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这境界。(有人说:经典都没有这样说,简直不知法师说什么?)经典上没有的东西多著呢!经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纸,所说的道理如果跟这跑,那就跟死东西跑,而不是跟活东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灭心来修道。经典是有生灭,将来最先灭便是楞严经,所以我最喜欢讲楞严经,让多些人明白楞严经,此经便不容易消灭。
到四果阿罗汉,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归回一精明,便能互用无碍。你们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参禅,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弃,以为自己做不到,因为谁都可证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假若说六根决定是六个,彼此就应该不相联系。那么我现在在大会中给你宣扬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你的六根,不晓得是用哪一根来接受?阿难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来听啊!”佛说:“你的耳朵听到佛法,就应该是它自己听到,不关你和身和口。但现在为什么用口来问道理,身体又生起恭敬来承受法言呢?能这样合作,显然是六根都互相关联的。”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应该知道,不是一个而是六个,也不是六个而是一个,绝对不能说:六根本来是一个,或本来是六个啊!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阿难!你应该知道,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为从无始以来,依真起妄,起惑造业,颠颠倒倒,再依业受报,故沦落于苦海中,不断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圆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来。于本来非一非六的一精明体,生出一和六的虚妄分别。你虽已证初果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脱离,不被外尘所转,但根结之体,还未解开,所以还未达到亡一之境界。
见色而被色所转,闻香则被香所转,这都是不够工夫。记得我在东北时,和一班徒弟持诵大悲咒,念至两百遍时,忽然闻到一股从未闻过的异香。有一小徒弟说:“真香!”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应斋,施主做的斋菜,色香具备。老修行赞不绝口说:“真好吃!”又问我觉得怎样,我说不知道。老修行说:“你真像木头,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我在想,这样高的老修行,还执著在饮食上,那六销怎么销呢?六销虽销,但分别法执仍在,故曰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譬如太虚空,本来是圆湛之性,无形无相,可是一经加入各式各样方圆的器具,就说这是圆形虚空,那是方形虚空,随器而变其形。因器具不同,虚空亦有异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个虚空,又说虚空是一了。根本上一个也没有的。
虚空就如如来藏性,安上种种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无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所以说它一也不可以,说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个也没有,才是太虚空,才是如来藏性。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彼太虚空,怎可以给你说是同是异?虚空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它是无同无异。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说它是同是异。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岂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虚空一样的。
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众生因为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轮回。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复自性寂净。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颂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初修道是要这样的。六祖是已证果,所以其偈颂不同。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这便是一门深入,一入无妄,一时清净的意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现在解释六受用根怎样来的。由于明和暗二种色尘,互相拱烘影显,在元妙圆融真性里,生起无明。明暗参杂,遂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顽空,由真妄和合,就胶著湛然之体,发为见精。见精对映色尘上,连结在一起,就成胜义根。这根元本叫做清净四大。为何叫清净?因这地、水、火、风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细,非肉眼所能看见,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见;所以叫做清净四大。亦即眼体——眼睛,形状有如葡萄一样,依清净四大胜义根,而变成浮尘根,即肉眼之体。浮尘根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胜义根。不修道,就叫浮尘根。见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眼,向外攀缘一切色尘境界。根随尘转,宾士于色尘上,流如急流,逸若纵火烧山,奔犹野马宾士,各处乱跑,终日执著在色相上。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动和静二种声尘互相攻击,在妙圆真心里面,就发生听觉作用,叫做闻精,闻精对映声尘,收摄声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耳。形状如新卷的荷叶,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闻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耳,向外攀缘一切声尘境界,逐尘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上。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于通达和壅塞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嗅觉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对映香尘,吸取香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鼻子。形状有如双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鼻,向外攀缘一切香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香尘。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恬谈无味而变成有味,这二种味尘互相参杂,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尝觉作用,叫做尝精。尝精对映味尘,绞取味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舌头。形状犹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尝精就寄托在浮根尘之舌头,向外攀缘一切味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在味尘上。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于隔离和接合二种触尘,互相摩擦,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触觉作用,叫做觉精。觉精对映触尘,抟取触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身之体,形状好像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状如人身,颡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觉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肉身,随尘所转,终是流逸奔逐于触尘上。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最后讲意根,即第六意识,是有生有灭;前念灭,后念生,好像波浪一样,后浪推前浪,连续不停,生灭不息。
由于生起息灭二种法尘,互相连续。在妙圆真心中,发生知觉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对映法尘,揽…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