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P13

  ..續本文上一頁gn="left">

  

妙覺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覺王是指佛報身,如來是指佛化身,刹是指佛國王。即是說:我現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夠含蘊重現報化二身,和清淨莊嚴國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來藏性裏面。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如來又斥責我,多學博聞是無益的,不如努力修習無漏功夫。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我現在猶如漂泊在旅途當中,沒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賜給我一間富麗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還未得其門而入。

  

  

大屋喻如來藏,即是說:雖明白藏性廣大圓滿,可是不知怎樣修法,才能入屋內享用,才能證入如來藏性裏。

  

  

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舍棄無上大悲心,來指示我等在會中一切愚癡的大衆,舍棄小乘有余涅槃,而能畢竟獲得如來極果,不生不滅的無余涅槃。從本來最初發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裏有小乘和大乘,泰國、緬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說法是說小乘;一部分弟子們聽後,便往別處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後說大乘,他們沒有參加,便說:“佛沒有說大乘,在乘法是後人捏造的。”現在阿難,親自請佛說大乘,願舍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證。可是一部分跟佛學小乘的,都以先入爲主,不承認佛後來所說的大乘法。這也有他們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國東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們談話。因他們都了解我,知道我的根底,東北是我的家鄉,他們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經廬墓叁年,又肯濟世利人,所以一見到我,或聞我名,都爭來皈依。我也有怪癖,從不穿棉衣和襪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樣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腳行走雪地上,也不覺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歡講經和打坐,而不喜歡談話。到了香港後,也只講經說法,很少教人禅坐,也從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隨便傳授。故從香港來的弟子,因從未有學過,現在聽你們說,學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們說:“不會的,師父不懂大悲法,怎能傳給你們?”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樣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說不乘是對的。有人信大乘,說大乘是對的。其實在佛教裏,沒有一個對,亦沒有一個不對,只要你能專心修行,一定會成功的。不過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則講實相法,理論總比較圓融無礙,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阿難請佛指示,怎樣修行用功,才能直達如來藏性裏面的路徑,使只證初果而有學位的阿羅漢,知道怎樣才能攝伏無明煩惱,和往昔的攀緣妄心,得到陀羅尼,即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然後才能深入了解佛的正知正見。阿難向佛說完後,便五體投地,和在會的大衆,皆一心一意來等待佛的開示。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這時,佛憐憫在會得到小乘果,而對于菩提心,還未得到自在和還未開悟的人,及爲了將來,佛滅度以後,末法時代的衆生,想要發菩提心修道的人,乃開示一條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時期,大家求智慧,喜歡參禅而獲開悟。像法時期,大家就舍本求末,喜歡修福報,建廟造塔,不注意禅定。至末法時期,也不要禅定,也不修廟造塔,只喜歡爭鬥。現在是末法時期,到處都是爭鬥。世界每一角落,都是鬥爭激烈,尤其某些國家,更喜歡鬥爭,唯恐天下不亂。這都是末法衆生的業報。佛將入涅槃時,已先知道,末法衆生,根淺智劣,難調難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嚴法會上,先說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于入門,易于成功。你們現在能聽楞精製經,能修楞嚴大定,這可說是處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應該輪到正法,在西方開始興盛的時候,因爲一般西方人都喜歡禅學。但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絲一毫,都不能隨便怠慢,還要腳踏實地,不怕辛苦,勇猛精進,才能達到成功之路。我現在只是指點你們修行之路,將來成功與否,是要靠你們自己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于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佛即開示阿難及在會諸大衆,你們既然決定發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議妙叁摩提,即楞嚴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應該明白,發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點決定性的義理。什麼是二點基本初心,決定性的義理呢?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

  

  

阿難!第一義者,如果你們決定舍棄聲聞緣覺小乘法,不願再沈滯于空寂,而欲修菩薩大乘,進入佛的正知正見,首先應該仔細觀察,發心的動機,和證果時候,得到正覺的真心,是相同呢?還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薩境界。)

  

  

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假若在因地最初發心的時候,用生滅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作爲修行的基礎,而想證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佛的境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

  

  

因爲這個道理,你應該用智慧來觀察,在這個器世間,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會變遷壞滅。你再詳細觀察,在這器世間上,凡是有爲有相的物質,哪一種是不會變壞呢?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無論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會變遷爛壞。但從來不會聽說虛空會爛壞的,爲什麼呢?因爲虛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從始至終,都不會變壞而消滅。這裏以虛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滅。

  

  

則汝身中。堅相爲地。潤濕爲水。暖觸爲火。動搖爲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爲聽爲覺爲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就以你身中四大來說:堅固如骨骼等屬地,潤濕如血液等屬水,暖觸如溫度暖氣屬火,動搖如呼吸等屬風,綜合起來叫做四纏,互相團結構成一個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開你的湛然圓融,妙覺真心。這個不生不滅真心,一旦和有生滅妄心和合,就變成阿賴耶識,所以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來在如來藏性裏,只是一個精明真心,但分開則變成六根。在眼就是視,在耳就是聽,在身就是覺,在意就是察,從開始到終了,從四大開始,而變成五疊,即五重渾濁,而成爲五濁惡世。

  

  

雲何爲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爲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什麼是濁呢?譬如清水,本來是清潔,沒有半點汙染,但土和沙是留滯隔礙不通的。水和土的體性,本來也是一清一礙,不相同的。假使有一個世間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質就失去固定留礙作用,而淨水也失去清潔的本相,二者變成汨然…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