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P14

  ..續本文上一頁混濁的狀態,所以叫它做濁。你的身中五重濁相,也是這樣,就失去原來原來清淨的真相。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爲劫濁。

  

  

現在先說劫濁,你看見虛空,遍滿十方世界。但虛空和看見是漠不相關的。虛空自虛空,看見自看見。虛空雖有現象,而無本體。看見雖有作用,但無感覺。感覺只在人而不在見,如果虛空和看見,融合爲一體,好像經緯一樣,互相交織起來,就妄成爲世間諸相。這是第一重叫做劫濁,劫濁于五陰之中屬色陰。

  

  

劫爲梵語,譯作時分,即時候的分段。

  

  

汝身現抟四大爲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爲見濁。

  

  

你身現在不得解脫,都是因爲抟取四大假和合,而爲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見聞覺知。本來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風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來是靈明圓融,而變成有留難和窒礙。四大本來是無知的物,現在給六根的性能所旋轉,而變成有知覺了。由妄知和妄覺兩相,互相交織,妄成渾濁,這就是第二重叫做見濁。見濁在五陰之中是受陰,是前五識的境界。

  

  

爲什麼上文說五濁惡世是指外邊,現在的五濁又跑回自己身上?因爲你內邊有五濁,外邊才有五濁。身上無五濁,外邊的五濁,也就消滅,這都是妄想造成的。

  

  

又汝心中憶識通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

  

  

又你心中,記憶和認識,以及所讀誦和學習過的世間文字和科技,在你記憶的性能上,就會發爲知見。但從書上所得的知見,都是世間的知識,而不是究竟從自性所發之知識。因爲不是究竟的知識,所以終日便不斷地胡思亂想,于是就生出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法六塵境界。六識如果離開六塵,就無體相可尋。六塵如果離開六識,亦無體性可得。因此識和塵便互相交織,妄成種種印象,留在意識之中,貪戀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渾濁。此就是第叁重,叫做煩惱濁。在五陰之中是爲想陰,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對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毀壞了,才講仁義。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複禮,愛人愛己,不令別人生煩惱,就不必去講仁義,仁義就成爲多余了。“智慧出,有大僞。”如果大家都一樣有知識,平等無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會認爲其他的人太愚癡、太可欺。進而用種種欺騙奸僞的手段來玩弄人,所以說,有智慧出現,才有奸僞的人。“六親不和有孝慈”,家庭裏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倫之道,大家一樣良善,便不能顯出誰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鬧鬧,父母不慈,子女能孝,這樣才能顯出他們的孝心。“國家昏亂有忠臣”,國家太平時期,大家當職做官,不分奸忠。等到國家有災難,才知道某人確曾爲國家盡忠效勞。好像中國之嶽飛,兵臨城下,他能擊退強敵,保衛國家,所以後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這濁亦是一樣,單獨一種,不會成爲濁,必須互相組織,連合起來,才成爲濁。比喻真和假一樣,有真才有假。無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種種妄想妄見。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又你心中,從早到晚,妄念相續,生住異滅,沒有停息的時候。又因執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見,所以想盡種種辦法,怎樣才能長生不老,永住世間。怎奈行陰密移,運轉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隨困果而舍生趣生。從這個國土轉生到那個國土。這種生滅不停息的妄見和業果,互相交織,便成第四重叫做衆生濁,在五陰之中是爲行陰,是第七識的境界。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你等見聞覺知,原是無異樣的,但因六法隔離,無緣無故,便生出異相來。實際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覺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覺的。但分爲六和合之後,就變成不同,在應用上就互相違背,變成眼只能見,不能聞;耳只能聞,不能見。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標准,互相組織,擾亂真性,妄成渾濁,這是第五重叫做“命濁”。在五陰之中是爲識陰,即第八識。它是“去後來先作主翁”,就是最先來和最後去,要八識離後,才算壽終。

  

  

我人妙覺明心,原是清淨湛然,豈有渾濁?只因一念無明而生出種種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渾而爲“劫濁”,內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爲“見濁”。再被六塵緣影所渾而成“煩惱濁”。後被生死所渾而成“衆生濁”。再由衆塵結滯,六根不能互通而爲“命濁”。變成內外渾濁,失去湛然清淨之義。現求佛指示澄濁的方法。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阿難!你現在要想從見聞覺知的功能上,回來契合自性,本來常樂我淨的佛境地。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應當先行揀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擇取哪些是不生滅性,然後依據本來不生不滅之根來扭轉虛妄而生滅之識,才能修成圓滿清淨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識用根,這是楞要經要旨。識心若不舍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證得涅槃。所以要舍棄生滅,守于真常,依不生滅,爲因地心,才能修證。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用你的不生滅圓融湛性,即是見性聞性,來旋轉虛妄生滅的妄想作用,並降伏無明煩惱,還歸于原來的本覺自性。得回還本光明而覺照的不生滅性,來作修學佛法的因地發心,這樣用功修行,才能圓成果地,而得證無上菩提。

  

  

將自己圓湛的不生滅性,時時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馳求。但要內照本源心性,即反聞聞自性,才可以旋濁還清,旋妄歸真。

  

  

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

  

  

好像欲澄清濁水,必須要把濁水放在靜止的器皿裏面,使它靜靜地深沈不動,沙土自然會慢慢地沈下,而清水就會顯現出來,這樣叫做初伏客塵煩惱。客塵是生滅不停,如客如塵,不是自家裏有,不是從自性生,而是由外邊來的,所以叫做客塵。

  

  

你們現在打坐參禅,就如澄清濁水。深靜不動,就是有定力,參禅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難,什麼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爲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還要用軟枕來做墊,一點都不能吃苦,這都是不能脫去享受習慣。要知道如果講享受,那就絕對不會得到定力的。

  

  

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上文所說,住于靜器,泥土下沈,清水顯現,但如不把泥土提出,還是不能永斷根本無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獲清水,才能永斷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不容易斷,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要斷生相無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複純真澄淨的水,才叫做永斷根本無明。泥滓去盡,清淨純精的明相現前,即妄無不盡,真無不圓,然後證究竟極果,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