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叁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如果明白頭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應該無緣無故而發狂亂走了。因此因緣和自然,都成爲兒戲的理論,所以我說:叁種相續能緣的分別心能夠斷絕的話,則菩提心自會産生。菩提心生,生滅的妄心就消滅。但菩提真心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如果說有生滅,這亦是凡夫之執著,有生有滅,就成爲對待法了。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必定要把生滅心徹底清淨,才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即楞嚴大定。但假如說有一個自然心生,那當然有個生滅心滅,一生一滅,又成對待,亦屬于有生滅作用了。
無生滅者。名爲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無生滅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間的事物,用各種因素混雜和合,構成一個整體,才叫做和合性。不屬于和合性的,叫做本來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這裏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緣。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緣。離開因緣和自然,就是能離和不能離,亦都要排除淨盡。若這樣說法,才不是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曆劫辛勤修證。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戲論。
要證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來說還是十分遙遠,一定要經過很多劫,和辛苦勤勞的修行,才能證得的。你雖然能夠記憶背誦十方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典,如恒河沙數不清的不可思議清淨妙理,但這只是有益于你的戲論而已。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你雖然對于因緣和自然的道理,說得很清楚,明了透徹,因此一般人都稱贊汝是第一位博學多聞的人。不過像你這樣曆劫多聞薰習,這都不是真修實踐,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幹枯。令汝解脫。
你雖是多聞, ,但徒聞而無實修,終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須待我的楞嚴神咒,來轉變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滅,證得叁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譯作不來,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死。現在她在法會中,成爲精進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證叁果,不必經一果和二果的階段。既然她已證果,愛河幹枯,也不再來纏你。
“愛河”:喻愛心像河流一樣不會停斷。又愛爲生死本,因愛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愛欲像河水,有時亦可以溺死人的。
當阿難托體乞食的時候,摩登伽女一見他,即生愛心,便回家懇求母親,將阿難召來。她的母親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難迷住。本來邪不敵正,如果阿難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會給邪咒所迷。可能阿難亦爲伽女美色所動,心一動邪術才能乘虛而入。佛知阿難將毀或體,故即說楞嚴咒,敕文殊菩薩持咒往救阿難。阿難聞咒,恍然覺悟,即跑回佛處,伽女亦隨後追到。佛問她來做什麼?伽女說:“我愛阿難”。佛問:“你愛阿難何處?”答:“愛阿難面目俊秀。”佛說:“你愛他的面目,那麼便把它割給你。”若把面目割下,還有什麼可愛?伽女一想便開悟,而證叁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愛心,只要能覺悟,便可得救。不覺悟,老是在愛河的漩渦裏溺轉,那就苦惱無窮無盡了。
是故阿難。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阿難啊!你雖然經曆很多劫數,能夠記憶和持誦佛的秘密妙嚴經典。什麼叫秘密?口不能說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測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爲你說法,我不知道;爲我說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樣法一樣理,但衆人聽後,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議,嚴是最有價值和最尊嚴的法寶。你雖能記憶和誦持種種妙法,還不如用一天的功夫,來勤修無漏法。無漏法即是斷除貪嗔癡,無明,妄想,分別執著及一切習氣。這樣才能遠離世間愛和憎二種痛苦。
世間人都認爲愛是最偉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倫理之愛,男女之愛,殊不知道有了愛,便有了苦!愛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愛到極處便成憎。好像你所最愛的人,忽然變了心,或者對你不好,你便會生起憎恨心,所謂“愛之愈深,恨之愈切”。說起夫婦的緣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婦相敬如賓,互相尊重敬愛,這都是前世結下的好緣,故今世享受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離死別的痛苦。有的結下惡緣,便成爲冤家,天天吵吵鬧鬧,家無甯日,豈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離開世間憎愛二苦,要不憎不愛,才是中道了義。
如摩登伽宿爲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即如摩登伽女,從前原爲妓女,由楞嚴咒的威神力,消滅她的愛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證果。現在法會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曆世因貪愛爲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羅侯羅,譯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愛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報。覆即蓋,有覆蓋之業障。耶輸陀羅,譯作名稱,即有名詞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過去的因緣,知道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貪愛,而成爲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經明白,便能在一念間,轉修無漏善業,現在已能夠超越欲界生死的纏縛,或者已蒙佛的授記,得到將來成佛的名字,何以你們現在還在自己欺騙自己,留戀在見聞分別上,和執著在視聽的六塵上呢?
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和在會大衆,聽了佛的開示和教誨,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實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頓時感覺輕安,獲得從來所未來曾有的快樂。
輕安境界是很難形容的,要自己領會,才能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坐禅時也有輕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覺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體輕松,妄念皆空,有無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難和大衆聽佛所說妙法,受佛叁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勝和最快樂的感覺。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于苦海。
阿難的本事是多聞,又因情感深摯而善哭,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經文說:他重複悲淚。哭至悲痛流淚,頂禮佛足,長跪拿掌對佛說:“世尊!你是清淨寶王,具有無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種種因緣方便法,來提醒和獎勵,引導一切沈落及冥頑的衆生,使能脫離愛欲的苦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世尊,我現在雖然承蒙佛開示,明白如來藏的妙覺明心,是周遍十方世界,含有如來十方國土,清淨而寶貴莊嚴的妙覺王刹。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