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P14

  ..续本文上一页ign="left">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说识性是生于尘相中,不是从见根生,既然没有见根,又怎能见光明和黑暗。明暗都看不见,当然亦没有色和空。明暗如和空诸相都没有,眼识又怎能发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若说识生于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则无能分辨之性,自然不会知道是明是暗,是色是空。这是离根无尘,若非尘相,就无所缘之境,那么见闻觉知就离尘无根,没有立足之地,怎能还有见有闻有觉有知呢?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处此非相非见二非之中,而能生眼识之虚空,根本同于无,因为没有见,怎能辨别。若强说虚空是有,但虚空之中,又不同于物质之有,纵使你发出眼识,又怎能有所分别呢?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说眼识是无因而生,只是突然而出,为什么不在白日的时候,突然能生出你看见明月的眼识?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你更要详细小心审察,能见的眼根,寄托在你眼睛里面,所见的尘相,就是现前所对之境。有形可状的,叫做色尘之相,无形可相的,成为无相之虚空。在这根尘色空之中,你详细审察,能生你眼识的来源,究竟在何处呢?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是有分别属动,见是无分别属静。二者体性各异,分明不是和合与非和合。而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是一样,这六种识必须要根尘相对才能生识,并不是无因而生,自然而有的。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来,那就非和合而有,当知这能分别之训和见闻觉知等根,同是圆满湛然不动。它们的体性都不是从因缘所生的,兼同无情的虚空,及地水火风,都叫做七大。七大之相虽妄,但其性则真,圆融无碍,皆是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而常住不动的。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阿难!你的心粗浮,粗即不细,浮则不深,即无细深之智慧,故不能明白见和闻等根原是如来藏性,又不能明白了知之识性,亦是本属如来藏性。汝应当小心观察,这六处识心是同呢?是异呢?苦说同,但它们的六用是差别的;若说异,则原本是同一精明。是空呢?是有呢?若说空,但能了别分析;若说有,又全无形相。是非同呢?非异呢?若说非同,则原本是一体;若说非异,则六处用殊。是非空?非有呢?若说非空,则离于根尘原无所有;若说非有,但却能分别诸尘境界。若能明白这些道理,便知道识大和其他六大,都不是和合非和合,非不和合而有的。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你本不知道如来藏性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妙觉湛然不动,而能遍满十方世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识性的伟大,能含吐十方虚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无边际虚空。何况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万法呢?所以说:“三界唯识”,即识心,亦是:“万法唯心”,识既然这样伟大,那还有什么方所来限量它呢?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九法界众生之业感,而发现其应得果报。世间没有正知之辈,就迷惑为万法是因缘生,是自然有。其实皆是意识心在虚妄计度,只是戏论的言说,而没有真实的义理。

  

  

有问:此经先破识心,名义皆妄,毕竟无体,至显见文中,又复兼相形而破之,但至十八界,即许为如来藏性,妙真如性,至七大时,更称为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即是性之全体。为何前说它是极妄,而后又说它是极真?

  

  

答:初心修道,须从方便,抉择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所以一定要先破识,决定不用它。既悟彻识全是妄,然后才能圆解普融,就明白无法不真,无法不如,直到刹尘亿劫,无非一真法界矣。

  

  

指掌录说:“识之所以为恶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误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终将如来藏性,日洎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会认作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务令了识是妄。后之会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当如来讲完七大之时,阿难及在法会大众,都得到佛的微妙开示,说明破妄显真的道理。大家都觉得,身心空空荡荡地一点都无所挂碍。各人都自觉知,妄身和妄心本来是虚妄空幻,真心自性的本体,则遍满十方法界,看见十方虚空,犹如看手中所持的树叶一样地渺小。这是说:真心能包罗万法,将十方世界,缩大为小,好像看自己手里所持的叶物一样。

  

  

阿难最初认为识就是心,经世尊逐一破剖识是妄心后,就舍妄求真,求世尊说明真心。世尊就指“见”是心,说明见性是不动不灭、不失不还、不杂不分、无碍、超情、离见——作十种显示妙明真心。再为会合四科: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事即理。又融会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分析真心包罗万方,真心极微细而奥妙。所以阿难和大众,都能了然明白,顿开天眼,领悟到十方虚空都在自己真心里,都不出现前一念心。所以心法是妙不可言,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

  

  

为何我们不能荡荡然,了无挂碍?就是因为放不下,心里还有执著。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烦恼,不高兴。没有接到男友或女友来信,就天天惦挂。其实惦挂有何用?只会把头发变白,自己弄老而已。好像我以前在香港建寺,太过担心,头发就都变白。现在什么都不挂,头发又变黑了。又好像现在我和你们讲经,讲完就算,看书亦一样,看完就算,全无执著。遇有困难问题,即想办法当场解决,从不放在心头,不是故意忘记,只是自然而忘。这就是能看开,对一切事都很平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一切灾难都不怕,就是山崩屋塌,亦无惊恐。为何你有惊恐?就是因为放不下,怕伤害,其实灵性是完整的,什么都不能伤害它!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上四句是万法唯心,下二句是心包万法。及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所有的物相,皆是正觉妙明,真心自性所变现。真心是纯一无杂染,而且周遍圆融,能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