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P4

  ..续本文上一页的,我跟他学哲学。他在哲学概论里头最后一个单元给我讲「佛经哲学」,我对佛经才认识,生欢喜心。但是受方老师的影响,方老师知识分子,哲学家,对於大乘经论特别爱好,《华严》、《法华》、《楞严》、《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真的很喜欢。对戒律,真的是疏忽了,看都不想看它。而且自己还有充分的理由,戒定慧,为什么不去学戒律?我说戒律,这个东西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所讲的,古代的生活。我们是现代人,怎么能去过三千年前古人的生活?而且又是外国,这印度的,地方隔了一万多里,时间三千年前,所以这个东西可以不必要了。你看,还认为自己很有理由。

  老师真了不起,他用的方法叫善巧方便,以后读大乘经,读了这四个字,真正想到章嘉大师对我用的方法,太巧妙了。大师知道我不喜欢戒律,可是知道我是个好善的,好善的心有,好善的行为有,就是这个观念扭转不过来。他跟我就很少说这个问题,教给我都是经典里头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这些理论,喜欢研究这个东西。可是我每次离开他,他都送我到门口,送到门口的时候,一定会跟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五个字。所以这句话我听了几十遍,我跟他三年,每个星期见一次面,至少三年当中有一百多次见面。这句话听得耳熟,我虽然听了,我也没在意。可是他每次送我出门的时候,最后这一句话送给我。

  到他老人家圆寂,我跟他,他老人家六十五岁,六十八岁走的。我非常感恩,很多今天讲佛教的知识,都从他这里来的,没有人给我讲,他给我说。火化之后,甘珠活佛,他的弟子,出家弟子,在火化场搭了两个帐篷。他们在那个帐篷里面住了七天七夜,诵经给大师回向。我也请了三天假,在帐篷住了三天。这三天三夜我在想,我跟老人家三年,老人教了我些什么。这一想,第一个印象就出来了,戒律很重要。这个时候才很认真,为什么他要老讲这句话?这句话正是我不想听的,但是说的次数太多,印象太深了,所以我就认真去想。想了两个星期,得到一个结论,这没人告诉我。应该是什么?佛法是出世间法,不是世间法。世间法,我常常想,拿世间法比佛法。世间法,三代的礼都有兴革,礼跟戒律是差不多的意思,夏商周都有修订,不完全相同。因为一个时代,那一个时代都几百年,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它们这些法律制度都有改变,这是世间法。那出世间法没有办法改变,改变就出不去了。我就想到这个道理,这个我对戒律重视了。

  所以我那时候想,老师圆寂是为我,他要不圆寂,我永远不会想这个问题,不知道这个重要性。他这么一示现,让我想到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重要性找到了,这是出世间法,断烦恼,证菩提,戒律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消业障的。如果不持戒律,你烦恼断不了,烦恼断不了,烦恼会增加、会增长;业障消不了,业障愈积愈多,到最后,虽然学佛,可能还是到三恶道。这一想,就害怕了,就后悔,老师在的时候为什么不多问问戒律。戒律,我是一句话都没有问过他,所以他知道我不喜欢听。用的这么个善巧方便,送我出门的时候就送一句话给我,老人慈悲到极处,对於晚辈的爱护真叫无微不至。所以,我对老师念念不忘,没有老师三年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跟李老师学的人很多,为什么成就人很少?没有我这个三年基础,我学佛,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李老师成就的。三个老师缺一个都不行,我都不能成就。

  所以我才常常告诉大家,戒律重要,决定不能疏忽。疏忽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八万四千法门肯定你不能成就,为什么?它不带业的。净宗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你现在天天还继续在造业。可能你把经里头的意思解错了,认为弥陀十八愿讲得很好,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我现在造业不要紧,临命终时,我一心念佛,可以带业往生。这个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你临终敢保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吗?你有这个把握吗?没有这个把握怎么办?那就得继续搞轮回,你说这个事情多可怕!这不是儿戏的事情,这是关系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事情,怎么可以儿戏看之?那你怎么会有成就?

  一定要认真,要非常认真,不能有丝毫含糊。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你不从《弟子规》学起,戒律肯定不能成就,为什么?我们遵循的是净业三福。净宗学会当年在美国成立,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写了行门五科,我们必须遵守的。第一就是指导原则,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观无量寿经》里头的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头一条是人天善,这一条做到,你来生不失人身,你不会堕三恶道。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人不孝父母,不敬老师,他全毁掉了,全都是假的。就像种树一样,没根,插在土里头活不了。你说这个多重要。

  所以我们提倡儒释道三个根,也就是第一福,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这因果教育,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后面是佛,修十善业。有这个基础,这第一层楼,才有第二层,第二层,「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二乘根,声闻、缘觉的根。再向上提升,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得要有次第,最后这是大乘菩萨根。所以这个净业三福,佛在后头讲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的大根大本,「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不仅是净土,所有宗派,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个指导原则。这是佛法,正法,不依这个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把这个摆在第一条,必须要遵守的,常常要念,要记得很熟。

  第二个,六和敬,不论在家出家,人与人在一起不能和睦相处,这完了,这全是假的,这哪是真的?今天世界之动乱,毛病出在哪里?不和。人人都自私自利,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和,要先替别人想,别人也替我想,和睦就现前。所以,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六波罗蜜,最后一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就根据这个修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够违背。不要太多,太多记不住,就这几样够了。净业三福那是最高的指导,真正落实就是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也很简单,也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说尽了。把这个做好了,你就真干;这个东西没有做好,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看人是不是真学,他是不是真干,你就拿这个做标准你来看。别看别人,先看自己,别人能成不能成於我不相干,先要把自己管好,我这一生要成就,我这一生要离开六道轮回。我想通了,六道我再不干了,你们喜欢,我都让给你们,我到极乐世界去。我认识极乐世界,我了解极乐世界,我欢喜极乐世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