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然而有啊?這裏破和合及自然之說。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你還不知道,如來藏裏,性具之火就是真空,性具之空就是真火,清淨本然而周遍法界。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隨九界衆生勝劣之心,應其所知大小之量,隨緣顯現其用,令衆生都能滿足。

  

  

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甯有方所。

  

  

阿難!應當知道,世人一處執鏡,就會一處有火。遍滿這個世界,處處都有人執鏡,便滿世界處處都有火,所以說火是沒有一定的處所。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著每個衆生之業感,而顯現其應得之果報。好像惡業餓鬼,口中出火。淨業之中,能生智慧火、叁昧火等。而世上無正知正覺之衆,即外道權乘之輩,便迷惑爲因緣和合而生,及自然不和合而生。這皆是妄想識心,分別計度,妄生遍計執性,但有戲論言話而無真實之義。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诃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于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現在講水大。阿難!水的流性是沒有一定的。所謂決之東流則東流,決之西流則西流。它的流動和不流動都沒有一定。如豐德城裏的迦毗羅仙即黃頭仙、斫迦羅仙即圓輪仙,及缽頭摩即紅蓮花仙、诃薩多即海水仙等大幻術家。他們要求取月中的太陰精,來配製迷幻藥,故于月之十五夜,手執五方石所煉成之水精珠,在明月之下來求水。不求之時,是沒有水;求水之時,水就有了。

  

  

此水爲複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爲從月來。

  

  

這月夜之水,是從珠中生出?是從空中而有?還是從月中出來呢?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阿難!若水是從月來,月在遙遠的天上,尚能令珠出水。那麼月經過的樹林,亦應該吐流即出水,即隨處都可以承月中之水,又何必等待方珠所承而出水呢?若林木不流水,那就證明水不是從月而降下。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說水從珠出,則這顆珠就應常常流水,何必等待半夜來接明月之水呢?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若說水從空來,但虛空之性無邊,水亦應當無際,那就下從人間,上至天宮,皆同在滔滔大水之中,俱受沈溺之患了。怎還有水居、陸地和空行之分別呢?

  

  

汝更谛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你再詳細觀察,月是從天空升走,珠是因人手持,承珠之水盤是人工做的。試問太陰精之水,是從何方流注到這裏來呢?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月在天,珠在地,二者相隔這樣遙遠,自然不是和合。這裏破和合之說。可是亦不應該說這水是無從而來,自然而有啊?這是破自然性非和合之說。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你尚且不知道。如來藏中,性具之水全體即是真空,性具之空全體即是真水。自性本來是清淨,寂湛常恒,不動不變,不變體中,實具隨緣妙用,故能周遍法界。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隨九法界衆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應之,令衆生都能滿足所願。

  

  

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甯有方所。

  

  

一處有人執珠,一處就有水出,遍滿法界都有人執珠,便遍滿法界都有水出,所以說水是沒有一定處所。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著衆生之業感而顯現應得之果報。好像惡業地獄,便有血河血海等。淨業之土,便感甘露水、法乳等。而世上無正知之輩,便迷惑是因緣和合而生,自然不和合而有。其實這都是妄想識心,分別計度,但有戲論而無真實之義。

  

  

有月光童子,童貞修道,證果後依然叫童子。他專修水觀,有一天,當他入水觀定時,滿室都現清水。小徒見而奇之,便把一塊小石投下,激水作聲。月光童子出定後,覺得肚裏不舒適,便召小徒問:“剛才你來時,看見什麼?”答:“看見師父室裏充滿水,故投下一小石。”師說:“五分鍾後你再來室裏,將那塊石頭取出。”小徒遵命。這公案證明水流無定處,而是各隨衆生心願而顯現。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衆。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現在講風大。阿難!風性亦是沒有自體,動靜無常,忽起忽滅的。當你整理你的袈裟行到大衆裏面的時候,你的衣角拂動到別人,就感覺到一陣微風,吹到別人面上。

  

  

僧伽黎即袈裟大衣,又名雜碎衣,共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袈裟譯作離塵衣。

  

  

此風爲複出袈裟角。發于虛空。生彼人面。

  

  

這一陣微風,是從袈裟角出來?還是從虛空而來?抑是從那個人的面上生出來?

  

  

阿難。此風若複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阿難!這陣微風是出自你的袈裟衣角?衣中有風,那你就成爲披風,衣隨風飄搖,衣就應該離開你的身體。又我現在垂衣而坐,在大會中來向你們說法。你看我的衣,究竟風在哪裏,不應該說衣中還有另外藏風的地方啊!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風若生自虛空,就不必藉著拂衣才有風。但當你衣不動時,爲何沒有風來拂面呢?況且空性常住,風亦應常生,既然從虛空生,那無風的時候,虛空亦應當不存在,風不存在是可看見,但虛空怎能不存在?不存在時作何形狀呢?

  

  

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爲虛空。雲何風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