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地与命运▪P2

  ..续本文上一页(常喜吃鸭舌汤),盘菜百金(烧鹅掌将铁皮烧红,放活鹅在上面,让它扑跳惨叫,血液均集中在脚掌上,再砍下鹅掌来作菜肴)穷极奢侈之能事。相府家人的享用,也胜过富贵人家。早已超过十年宰相应享之福,后代还须为娼奴赏报。反而责怪我所说不验,有此道理吗?譬如有人将一个月的生活费在一天内挥霍光,剩下的二十九天要受饥寒此乃理所当然,怎么能怨天尤人!”李林甫听后默然无话,汗流不止。

  三、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这类人过去生中造作恶业,今生恶业先成熟,遭受种种恶报。但是,有的人相信三世因果,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贫;有的更能忏悔宿业,随缘行善。一旦恶业消除,善缘成熟,否去泰来,必然使贫穷困苦的厄运转化为美好幸福的佳境。这种故事社会上流传不少,这里举两例都是很真实的:

  1.《南洋佛教杂志》载,清代台湾嘉义州林登章,为人诚实,不幸被人诬告,关进监狱。林妻变卖财产营救,无结果。官府索银四十两,不得已卖儿得四十两银,便携银两去衙门,不慎在途中遗失。这袋银却被一个用手代脚,沿街讨饭的乞丐徐良泗拾得。徐当时心想,这笔巨款,失落的人可能会自杀,便决定留在那里等待失主。果然林妻匆匆跑回来寻找,徐问明情况后即归还她。后来,县官知道林妻卖子救夫,乞丐拾金不昧的事情,大受感动,释放林登章,不受她的银两。林回家后,用此款经营五金店,维持生活。徐良泗当天做了这件好事后,晚间仍回太伯公庙过夜。次日清明节,徐去郊外墓地讨乞,夜里宿地藏庙,半夜惨叫一声,惊醒香灯师:第二天醒来,瘫痪多年的双腿居然能站立了。香灯师问经过,徐说:“昨夜梦见两个小鬼,一个抱身,一个包脚,对拉;痛得我大叫一声,便昏迷过去。今晨起来,两腿竟然能伸直走路了!”徐良泗从此给人挑水维生。林夫妻开店三年,生意兴隆,时常想念徐的恩德,但不知其姓名和住址。有一天徐挑水到林家店里,林妻见他面貌很像恩人,但这人是站立走路,又不敢认。次日徐又来,林妻上前询问,才知果系恩人,夫妻俩对徐叩头谢恩,让他留在店中居住。后来,林夫妻回广东继承其叔父的百万家产,便将在台湾的五金店及其他财产,全部赠送给徐。徐晚年又将财产布施给一家医院。

  按:徐良泗乞讨维生,又系残废,竟能面对巨款,不昧良心,归还失主。只此一念,便能消除夙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施理所当然的事。

  2.王恩洋著《人生哲学与佛教》载:清代,有乡试官王某,原系一穷秀才,年过六十,教私塾,年终散学,带回教书所得的六千文钱(有方孔的铜钱)回家过年。途中听路旁茅屋里哭声悲惨,进去问明情况,因欠债无力偿还,年终索债很急,只好改嫁妻子来还债,有小儿女,不忍分离,所以痛哭。这穷秀才很同情他们,问欠债多少?回答六千文。便毫不犹豫把六千文给他们就各自回家去了。途中穷秀才走到岩边,天晚了,恰遇对面几十人抬大木料前来,躲避不及,坠落岩下,当场死亡。消息传开,人们都说:“老天没眼睛,做好事没好报,因果根本就不可信!”这穷秀才的神识,忽然像一场梦醒来,睁眼一看,自己却睡在一豪华房间中,宽广的卧床,锦缎的被盖。他的头刚一动,一个老太太惊喜说:“我儿子活了!”两个年青的妇女正在哭泣,急忙用手抚摸他,好象是妻子一样。这时穷秀才大为困惑,用手摸胡须没有了,心想我可能死去,又投生了吧?!联想起布施救人和坠岩丧生的经过,感觉浑身疲乏无力,不能说话,便糊里糊涂的睡着了。第二天,一位老太爷,须发尽白,和自己前生形状差不多,陪着医生来诊病,诊脉后医生说:“公子的病基本好了,只需培补一下就可恢复。”这样卧床七天,可以下床走动。当他走到中堂,看那供的木主牌位,才知道不姓张而姓王了。又从奴婢口中知道这王家是当地最有地位的,老太爷只有这个独生子,现年二十五岁,读书不长进,还是童生。没有孙儿,结婚后又娶姨太太。一天老太爷对他说:“我家世代书香,不能到你便中断。现在病也好了,可去书房用功读书!”公子连答是、是。走进书房,窗明几净,室外花木繁茂,老师已坐在那里和自己过去相似。叫他背书,没一字错漏;叫他写字,没有一点败笔;叫他作文,写出的文章十分老练,怀疑是抄别人的。另出题面试,也和前篇差不多。老师大惊,心想这个学生素来脑子很笨,做八股文写不能成篇,不可能害一场病学问就提高到这个地步。问他是什么原故,公子不答。老师再三追问,还是不说。老师对此始终感到奇怪。一个月明之夜,老师留他赏月谈心,又诚恳地问到此事,公子说:“我前生是个秀才,教私塾。年终回家途中,布施救人,坠岩而死。万没有想到神识投入这个臭皮囊中,便以这人的父母做父母,妻子做妻子。想我前生,并没有做坏事;可是功名很不顺意,年过六十仍然十分贫困。拿我布施的六千文来说,并不算多,但这是自己全家的生活费。当时也没有考虑,只觉得别人一家分离,太凄惨,动了悲悯心。是不是因这一念真诚的悲心,所以死后神识便投入这公子的躯壳中呢?”老师听后,异常惊诧说:“想不到果真有这种事呀!”第二天,老师要告别,公子问为什么?老师说:“你的学问文章,我比不上;你的思想境界,更比我高。我怎配当你的老师?假使是从前的公子,那我再教他十年也没有问题。”公子说:“我前生也是教书的,今生能获得这种好报,我怎忍心让你离去!我们俩正好一起研究学问,秋天同去参加县上的考试,如果能够还我一个秀才,您也光荣,父亲必定重谢您。”教师便留下,秋天考试,两人同时考取秀才,父母喜出望外,重谢老师。公子继续考中举人、翰林、出任主考官。十多年后,这家父母已亡故,他是一家之主,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怕别人议论了。他回到原来家里,谈起往事,件件吻合。给家里购置产业,安慰他们的辛苦,并宴请乡亲,畅谈前生事。这一下传开了,人们都说:“今天才知道,老天有眼睛,作善有善报,因果贯通三世,是真实不虚的!”

  按:从佛法看,这个穷秀才,过去生中造的恶业较重,所以一生穷困,还应凶死,死后可能坠入恶道。但他能够起一念悲心,舍己救人,六千文虽不多,是他全家的生活费。这一念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心肠没有两样,自然能消除过去的罪障,种植未来的福报。所以神识不经过投胎,而直接投入公子的躯壳中。这也由于业力和福报所致,佛教称为“夺舍”,像夺占别人的房舍来住一样。因为没有住胎,所以转世不迷,记前生事历历如昨日事。还有一点要说明,因果并不是机械的,如果存心去模仿,要想获得这样的好报,未必能如愿。我们只应当学习他舍己救人的大悲心行。因为一念真诚的悲心,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改变命运,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

  四、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这类人,过去生中多造恶业,未种善因。今生大多愚痴,不信因果;遭遇不好,环境困厄。但是又不知道反思忏悔。总是怨人穷,恨人富,总想采取损人利己,违法犯罪的活动,来谋取财富,来实现自己的美梦。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往往遭受横祸,或者终身贫困,或者短命身亡。这种事例随处可见。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中,有部分人因为环境贫困,自己好吃懒做,不安分守法,不勤奋谋生,而是采取偷盗、赌博、抢劫等损害别人身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手段,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其结果难逃“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这一因果规律。以下引用一九九四年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的《太上感应篇注训证》中的三件事例为证:

  1.浙江永嘉人徐辉,家贫经商,曾向单阳富翁借了一笔巨款,对家眷说:“如果富翁死,没人索债,我便成了小富翁了。”不久,富翁果死去,富翁家属不知道借款事,徐便隐瞒过去。后来徐生一子,聪颖俊秀,非常可爱。八岁时患病,多方医治,耗尽家产,病仍不愈。一天,来一位老比丘尼,孩子对她说:“我想走了!”老尼说:“这便是你的家。父母这般疼爱,你还要去哪里?”答说:“我是单阳人,徐辉曾借我的巨款,希图我死,便不还债,我是特来讨债的!”说完便断气。

  2.安徽有陈某、徐某二人,均以撑渡船为职业。陈撑船较快,收入较多。徐嫉妒,常暗里损坏陈的篙竿和挠浆。一次同宿江边船上,徐又暗中把陈的篙竿弄断;快天亮,怕被发现,便解缆离去,船行至江心,突然失脚落水,大呼救命,陈听见,要去救援,可是挠浆断了,无法行船。这时徐在水中说:“我暗里弄断你的挠浆,反而断送自己性命,没料到报应竟这样快呀!”说完便沉没水中。

  3.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南昌有木工李某、裁缝段某、算命刘某三家,因灾荒逃到湖北居住,本是同乡,交情很好。李的侄儿李桥,依叔父居住,有学问,教书维生。刘算他的命主贵,给他做媒,与段的女订婚。后李桥准备回江西参加考试,要求与段女结婚同行。可是段妻变心,认为富贵未必可望,不愿让爱女远离,便另觅一少女代替,李桥和刘某均不知道。李桥回江西后,考试连捷,旋出任成都府知府,路过湖北,携重礼致送岳父母。而段某亲女,则与一姓肖的结婚,劳力维生,十分贫困;于是暗里羡慕某女享受富贵荣华而自己却贫困不堪的段女,忧郁而死。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命运问题?

  目前,社会上一般人都相信命运,有的人时常都在算命、看相、求签、问卜,把自己的前程、未来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上面,却不反躬自责,修省心地;有的人到处跑寺庙,挂红放炮,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官升三级,腰缠百万,却不想一想自己究竟种的什么业因?是否能够获得这种果报呢?这种人都是舍本逐末,不遵循佛陀的教诲,不修省内心,不从自己心田上去下种、耕耘,却向外弛求,想获得福果,获得好的命运是绝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深信因果,执戒修行,以三归五戒、净化身心,以四摄六度,利益众生。最后达到心不随境,心能转境的地步。如果命运不好,应该反求诸己,忏悔今生或前世的罪业,虚心改过迁善,决不怨天尤人。这样恶业日消,善缘日增,冥冥中常蒙护持,自能转祸为福,获致吉祥。如果命运美好,更当布施培福,广种善因,自然福泽绵长。但应当知道,富贵荣华,转眼成空,梦幻泡影,不堪留恋。这样泰然处之,不为物累,任运逍遥安详自适。真要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做起。这是作为佛弟子对命运问题应持的态度。

  

  [i] 福变为祸兆:意为福报将转变为灾祸的兆头,即:“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ii] 祸转为福报:如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是“转变由心”,即“祸兮福所依”的道理。

  [iii] 遭殃且贫夭:意为不但要遭祸殃,而且贫困、短命。

  [iv]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意为一个人的心地可以挽回或改造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要存心仁慈厚道。这和佛教提倡的慈悲心(大慈能与众生乐,大悲能拔众生苦)相近似。

  [v]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命运实际是唯心所现,吉凶祸福都是自己所招致的。

  [vi]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不少人很信命运,到处看相算命,却不修省心地;这样阴阳颠倒,一切不能顺心如意。

  [vii]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一个人应当时刻检查自己。修省心地,对于命运听其自然,不求福报,而冥冥中常蒙三宝摄受,龙天护持,自然业消智朗,障尽福隆。这是符合因果律的。

  

  

《心地与命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