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那时候我年轻,听不懂。这六十年来,对於老师的话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愈来愈欢喜。
「即事而真」,事是假的,理是真的,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故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这永远见不到。你说我离相我就见性,没这回事情;我离开事,我要求真,也没这个事情,它决定在一起。我们把性、把理比喻作现在电视的萤幕,把相、把事比喻作萤幕上显的色相。诸位想想,这就在我们面前,相是假的,为什么?它会变。屏幕是真的,它不变,永远不变。我今天要离相去找屏幕,你能找得到吗?相跟屏幕已经融在一起,相要是没有了,屏幕不就没有了?它融在一起!虽融在一体,真妄清清楚楚,确实屏幕没动,里面的色相随著电的波动频率在动。
整个宇宙亦如是,整个宇宙都是脉动的现象,像人身上的脉,脉动的现象,它的频率太高。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应该不会差错的,是等觉菩萨,也是古佛再来的。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次的波动。整个宇宙,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统统都是在这个脉动里面产生的。如果不动呢?不动就没有了。所以一念不觉就现相,一念觉的时候,相就没有了。
大乘菩萨,那个相没有了,就是回归常寂光了,菩萨有这个能力。不回常寂光行不行?行,不回常寂光,那就是这里的两句话,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这就叫做从容中道,得大自在。为什么不回常寂光?这是因为因地上曾经发了度众生的大愿,众生这么苦,你要是离开他,你真的有能力回归常寂光,众生太苦了、太可怜了,谁去教他?所以,这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有这种智慧、有这种道力、有这种神通,他可以做得到的。於他自己有没有妨碍?是一毫妨碍都没有。为什么?他做种种示现,像《普门品》上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虽然现身说法,无论现什么身,都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对他有没有妨碍?没妨碍。他这种示现就是无作而作,作而无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示现就如是。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在,在常寂光里头。我们跟常寂光融成一体,他怎么不在?阿弥陀佛亦如是,十方一切诸佛皆如是。我们才知道,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诸佛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根本没有离开。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一段经文,「礼佛现光」,真诚心礼拜下去,佛就现前,决定是真的。我们天天拜佛、求佛,佛不现前,是我们自己心不诚、心不敬,没有恭敬,心里面妄想多、杂念多,障碍住了。障碍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这边,这个东西去掉就见到了。所以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这是决定决定错误的。
「且此经纯是《华严》」,《华严》,大乘教里第一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是他老师文殊菩萨给他介绍的,文殊菩萨代表圆满智慧。介绍的是什么人?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华严》、《法华》最后都导归极乐,这一点我们得看清楚、看明白,我们对於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才真坚定了。所有一切功夫不得力,都是你信心力度不够。为什么学成这样子?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信心,不能说你没有信,你信心力度不够。百分之百的信心,你有百分之五十,还有五十怀疑,这个就感应不能现前了。还产生个错觉,以为自己真诚,佛不灵,佛有问题。你看这愈来愈糟糕,从百分之五十的怀疑,上升到百分之九十的怀疑,那就完了。所以经不能不读,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有经论做依据,你不从经论上下手,你怎么能生起信心?这话有大道理在。
今天学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什么原因?全都出在信心不足,所以对於自己往生没有把握,持怀疑的态度。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真有信心、真有愿心,你决定得生;往生之后品位高下,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念佛的功夫是什么?指什么说的?指断烦恼说的,你能把烦恼念掉,把业障念掉,这叫功夫。也就是说,烦恼、业障没有了,你清净心现前。经题上所讲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清净心现前,事一心不乱;平等心现前,功夫更深了;如果是觉现前,这是理一心不乱,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所以这个经跟《华严》完全相同,前清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净宗提升到这么高。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经,文字有广略不同,义理没有毫分的差别,这真的,这不是假的。我们今天要不树立信心,信心要不是很强,我们这一生就怕空过了。这经不能不读,不能不深深去体会,应用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今天生活在《华严》里面,生活在《无量寿》里头,我们居住地方真净土。这才是《法华经》上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真正大事,大事当中的大事,究竟圆满的大事。所以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
大经上常讲一毛一尘,「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帝网是比喻,这个帝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称他作玉皇大帝。帝释天他的大殿上面有罗网,罗网的网孔都系的有宝珠,这个珠会放光。「一一圆明」,用这个来做比喻,比什么?比十方世界一切万法,就是一毛一尘、一花一香,比喻这个。一一圆明,圆是圆满,明是光明,明表智慧,圆表德行。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一一圆明,谁看到?没烦恼的人看到了,没有业障的人看到了,没有烦恼、没有业障是佛菩萨,他们看到了。
「一一胜妙」,胜是殊胜,妙是微妙。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诸佛菩萨在表演,有表演觉悟的,有表演迷惑的,表演得非常逼真,这是胜妙。这个妙怎么说?妙是妙有,不是真有,是假有,全是假的。妙!这个妙我们现在能体现出,可是我们怎么样?不承认,我们不承认这个东西是假的,佛菩萨承认。譬如我们前面讲的,普朗克博士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我们相信吗?我们身体是物质,我们居住的房屋是物质,根本不能离开物质,怎么可以说没有物质存在?没有物质存在的真相被他看见了。在大乘法里面,明心见性的人看破了,看破怎么样?看破模模糊糊,知道是假的。要看得很清楚的时候,佛说八地以上,那看得非常清楚了。八地有那么深的定,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动频率,他能够捕捉得到,就是他能看得到。这太厉害了,那个心是多定,极其微细的波动他全知道。
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看到,贤首国师给我们说的三种周遍,是真的。我们也读过、也讲过,听的人也不少,谁相信?我相信大家都相信,信心不足。要足,他会表现在生活上;他不足,他没有办法落实在生活,就是他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证入、契入;不得受用,那就是能知不能行,得不到受用。本经讲的三种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这三个真实我们都得不到。如果得到,你的生活多快乐。为什么享受不到?就是我们没做到。没有做到什么原因?没听懂,这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听懂了,你肯定做到,你入佛境界,过佛菩萨的生活,《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入这个境界。契入这个境界,应化在世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规矩。孔老夫子七十岁,他说了,「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矩是规矩,完全合规矩。夫子七十三岁过世,就没有八十了。学要真学,老老实实的学,圣贤、佛法是实学,真实,决定不是假的,得大受用。
所以这个妙,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就妙在此地。你说它没有,明明在现前,你说它有,确实它是相似相续,根本就不是真的。它在这么高的频率之下,现相才出现,立刻就消失了,大乘经上常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可以说生灭是同时,我们捕捉不到。你想想看,它的生灭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们怎么捕捉?只好说生灭同时。真的是有生有灭,为什么?你要细细去观察它,在这么短的生灭之中,你看,它由业相变成转相,转相变成境界相,那么短的时间里头还有三个阶段,这多快速!消失了就永远消失了,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每一个现相、每一粒微尘、每一个毛端,都是一真法界的全体。一真法界就是自性,就是我们常说的诸佛报土,实报庄严土。从实报庄严土里头变现出十法界,心现识变。这一真法界也就代表圆满的法界,遍法界虚空界,这四个字都包括了。下头讲全体,一法不漏。「圆明具德」,这一句说得好,圆是圆满,没有丝毫欠缺,具是具足,没有欠缺,明是智慧,德是相好。这一句就是《华严经》上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圆明具德。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智慧从哪里来?自性本有的,你到外面学这个学那个,那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中国古圣先贤不重视,重视智慧;佛法里头不重视知识,重智慧,智慧是你自性本有的。戒定慧帮助你断烦恼,你看,戒断贪烦恼,定断瞋烦恼,慧断愚痴烦恼,断贪瞋痴,这个东西重要。而且一定要有次第,不能躐等,一定从戒下手,然后是定,最后是开慧,智慧开了;换句话说,不是认真持戒,他向上就没有了。像盖房子一样,他没有盖地基,不管盖怎么高,都很有限,很容易倒塌掉。像树一样,没根,戒是根本,戒是无上菩提本,大经大论都这么说法,不能轻视,不能小看了它。
今天学佛,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都把戒疏忽了。尤其知识分子,我们自己是知识分子,不是高级知识分子,有那么一点知识,就起障碍的作用。我最初学佛,方东美先生介绍…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