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然而有啊?这里破和合及自然之说。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还不知道,如来藏里,性具之火就是真空,性具之空就是真火,清净本然而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随九界众生胜劣之心,应其所知大小之量,随缘显现其用,令众生都能满足。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

  

  

阿难!应当知道,世人一处执镜,就会一处有火。遍满这个世界,处处都有人执镜,便满世界处处都有火,所以说火是没有一定的处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每个众生之业感,而显现其应得之果报。好像恶业饿鬼,口中出火。净业之中,能生智慧火、三昧火等。而世上无正知正觉之众,即外道权乘之辈,便迷惑为因缘和合而生,及自然不和合而生。这皆是妄想识心,分别计度,妄生遍计执性,但有戏论言话而无真实之义。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现在讲水大。阿难!水的流性是没有一定的。所谓决之东流则东流,决之西流则西流。它的流动和不流动都没有一定。如丰德城里的迦毗罗仙即黄头仙、斫迦罗仙即圆轮仙,及钵头摩即红莲花仙、诃萨多即海水仙等大幻术家。他们要求取月中的太阴精,来配制迷幻药,故于月之十五夜,手执五方石所炼成之水精珠,在明月之下来求水。不求之时,是没有水;求水之时,水就有了。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这月夜之水,是从珠中生出?是从空中而有?还是从月中出来呢?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阿难!若水是从月来,月在遥远的天上,尚能令珠出水。那么月经过的树林,亦应该吐流即出水,即随处都可以承月中之水,又何必等待方珠所承而出水呢?若林木不流水,那就证明水不是从月而降下。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若说水从珠出,则这颗珠就应常常流水,何必等待半夜来接明月之水呢?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若说水从空来,但虚空之性无边,水亦应当无际,那就下从人间,上至天宫,皆同在滔滔大水之中,俱受沉溺之患了。怎还有水居、陆地和空行之分别呢?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你再详细观察,月是从天空升走,珠是因人手持,承珠之水盘是人工做的。试问太阴精之水,是从何方流注到这里来呢?

  

  

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月在天,珠在地,二者相隔这样遥远,自然不是和合。这里破和合之说。可是亦不应该说这水是无从而来,自然而有啊?这是破自然性非和合之说。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尚且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水全体即是真空,性具之空全体即是真水。自性本来是清净,寂湛常恒,不动不变,不变体中,实具随缘妙用,故能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随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应之,令众生都能满足所愿。

  

  

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

  

  

一处有人执珠,一处就有水出,遍满法界都有人执珠,便遍满法界都有水出,所以说水是没有一定处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众生之业感而显现应得之果报。好像恶业地狱,便有血河血海等。净业之土,便感甘露水、法乳等。而世上无正知之辈,便迷惑是因缘和合而生,自然不和合而有。其实这都是妄想识心,分别计度,但有戏论而无真实之义。

  

  

有月光童子,童贞修道,证果后依然叫童子。他专修水观,有一天,当他入水观定时,满室都现清水。小徒见而奇之,便把一块小石投下,激水作声。月光童子出定后,觉得肚里不舒适,便召小徒问:“刚才你来时,看见什么?”答:“看见师父室里充满水,故投下一小石。”师说:“五分钟后你再来室里,将那块石头取出。”小徒遵命。这公案证明水流无定处,而是各随众生心愿而显现。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现在讲风大。阿难!风性亦是没有自体,动静无常,忽起忽灭的。当你整理你的袈裟行到大众里面的时候,你的衣角拂动到别人,就感觉到一阵微风,吹到别人面上。

  

  

僧伽黎即袈裟大衣,又名杂碎衣,共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袈裟译作离尘衣。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这一阵微风,是从袈裟角出来?还是从虚空而来?抑是从那个人的面上生出来?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阿难!这阵微风是出自你的袈裟衣角?衣中有风,那你就成为披风,衣随风飘摇,衣就应该离开你的身体。又我现在垂衣而坐,在大会中来向你们说法。你看我的衣,究竟风在哪里,不应该说衣中还有另外藏风的地方啊!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风若生自虚空,就不必藉著拂衣才有风。但当你衣不动时,为何没有风来拂面呢?况且空性常住,风亦应常生,既然从虚空生,那无风的时候,虚空亦应当不存在,风不存在是可看见,但虚空怎能不存在?不存在时作何形状呢?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