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align="left">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爲在。

  

  

富樓那啊!虛妄無明的體性,就是這樣的。既然沒有根本可尋,怎可找出它的因來呢?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叁種相續。叁緣斷故。叁因不生。

  

  

只要你不隨妄想而起分別的妄心,則“世間相續”、“業果相續”和“衆生相續”,這叁種相續因緣便會斷滅。爲何有這叁種相續呢?皆由分別妄心所生。如無分別妄心,則根本這叁種相續的因,便不會生出來。

  

  

分別妄心即遍計執性,修道最緊要斷除。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演若達多是誰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這個狂心,如果抛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滅真露。妄心息滅,真心就顯露出來。這個殊勝無比,清淨無染的妙明真心,本來就是周遍法界,不是從外邊得來,而是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衆生不減,和佛是一樣的。既然本來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勞,劬勞是父母養育兒女之恩。即是說自性本來具有,不用父母培養和肯綮修證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間,綮是筋和肉之間。“肯綮”二字出于莊子養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殺牛專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開。

  

  

肯綮修證,亦即勞筋苦骨,猛勇精進的意思。這段文字是頓教法門,即是說,真性本真,只要離開妄緣,便是如如佛,亦是無修而修,無斷而斷。沒有分別心,即是無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無斷而斷。勝淨明心,本周法界,即是無證而證,亦是無功用道。楞嚴經妙法,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阿難說:不曆僧祇獲法身,不必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證果。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帶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願遂心,有求必應的寶珠。但這人把它忘記了,因此貧窮而露宿他鄉,四處浪迹,向人乞食。雖然流落困苦,但那寶珠始終沒有遺失的。

  

  

這段文表示我人雖然貪求世界快樂,終日奔波勞碌,不得自在,但自性並沒有丟失。

  

  

世上真正貧窮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證果,發現自性寶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財寶。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忽然間有一個智慧的人(即佛)告訴他:衣裏有寶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頓使他妄息真露,重獲自性法寶,遂能從心所願,成爲大富翁。此時這個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測的寶珠,不是從外邊得來的,而是自己本來就擁有的。

  

  

你們聽楞嚴經,修楞嚴大定,就是要發現自己衣裏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爲世上最富有的人。什麼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滅,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貴。沒有欲念,沒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這時阿難,于大衆之中,向佛頂禮,站起來說:剛才世尊說,殺盜淫這叁種業緣,如果能斷除的話,則叁生業果之因,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心中無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經歇息便成菩提,現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確實不是從他人或外邊得來的。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這種說法,顯然而明白地屬于因緣法,爲何世尊,現在又忽然舍棄因緣呢?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我就是自從聽了十二因緣法,專心修到開悟而證初果。世尊!這因緣的道理,實在能夠使一切衆生,反邪歸正,所以不單獨我等年輕,有學的聲聞(初果至叁果爲有學,證到四果才是無學),就是現在會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鹙子和空生等長老,都是先從老梵志學外道,修自然,後來聽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便放棄自然轉修因緣法,終能發明心地而得開悟,證到無漏果位。無漏即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漏”亦就是煩惱的別名。貪嗔癡等煩惱,日夜從眼耳等六根門頭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義,煩惱能令人漏落于叁惡道。所以說有煩惱爲有漏,離煩惱爲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現在佛說菩提是自性正覺,不是從因緣所生,那麼,王舍城裏,拘舍梨等外道,所說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應該成爲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緣來破他的自然學說,現在佛擯棄因緣,那麼自然法,豈不又成爲第一義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開導我們的迷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于是。

  

  

佛告阿難,現在就用城中演若達多這個人來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緣如果能消滅的話,那麼,不狂的本性,就自然會生出來。這是因緣和自然,經過精研窮究後所得到的結論。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是自然在那裏,沒有失去,亦沒有得回。既然是本來自然,就應該時常自然,無時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緣,生出恐怖心,以爲自己的頭遺失,而發狂亂走呢?這裏是說,衆生的真性,如果屬于自然,則應該時時自然,爲何緣故而發狂,生出無明來?有無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如果頭是自然的,就是因爲照鏡的緣故而發狂,何以不自然發狂,而要等到照鏡的因緣,駭怕頭遺失才發狂呢?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自己本有的頭,原是沒有失掉的,只因照鏡而以爲失掉,故妄生驚狂恐怖心。其實頭非但無遺失,並且沒有絲毫改變,怎可說是藉著照鏡的因緣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如果說狂性本來是自然的,那麼他本來就應該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則當他沒有發狂的時候,這個狂性又潛伏在哪裏呢?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爲狂走。

  

  

如果說不發狂是自然的,那麼他的頭本來是真的,不是妄的,應當不會發狂才對,爲何他又會發狂而亂走呢?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爲戲論。是故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