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P13

  ..续本文上一页gn="left">

  

妙觉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觉王是指佛报身,如来是指佛化身,刹是指佛国王。即是说:我现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够含蕴重现报化二身,和清净庄严国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来藏性里面。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无漏功夫。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我现在犹如漂泊在旅途当中,没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赐给我一间富丽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还未得其门而入。

  

  

大屋喻如来藏,即是说:虽明白藏性广大圆满,可是不知怎样修法,才能入屋内享用,才能证入如来藏性里。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舍弃无上大悲心,来指示我等在会中一切愚痴的大众,舍弃小乘有余涅槃,而能毕竟获得如来极果,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从本来最初发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里有小乘和大乘,泰国、缅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说法是说小乘;一部分弟子们听后,便往别处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后说大乘,他们没有参加,便说:“佛没有说大乘,在乘法是后人捏造的。”现在阿难,亲自请佛说大乘,愿舍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证。可是一部分跟佛学小乘的,都以先入为主,不承认佛后来所说的大乘法。这也有他们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国东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们谈话。因他们都了解我,知道我的根底,东北是我的家乡,他们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经庐墓三年,又肯济世利人,所以一见到我,或闻我名,都争来皈依。我也有怪癖,从不穿棉衣和袜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样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脚行走雪地上,也不觉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欢讲经和打坐,而不喜欢谈话。到了香港后,也只讲经说法,很少教人禅坐,也从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随便传授。故从香港来的弟子,因从未有学过,现在听你们说,学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们说:“不会的,师父不懂大悲法,怎能传给你们?”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样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说不乘是对的。有人信大乘,说大乘是对的。其实在佛教里,没有一个对,亦没有一个不对,只要你能专心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则讲实相法,理论总比较圆融无碍,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请佛指示,怎样修行用功,才能直达如来藏性里面的路径,使只证初果而有学位的阿罗汉,知道怎样才能摄伏无明烦恼,和往昔的攀缘妄心,得到陀罗尼,即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然后才能深入了解佛的正知正见。阿难向佛说完后,便五体投地,和在会的大众,皆一心一意来等待佛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这时,佛怜悯在会得到小乘果,而对于菩提心,还未得到自在和还未开悟的人,及为了将来,佛灭度以后,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发菩提心修道的人,乃开示一条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时期,大家求智慧,喜欢参禅而获开悟。像法时期,大家就舍本求末,喜欢修福报,建庙造塔,不注意禅定。至末法时期,也不要禅定,也不修庙造塔,只喜欢争斗。现在是末法时期,到处都是争斗。世界每一角落,都是斗争激烈,尤其某些国家,更喜欢斗争,唯恐天下不乱。这都是末法众生的业报。佛将入涅槃时,已先知道,末法众生,根浅智劣,难调难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先说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于入门,易于成功。你们现在能听楞精制经,能修楞严大定,这可说是处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应该轮到正法,在西方开始兴盛的时候,因为一般西方人都喜欢禅学。但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丝一毫,都不能随便怠慢,还要脚踏实地,不怕辛苦,勇猛精进,才能达到成功之路。我现在只是指点你们修行之路,将来成功与否,是要靠你们自己的,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佛即开示阿难及在会诸大众,你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议妙三摩提,即楞严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应该明白,发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点决定性的义理。什么是二点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第一义者,如果你们决定舍弃声闻缘觉小乘法,不愿再沉滞于空寂,而欲修菩萨大乘,进入佛的正知正见,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发心的动机,和证果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萨境界。)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用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而想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你再详细观察,在这器世间上,凡是有为有相的物质,哪一种是不会变坏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无论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会变迁烂坏。但从来不会听说虚空会烂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这里以虚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就以你身中四大来说:坚固如骨骼等属地,润湿如血液等属水,暖触如温度暖气属火,动摇如呼吸等属风,综合起来叫做四缠,互相团结构成一个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开你的湛然圆融,妙觉真心。这个不生不灭真心,一旦和有生灭妄心和合,就变成阿赖耶识,所以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来在如来藏性里,只是一个精明真心,但分开则变成六根。在眼就是视,在耳就是听,在身就是觉,在意就是察,从开始到终了,从四大开始,而变成五叠,即五重浑浊,而成为五浊恶世。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什么是浊呢?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没有半点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滞隔碍不通的。水和土的体性,本来也是一清一碍,不相同的。假使有一个世间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作用,而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相,二者变成汨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