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P18

  ..續本文上一頁取法塵而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爲浮塵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團心,形狀有如蓮花。亦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之意思上。因爲肉團心即意思心不可見,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視覺一樣。內照法塵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意思上,隨法所轉,終日流逸奔逐于法塵上。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阿難,如上面所說六根之性,本來都是妙圓真心,如來藏性。但因有了覺上加覺,本來覺體已覺,不必加覺。但因爲要加覺加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失去真實之性,把本有之見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來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覺結連在一起,成爲第八識見分,其體雖真,但用上終是妄了。因爲真性膠著妄塵,就發出見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爲攬塵結根,就變成六和合,六種作用了。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你現在能離開明暗二塵,見體就不存在。爲何有見?就因爲有明暗之相幫忙你,才有見體。離開動靜二塵,就沒有聞體。離開通塞二塵,就沒有嗅性。離開有味無味,就沒有嘗性。離開離合二塵,就沒有觸性。離開生滅二塵,就沒有了知之性。我人因爲攬六塵而結成六根,因此聚見于眼,聚聞于耳,耳嗅于鼻,聚嘗于舌,聚覺于身,聚知于意。這皆是妄體。如果能到常光獨照,迥脫根塵,那麼妄體都沒有了,了知元性,怎還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體,需分別清楚:攬塵結根,聚見于眼,爲妄體。元明照用,常光獨耀,爲真體。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爲相。

  

  

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爲何仍未開悟?就因爲順生死流而轉,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著妄塵去跑。現在只要你能不隨六根六塵去轉,不循著明、暗、動、靜、合、離、通、塞、生、滅、有味、無味這十二種有爲相,不會被有爲法所轉。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

  

  

任由你選拔一根,不讓它和妄塵交黏,而使它潛伏于內,伏歸本元一真之心;就能發揮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經發出,則通天徹地,耀古輝今;既不爲外塵所滯礙,亦不被內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膠合妄塵,再發妄相。自然會隨著這一根的解脫,而同時都得解脫了。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

  

  

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條件,不隨十二種外塵所引起之妄知妄見,則能“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本有之真知真覺,不必靠浮塵勝義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發出靈明之功能。這個時候根塵雙脫,靈光獨耀,便能六根互相調換使用。如眼根不單能見,還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能知,隨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這便是諸黏圓滿,六根清淨,自在無礙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是僧人結夏安居叁個月,圓滿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說過。也是摩诃目犍連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見母親在地獄受苦。因他母親在生時,不但不信叁寶,還毀旁叁寶,又喜歡食肉,食魚蝦,食魚卵等,一天不知啖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後便墮地獄。目連見母在地獄,饑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缽飯獻母。母接缽後,即以袖遮體,走到無人見處啖食。哪知飯一進口,都變成火炭,不能入口!目連見狀,亦無辦法,只得走回佛陀處求救。佛說:“你母造業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須請十方僧人一同以清淨功德回向,你母才能離苦得樂。”故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日,到處都有盂蘭法會,超度先人亡靈。盂蘭盆是“救倒懸”之意。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這裏舉出會中,得到六根互用的聖者作證明。阿難,你豈不知道?在這楞嚴法會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雖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頭天眼,能看見叁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樣清楚,這是無目能見。

  

  

阿那律陀(譯作無貧),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報,他是佛之堂弟,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後懶惰貪眠,被佛呵責:“咄咄何爲睡,螺蛳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佛一罵,便生大慚愧,發奮七日七夜不睡,終至雙目失明。佛又可憐他,就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叁昧,遂得半頭天眼通,能見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物一樣。

  

  

跋陀難龍:是龍神(譯作善歡喜龍),保護摩羯陀國,風調雨順,人民歡喜,故名歡喜神。此龍神雖有耳,但不能聽。只用角去聽一切聲音,這是聽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譯作天堂來,即恒河),發源于雪山之頂,阿耨達池。神女是主河神,無鼻而能聞到魚香。

  

  

驕梵缽提:譯作牛飼,即牛吃草聲音,出入息好像牛飼一樣。爲何他會這樣?因他在因地修行時,爲一小沙彌,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證羅漢果,但牙齒已掉盡,故吃東西很慢。小沙彌笑他食東西像牛一樣,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飼之果報。故佛囑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間,恐怕衆生見後又生誹謗而墮落。在佛教裏不能隨便講話的,講錯一句話,就錯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問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錯這句話,便五百世墮落爲狐狸。等到百丈禅師講經時,每天都有一長胡子老人來聽經。有一天當禅師講完經回寮房時,老人跟他到寮房,叩頭跪下問:“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禅師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聽後,恍然開悟,便把前後經過告訴禅師,並說:“得禅師指點,現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請禅師代爲埋葬。”明天禅師帶徒弟往後山,果然見一老狐狸屍,禅師便以僧禮葬之。由這一點看來,是不可以亂答亂講的。以後你們千萬不可亂答人們所問,切切不可不知以爲知,亂答是很危險的。

  

  

驕梵缽提的舌頭,雖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虛空神。空神沒有身體,它的體質好像風一樣,本來沒有感覺。由佛放光相助,使它無身亦能有觸覺。

  

  

還有其他的聲聞,入了九次第定,滅掉前五識及第六意識,受想二個心所,證得寂然境界之滅谛,好像大迦葉,早就滅了意根,連第七識亦已滅盡。他現在還在中國雲南雞足山打坐入定,等彌勒菩薩出世,將衣缽交給他。他已滅盡心念,沒有分別生滅心,只從根本智慧,而能圓明了知一切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你之六根如果能夠拔除解脫,則在你自性裏面就發出瑩然如玉的智光。那麼一切浮塵以及器世界,種種變化相,都好像滾湯澆冰一樣,消溶淨盡。你的心光就變成無上真知真覺,即是妄除真現,就能得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阿難,我再舉一例證明,不靠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間人,從來都是聚見于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閉上,那麼眼前所見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當然亦不能分別這個人的六根,頭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