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ign="left">摩诃迦叶尊者修法而入灭尽定,法属意,意缘法,属于内尘,是外五尘落谢影子在意地中,故叫做内尘。既然凭外尘,必然有个所。外尘为能谢,内尘为所谢。有能所,有落谢先后,就不能互遍互涉。故初发心者,不能选为速获圆通之法门。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见根之性虽然洞然明彻,但明前不明后,见左不见右,四周只能见一半。故初发心者,怎可选此不圆之根,而能速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鼻中气息出入虽相通,但在出入息尽时,并没有交接之气息相连,必须稍停片刻,故属支分离异,不能互相涉入。对初发心者,亦不能选此作为速获圆通法门。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舌根一定要有味入,没有味入,就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要有味,合到舌根上才生觉了之知。如果没有味尘,根本就全无所知,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不常之根,作为速获圆通法门。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身根和触尘相同,要有触才知,无触就无知,且身根和触尘,一属有知,一属无知,各有边涯,各有分量,不能于离开时而得冥知契合。故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不圆之根,作为速获圆通法门。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知根是知道,属于意根法尘,夹杂胡思乱想,最难调伏。要恢复湛然了知性,脱离妄想杂念心,是不能一时除尽的,故不能选作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识根为生死根本,故佛处处要阿难尊者舍识根;而诸圣仍用识入道者,因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不同初发心,故要选择,才能速证圆通。
舍利弗因眼识,即见识,而悟道,根尘相对而生灭,故曰杂三各合。但推究根本,不是从根、尘生,不从根尘和合而生,是没有体相,虚妄不实。自体既无定,怎可选作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普贤菩萨因耳识而悟道。心闻即耳识,虽能洞彻十方,但要有菩萨大威神力,才能成就。如果是初发心的人,是不能依此识速获圆通的。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鼻想是观想鼻端白,本来是权巧方便,随顺机宜而说。目的只在收摄散乱心,使能暂住,但有能住之心,就有所住之境,因真心是无所住的,故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为圆通法门。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那尊者因舌识而悟道,这是无量劫以来已修成,而不是舌识之功能。因说法只是播弄音声,语言文句,这都是有漏法,有漏便不是圆通法门。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优婆离尊者因身识而悟道。持戒只为束身识,但对无形心意,如妄言绮语、贪嗔等,就很难约束,因此不普遍,不能选作圆通法门。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不可测达是神,自在无碍是能。目犍连尊者修意识而得神通,但这是他宿世修来的,不关法尘之分别攀缘心,有攀缘便不能离开意识。
有攀缘妄念的心就不能离开物,物即法尘。初发心者,怎能用此攀缘妄识作为圆通法门。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持地菩萨修地大而入道,地是坚固障碍之物,不是通达之相。坚地又属有为法,不是无漏法。要得到佛指示“平心”,才能证圣,所以不是初学者可以选作圆通法门。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月光童子因水大入道,假若观想水性,有想念便不是真如实际,如如不动之境。要证如如不动,不是六识觉观所能契入的。所以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作为圆通法门。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乌刍瑟摩因观火大而入道,观想火大之性,只因厌有欲火而求脱离,不是自心真能脱离,故不是初发心者,可以选作圆通方便法门。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琉璃光法王子观风大而悟道。若观风大之性,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但风力有动有静,循环不息,属无常之法,而不是无对待之法,既属有对待,自然不是无上觉体,不可选作圆通法门。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虚空藏菩萨观空大而入道。若观空大之性乃是晦昧所成,昏昧顽钝自然不是灵明觉知。既无灵明觉知,当然和菩提异样,初发心者怎可依此昏钝作修因,而得灵明觉道这果?故不能选作圆通法门。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弥勒菩萨观识大而悟道。若观识性,十方唯识,念念生灭不停,不是常住之性,而且存心观想已是虚妄,何况所观识大,更是虚妄。故初发心者,不能观此识大,而速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故念佛不是口念,不是意念心念,而是要都摄六根而念。但有念就有生灭,是无常,所以说:念性元是有生灭。以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则万修万人去。但以生灭之因,求证不生不灭之圆通,则因果相违,感应当然有不同,所以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作为圆通法门。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我(文殊师利菩萨)现在对佛说:佛为教化众生,出现于娑婆世界,这娑婆世界最好的教化法门,最能获得清净本然而得正定,惟在听音之闻性,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最易入手。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能离开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得到六结解脱,究竟自在之乐,最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最伟大这位观世音菩萨,他在恒沙劫这么长的时间…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