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align="left">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富楼那啊!虚妄无明的体性,就是这样的。既然没有根本可寻,怎可找出它的因来呢?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随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和“众生相续”,这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为何有这三种相续呢?皆由分别妄心所生。如无分别妄心,则根本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

  

  

分别妄心即遍计执性,修道最紧要断除。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演若达多是谁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这个狂心,如果抛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灭真露。妄心息灭,真心就显露出来。这个殊胜无比,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不是从外边得来,而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和佛是一样的。既然本来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劳,劬劳是父母养育儿女之恩。即是说自性本来具有,不用父母培养和肯綮修证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间,綮是筋和肉之间。“肯綮”二字出于庄子养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杀牛专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开。

  

  

肯綮修证,亦即劳筋苦骨,猛勇精进的意思。这段文字是顿教法门,即是说,真性本真,只要离开妄缘,便是如如佛,亦是无修而修,无断而断。没有分别心,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亦是无功用道。楞严经妙法,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证果。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带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有求必应的宝珠。但这人把它忘记了,因此贫穷而露宿他乡,四处浪迹,向人乞食。虽然流落困苦,但那宝珠始终没有遗失的。

  

  

这段文表示我人虽然贪求世界快乐,终日奔波劳碌,不得自在,但自性并没有丢失。

  

  

世上真正贫穷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证果,发现自性宝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财宝。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忽然间有一个智慧的人(即佛)告诉他:衣里有宝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顿使他妄息真露,重获自性法宝,遂能从心所愿,成为大富翁。此时这个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测的宝珠,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

  

  

你们听楞严经,修楞严大定,就是要发现自己衣里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什么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灭,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贵。没有欲念,没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时阿难,于大众之中,向佛顶礼,站起来说:刚才世尊说,杀盗淫这三种业缘,如果能断除的话,则三生业果之因,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心中无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经歇息便成菩提,现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确实不是从他人或外边得来的。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这种说法,显然而明白地属于因缘法,为何世尊,现在又忽然舍弃因缘呢?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我就是自从听了十二因缘法,专心修到开悟而证初果。世尊!这因缘的道理,实在能够使一切众生,反邪归正,所以不单独我等年轻,有学的声闻(初果至三果为有学,证到四果才是无学),就是现在会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鹙子和空生等长老,都是先从老梵志学外道,修自然,后来听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便放弃自然转修因缘法,终能发明心地而得开悟,证到无漏果位。无漏即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漏”亦就是烦恼的别名。贪嗔痴等烦恼,日夜从眼耳等六根门头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所以说有烦恼为有漏,离烦恼为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现在佛说菩提是自性正觉,不是从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里,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应该成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缘来破他的自然学说,现在佛摈弃因缘,那么自然法,岂不又成为第一义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开导我们的迷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佛告阿难,现在就用城中演若达多这个人来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缘如果能消灭的话,那么,不狂的本性,就自然会生出来。这是因缘和自然,经过精研穷究后所得到的结论。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在那里,没有失去,亦没有得回。既然是本来自然,就应该时常自然,无时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缘,生出恐怖心,以为自己的头遗失,而发狂乱走呢?这里是说,众生的真性,如果属于自然,则应该时时自然,为何缘故而发狂,生出无明来?有无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头是自然的,就是因为照镜的缘故而发狂,何以不自然发狂,而要等到照镜的因缘,骇怕头遗失才发狂呢?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自己本有的头,原是没有失掉的,只因照镜而以为失掉,故妄生惊狂恐怖心。其实头非但无遗失,并且没有丝毫改变,怎可说是藉著照镜的因缘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说狂性本来是自然的,那么他本来就应该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则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又潜伏在哪里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如果说不发狂是自然的,那么他的头本来是真的,不是妄的,应当不会发狂才对,为何他又会发狂而乱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