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gn="left">
若汝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若說識性是生于塵相中,不是從見根生,既然沒有見根,又怎能見光明和黑暗。明暗都看不見,當然亦沒有色和空。明暗如和空諸相都沒有,眼識又怎能發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若說識生于空,既非塵相又非見根,則無能分辨之性,自然不會知道是明是暗,是色是空。這是離根無塵,若非塵相,就無所緣之境,那麼見聞覺知就離塵無根,沒有立足之地,怎能還有見有聞有覺有知呢?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處此非相非見二非之中,而能生眼識之虛空,根本同于無,因爲沒有見,怎能辨別。若強說虛空是有,但虛空之中,又不同于物質之有,縱使你發出眼識,又怎能有所分別呢?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若說眼識是無因而生,只是突然而出,爲什麼不在白日的時候,突然能生出你看見明月的眼識?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你更要詳細小心審察,能見的眼根,寄托在你眼睛裏面,所見的塵相,就是現前所對之境。有形可狀的,叫做色塵之相,無形可相的,成爲無相之虛空。在這根塵色空之中,你詳細審察,能生你眼識的來源,究竟在何處呢?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識是有分別屬動,見是無分別屬靜。二者體性各異,分明不是和合與非和合。而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也是一樣,這六種識必須要根塵相對才能生識,並不是無因而生,自然而有的。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來,那就非和合而有,當知這能分別之訓和見聞覺知等根,同是圓滿湛然不動。它們的體性都不是從因緣所生的,兼同無情的虛空,及地水火風,都叫做七大。七大之相雖妄,但其性則真,圓融無礙,皆是如來藏性,本來沒有生滅而常住不動的。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
阿難!你的心粗浮,粗即不細,浮則不深,即無細深之智慧,故不能明白見和聞等根原是如來藏性,又不能明白了知之識性,亦是本屬如來藏性。汝應當小心觀察,這六處識心是同呢?是異呢?苦說同,但它們的六用是差別的;若說異,則原本是同一精明。是空呢?是有呢?若說空,但能了別分析;若說有,又全無形相。是非同呢?非異呢?若說非同,則原本是一體;若說非異,則六處用殊。是非空?非有呢?若說非空,則離于根塵原無所有;若說非有,但卻能分別諸塵境界。若能明白這些道理,便知道識大和其他六大,都不是和合非和合,非不和合而有的。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
你本不知道如來藏性中,性具之識即是妙明真知,本覺之明即是性真之識,妙覺湛然不動,而能遍滿十方世界。
含吐十虛。甯有方所。
識性的偉大,能含吐十方虛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無邊際虛空。何況虛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衆生,一切萬法呢?所以說:“叁界唯識”,即識心,亦是:“萬法唯心”,識既然這樣偉大,那還有什麼方所來限量它呢?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著九法界衆生之業感,而發現其應得果報。世間沒有正知之輩,就迷惑爲萬法是因緣生,是自然有。其實皆是意識心在虛妄計度,只是戲論的言說,而沒有真實的義理。
有問:此經先破識心,名義皆妄,畢竟無體,至顯見文中,又複兼相形而破之,但至十八界,即許爲如來藏性,妙真如性,至七大時,更稱爲周遍法界,含吐十虛,即是性之全體。爲何前說它是極妄,而後又說它是極真?
答:初心修道,須從方便,抉擇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所以一定要先破識,決定不用它。既悟徹識全是妄,然後才能圓解普融,就明白無法不真,無法不如,直到刹塵億劫,無非一真法界矣。
指掌錄說:“識之所以爲惡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誤認以爲真,遂不複更求真本,終將如來藏性,日洎沒于情塵之中,從迷積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會認作真,還須會歸如來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體灰泯,反將含吐十虛之妙覺明用,永沈幻果,塵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務令了識是妄。後之會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挂礙。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當如來講完七大之時,阿難及在法會大衆,都得到佛的微妙開示,說明破妄顯真的道理。大家都覺得,身心空空蕩蕩地一點都無所挂礙。各人都自覺知,妄身和妄心本來是虛妄空幻,真心自性的本體,則遍滿十方法界,看見十方虛空,猶如看手中所持的樹葉一樣地渺小。這是說:真心能包羅萬法,將十方世界,縮大爲小,好像看自己手裏所持的葉物一樣。
阿難最初認爲識就是心,經世尊逐一破剖識是妄心後,就舍妄求真,求世尊說明真心。世尊就指“見”是心,說明見性是不動不滅、不失不還、不雜不分、無礙、超情、離見——作十種顯示妙明真心。再爲會合四科: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全事即理。又融會七大,全相皆性,普融萬法,分析真心包羅萬方,真心極微細而奧妙。所以阿難和大衆,都能了然明白,頓開天眼,領悟到十方虛空都在自己真心裏,都不出現前一念心。所以心法是妙不可言,萬法唯心,心包萬法。諸法從心生,諸法從心滅。
爲何我們不能蕩蕩然,了無挂礙?就是因爲放不下,心裏還有執著。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煩惱,不高興。沒有接到男友或女友來信,就天天惦挂。其實惦挂有何用?只會把頭發變白,自己弄老而已。好像我以前在香港建寺,太過擔心,頭發就都變白。現在什麼都不挂,頭發又變黑了。又好像現在我和你們講經,講完就算,看書亦一樣,看完就算,全無執著。遇有困難問題,即想辦法當場解決,從不放在心頭,不是故意忘記,只是自然而忘。這就是能看開,對一切事都很平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遇一切災難都不怕,就是山崩屋塌,亦無驚恐。爲何你有驚恐?就是因爲放不下,怕傷害,其實靈性是完整的,什麼都不能傷害它!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上四句是萬法唯心,下二句是心包萬法。及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所有的物相,皆是正覺妙明,真心自性所變現。真心是純一無雜染,而且周遍圓融,能含裹十方世界裏的一切。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