好地度衆生。宋代死心禅師在自己徹悟後,勸人修淨土,說:“參禅人最好念佛,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借)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因爲可以不退轉,避免投胎又迷了。這是說參禅的。1990年的《法音》雜志上載過一件修密法的往生淨土的事情。上海一位仉老居士與他兒子仉維全居士,都是修密法的。從前皈依能海上師,後來又依止清定上師,仉老居士在臨終時告訴家人說:“我不往生淨土,就在娑婆世界度衆生。”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就把詳細情況寫信告訴清定上師。上師認爲這樣不妥當,親自給仉老居士做了一堂燒往生的佛事,把仉老居士的神識召喚到密壇來,爲他開示,應該往生淨土的道理,問他願不願往生,他表示願意。然後就看見仉老居士的神識坐在蓮花上往生去了。這件事是上海鄭頌英居士(鄭老居士是一位很有修持的人,不會打妄語)記下來,載在《法音》雜志上的。這說明就是修別的法門的人,能夠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提高自己以後,再來度衆生,也就更有把握些。

   以上講了叁個問題,願與大家共同勉勵,都來發菩提心,多做自利利人的事,將來都能往生淨土,最後都能成佛,圓滿度衆生的心願。

   第叁部分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八個字概括了淨土法門的綱領,就是信、願、行叁個字,也就是生信,發願和持名念佛這叁件事。藕益大師說:“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可見,信、願、行叁者缺一不可。

  第一、怎樣生信?

  學佛,首先必須具有信心。“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學佛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信是第一步。信、願、行叁者,首先必須生起信心,才能發願,有願才能起行。特別是淨土法門,稱爲“易行難信之法”,建立信心,尤爲重要。可以從五方面去建立信心:

  1、信釋迦佛決無妄語

  不妄語,世間有道德修養的人也能辦到,何況佛都以“妄語”列爲根本戒,一般進入佛門接受五戒的佛教徒都不敢打妄語,更何況是人天師表、覺行圓滿的稀有世尊呢?佛陀連王位都放棄,一無所求,何用妄語?!《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因爲衆生與佛差距太遠,易疑難信。如像螞蟻、蚊蟲要想推測人的的智慧和能力一樣,當然無法相信。《觀無量壽經》說,韋提希夫人要求看到極樂世界,佛立刻讓她和五百宮女都親眼看見。可知佛所說的全是親證親見的境界,是真語實語,無奈衆生把它當神話寓言罷了。

  2、信阿彌陀佛決無虛願

  阿彌陀佛在棄國出家時,即發四十八條大願,曆劫修行,早已圓滿完成,決無虛願,方能成就西方極樂國土。“成佛以來,于今十劫。”佛壽無量,十劫很短,“今現在說法”,現在仍主極樂教化,仍在說法度生。特別是第十八願說:“十方衆願,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佛的大悲願力對我們所作的保證。

  3、信自心是佛

  佛的名號“阿彌陀”叁字,是橫遍十方的無量光,豎窮叁際的無量壽,也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西方不遠,在我心頭;心頭清淨,即心即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理,必須深信。但是,又不應因此否認實有西方,實有彌陀。因爲極樂世界本是彌陀願力所成,正與娑婆世界是衆生共業所感一樣。我們念自性本具之彌陀,決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極樂。正如夏蓮居士所說:“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

  4、 因果規律客觀存在

  因果規律是佛法的核心。虛雲法師說:“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余了。”又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一切事有因必有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種念佛的因,結往生的果。種散心持名的因,結將來成佛的果。例如,佛在世時,一老人八萬劫前曾因念佛一聲,而遇佛出家證果。如種一心不亂的因,必獲臨終往生的果。

  5、 從古到今大量往生事例

  《淨土聖賢錄》記載著二千年來大量的往生事迹,直到現在還在繼續出版《近現代往生見聞錄》,以及佛教刊物中經常報導的許多往生事例,單行出版的往生事迹記錄更不可勝數。有的人懷疑,這些人是否真的往生呢?這不難檢驗。人在臨命終時,不可能作假。如不少念佛人能預知時至,不留戀,不恐懼,不昏迷,持念佛名,安祥舍報;有的死後,頭頂溫暖,室有異香,或呈現其他種種瑞相的。這是客觀事實,不容否認。

  從以上五方面可以建立起信心。

  第二、 怎樣發願?

  信與願是往生的關鍵。藕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難往生。

  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裏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清代省庵法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發願十分重要,必須重視。

  在發願中,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 首先,要厭離娑婆世界

  認識娑婆世界的苦,苦有“八苦”,而最根本的是有這個軀殼,身爲苦本,生生死死,永無了結;六道輪回,永難出離,我們要了脫生死,就要有脫離生死的緊迫感。

  2、 不能發願只當自了漢

  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是自利利他的法門,我們應當發自他兩利的願,希望所有衆生都求生淨土,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才能感應道交。

  3、 不要發心修來世

  發這樣的願,就是求人天福報,不可能往生淨土;並且永遠跳不出生死苦海。因爲,你只想修來世。要知道叁世因果,如果來世享受榮華富貴,在享福的同時,會大量地造種種惡業,第叁世就可能到叁惡道中去。因此,必須發願了生死,出輪回,求生淨土。

  4…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