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P17

  ..續本文上一頁到這境界。(有人說:經典都沒有這樣說,簡直不知法師說什麼?)經典上沒有的東西多著呢!經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紙,所說的道理如果跟這跑,那就跟死東西跑,而不是跟活東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滅心來修道。經典是有生滅,將來最先滅便是楞嚴經,所以我最喜歡講楞嚴經,讓多些人明白楞嚴經,此經便不容易消滅。

  

  

到四果阿羅漢,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歸回一精明,便能互用無礙。你們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參禅,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棄,以爲自己做不到,因爲誰都可證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假若說六根決定是六個,彼此就應該不相聯系。那麼我現在在大會中給你宣揚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你的六根,不曉得是用哪一根來接受?阿難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來聽啊!”佛說:“你的耳朵聽到佛法,就應該是它自己聽到,不關你和身和口。但現在爲什麼用口來問道理,身體又生起恭敬來承受法言呢?能這樣合作,顯然是六根都互相關聯的。”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應該知道,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也不是六個而是一個,絕對不能說:六根本來是一個,或本來是六個啊!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阿難!你應該知道,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爲從無始以來,依真起妄,起惑造業,顛顛倒倒,再依業受報,故淪落于苦海中,不斷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圓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來。于本來非一非六的一精明體,生出一和六的虛妄分別。你雖已證初果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脫離,不被外塵所轉,但根結之體,還未解開,所以還未達到亡一之境界。

  

  

見色而被色所轉,聞香則被香所轉,這都是不夠工夫。記得我在東北時,和一班徒弟持誦大悲咒,念至兩百遍時,忽然聞到一股從未聞過的異香。有一小徒弟說:“真香!”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應齋,施主做的齋菜,色香具備。老修行贊不絕口說:“真好吃!”又問我覺得怎樣,我說不知道。老修行說:“你真像木頭,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我在想,這樣高的老修行,還執著在飲食上,那六銷怎麼銷呢?六銷雖銷,但分別法執仍在,故曰猶未亡一。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爲一。

  

  

譬如太虛空,本來是圓湛之性,無形無相,可是一經加入各式各樣方圓的器具,就說這是圓形虛空,那是方形虛空,隨器而變其形。因器具不同,虛空亦有異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個虛空,又說虛空是一了。根本上一個也沒有的。

  

  

虛空就如如來藏性,安上種種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無是一精明,分爲六和合。所以說它一也不可以,說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個也沒有,才是太虛空,才是如來藏性。

  

  

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彼太虛空,怎可以給你說是同是異?虛空根本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它是無同無異。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說它是同是異。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豈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虛空一樣的。

  

  

所以說:“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衆生因爲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輪回。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複自性寂淨。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初修道是要這樣的。六祖是已證果,所以其偈頌不同。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這便是一門深入,一入無妄,一時清淨的意思。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現在解釋六受用根怎樣來的。由于明和暗二種色塵,互相拱烘影顯,在元妙圓融真性裏,生起無明。明暗參雜,遂將妙明真空,變成晦昧頑空,由真妄和合,就膠著湛然之體,發爲見精。見精對映色塵上,連結在一起,就成勝義根。這根元本叫做清淨四大。爲何叫清淨?因這地、水、火、風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細,非肉眼所能看見,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見;所以叫做清淨四大。亦即眼體——眼睛,形狀有如葡萄一樣,依清淨四大勝義根,而變成浮塵根,即肉眼之體。浮塵根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勝義根。不修道,就叫浮塵根。見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眼,向外攀緣一切色塵境界。根隨塵轉,賓士于色塵上,流如急流,逸若縱火燒山,奔猶野馬賓士,各處亂跑,終日執著在色相上。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于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動和靜二種聲塵互相攻擊,在妙圓真心裏面,就發生聽覺作用,叫做聞精,聞精對映聲塵,收攝聲塵而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爲浮塵根,即是肉耳。形狀如新卷的荷葉,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聞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耳,向外攀緣一切聲塵境界,逐塵轉,終日流逸奔逐于聲塵上。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于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于通達和壅塞二種香塵,互相顯發,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嗅覺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對映香塵,吸取香塵而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爲浮塵根,即是鼻子。形狀有如雙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鼻,向外攀緣一切香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香塵。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于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恬談無味而變成有味,這二種味塵互相參雜,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嘗覺作用,叫做嘗精。嘗精對映味塵,絞取味塵而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爲浮塵根,即是舌頭。形狀猶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嘗精就寄托在浮根塵之舌頭,向外攀緣一切味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在味塵上。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于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于隔離和接合二種觸塵,互相摩擦,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觸覺作用,叫做覺精。覺精對映觸塵,抟取觸塵而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爲浮塵根,即是肉身之體,形狀好像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狀如人身,颡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覺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之肉身,隨塵所轉,終是流逸奔逐于觸塵上。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最後講意根,即第六意識,是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好像波浪一樣,後浪推前浪,連續不停,生滅不息。

  

  

由于生起息滅二種法塵,互相連續。在妙圓真心中,發生知覺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對映法塵,攬…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