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闻之性,圆融无碍,遍满十方法界,故能令十方众生,一心念我名者,都能遂心满愿,自在成就。因此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够遍满十方世界。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当尔之时,世尊在师子宝座上,从他的五体,即佛的全身(头和二手二足),同时放出宝光,远灌十方世界微尘数的如来、法王子,以及诸大菩萨的顶上。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而十方世界,无量数的如来,亦从他们的五体,同时放出宝光,从微尘数的方向,来灌释迦佛头顶,并且灌到大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顶上。这表示圆通总相,圆通妙理,佛佛道同,互相灌注,互相交融。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这时候,只陀林内,所有大木小树,大池小沼,水流溪间,风吹行树,无不奏出梵呗法音,所有佛光,光光交织如宝丝网相似。宝光和妙音,融成一片,不杂不乱,无不表现出一真法界的不可思议境界。这时会中的群众,都叹为得未曾有,大家都得到究竟坚固金刚正定。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即时,又有无量数的百宝莲花,青色、黄色、赤色、白色,五色间杂,七彩纷陈,从天空中,如雨降下。一瞬间,十方的虚空,变成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琥珀七宝的颜色,珠光宝气,互相辉映。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此娑婆世界,娑婆译作堪忍,形容这个痛苦肮脏,堪以忍受的世界,众生不但能堪忍受,还认为快乐,真是颠倒!
这个娑婆世界,所有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忽然都不见。只见十方微尘数的诸佛国土,合成一界。梵呗清净声音,自然演奏种种赞颂歌咏等微妙法音。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这时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说:你现在观察这二十五位已证无学位的大菩萨、大阿罗汉,每人各发表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认为是最圆通真实。其实他们所修的方法,并没有一个好、一个坏,或先进,或落后的分别。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我现在要使阿难,早日得到开悟。在这二十五个法门中,你认为哪个法门,对阿难最对机适合?同时,在我灭度后,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想要修菩萨乘,求证到无上佛道,你认为哪个法门,对他们最为方便,最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法王子,禀承佛的慈命,即从座起来,顶礼佛足,仰仗佛的威神加被力,按照经上意思,用偈句对佛说: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形容觉海广大如海,横无边际,竖无底蕴,不是一般水海,尚有边底,故能包涵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觉海本性是澄湛不动,圆含万有的。圆含万有,即寂而常照,不变随缘。澄湛不动,即照而常寂,随缘不变。元妙是本来自妙,不由造作。元明即本来自明,不假功用。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在本来妙明上是毫无一物,忽然生起了妄照,因妄照就生出妄所。“所”即尘相妄境。妄境既成立,真照之性就灭亡。遂将本有如来藏,转为无明藏识。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在觉海本性上是一法不立,没有能所。但依真起妄,晦昧为空,迷性空为顽空,就有了虚空,依虚空又妄立种种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妄想澄结成为国土,妄想知觉就成为有情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虚空是从大觉里生出来,好像大海中起了一个小沤泡。有漏即有情世界。有漏有三种:欲漏、有漏和无明漏。微尘国即器世界,都是从虚空中所生,不出虚空之外,沤泡一灭,虚空亦就没有,何况一切三有众生?三有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亦叫三界二十五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味。迟速不同伦。
归元即修道成佛,回归自己本有家乡,只要灭除妄识境界,自可恢复如来藏性。这个道理只是一,没有二的。但返本还元的方法,则有多种方便法门。诸圣证入藏性,是没有不通的,好像顺修,对机为顺;逆修,不对机为逆。和廿五法门,都可通到,都是方便法门。可是初发心欲修证正定,就需要选择,因圆根和不圆根,对修证的迟速难易,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色是妄想所结成,晦昧成色尘,若用心精来观察,还不能明了透彻,因色尘没有本体,只是结暗所成。初发心者怎可依此不明彻之色尘,而能速获圆通呢?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音声虽可代表语言文字,但要加杂多句多字,才能明白;因一字一句是不能包涵一切意义的。初发心者怎可用此不通之音声,而能速获圆通呢?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尘是要和鼻根相合,才有知觉,如果离开就无所知,所以鼻根不是恒常有味,要和香尘合才知道,一离开就不知道。故初发心者,不能用此不恒之物,作为圆通法门。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味尘体性亦不能自知有味,要和舌根相合才知道有味。而舌根,能觉之性,又不能永恒和所觉之物合而为一。故初发心者,亦不能选此不恒之味尘,作为圆通法门。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讲到触尘,虽然亦可证道,但要有所触才知道,没有能所两触,根本一无所知,故离合之性是没有一定。对初发心者,怎能速得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