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left">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迷惑時,將自己的法身,埋沒在色身中。現在已明白,法身廣大遍滿十方。再反看父母所生的肉身,猶如虛空中,吹起一粒微塵,若存若亡,至渺至小,終歸都會滅亡的。又好像在湛然澄清的大海上,飄浮著一點點的水泡,忽起忽滅,無從知道。幻妄的色身就是這樣無常,現在經世尊開示後,已了然明白,本自具足的靈妙真心,是永遠常住不滅的。所以不要太寶貴這個不清淨的肉身,不要執著它。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在法會中的大衆,都合掌禮佛,得聞前所未聞的妙法。大衆跪在如來面前,由阿難說偈來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

  

  

【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兩句偈語是贊佛贊法。“妙湛”是贊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經上說:“微妙淨法身,湛然映一切”。“總持”是贊佛的報身,報身具般若妙智,如陀羅尼,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不動”是贊佛之應身,應衆生之機而現身度之。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隨機應現,能應種種身,但本體不動,在不動道場而教化衆生。“尊”是佛之名稱,即世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首楞嚴王”是贊法。首即第一,楞嚴大定,究竟堅固叁昧之王。這定是諸定中之王,能統百千叁昧。“世稀有”是贊佛贊法。這楞嚴大定是難逢難遇,世間所少有的。這兩句偈語是贊佛贊法的。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銷我億劫顛倒想】:銷即消除,億劫是無量無數劫,即無始以來。顛倒想,即迷真爲妄,執妄爲真。真妄顛倒,今得佛開示,如雲開見月,冰化爲水,故億劫顛倒妄想,立即消除。

  

  

【不曆僧祇獲法身】:阿僧祇譯作無央數。劫譯作長時分。法身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由初發心至初地,經一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再經一阿僧祇劫。由八地至妙覺又經一阿僧祇劫才成佛。但阿難現在已經明白,故說不需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而獲法身。獲即是悟得,但還要用功修行才能證得。這是說阿難因明白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本具佛性。故可以很快便修成佛,不必經曆叁大阿僧祇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願今得果成寶王】:果是佛果,寶王即佛。既已悟得法身,即望能修得佛果,故發願自今以後,精進修持以證佛果而成爲法寶之王。這句是運智,上求佛道以自利。

  

  

【還度如是恒沙衆】這句是運悲,還要下度衆生以利他,不但自利,還要度恒河沙數的衆生以利他。

  

  

【將此深心奉塵刹】:深心即悲智之心,大乘菩薩心,將這深心回奉十方微塵刹土諸佛及衆生。于佛則常隨學,以求慧足;于衆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福慧雙足來莊嚴成佛國王。

  

  

【是則名爲報佛恩】:衆生即佛,度生爲佛本願,故將此深心奉獻給諸佛及衆生,才能報答佛微妙開示之深恩。

  

  

此四句偈亦即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偈的首句,包括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成無上佛道,一定要先學兼修無量法門。偈下句包括“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斷盡煩惱才能廣度衆生。不斷煩惱,則反爲衆生所度,因衆生個性剛強,善惡不一。如遇惡性,難調難伏便不聽話。衆生不聽教化而令自己反生煩惱,豈不反爲衆生所度?因此要斷盡煩惱,對惡性衆生,才能不怪他,耐心地慢慢感化他。那麼,良善衆生,只要攝度,自然聽教。

  

  

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伏請世尊爲證明】:伏即五體投地。所發的願,沒有證明,不能成立。所以就伏地啓請世尊爲他證明,亦即求佛慈悲加被,使所發宏願能早日實現,而不會退失。

  

  

【五濁惡世誓先入】:五濁:即是(一)劫濁,濁是渾濁,劫,梵語爲劫波,譯作長時分。人壽在八萬四千歲時,每一百年壽命減去一歲,身量高度減低一寸。一直減至一百歲,就是五濁惡世開始的時候。劫爲何名濁?因衆生惡業所感而成渾濁。

  

  

(二)見濁:以五利使爲體。利即速,五利使即五種妄見,能令衆生造業而很快便墮落。茲將五利使略釋如下。(1)身見:執身爲我而妄生貪愛,食好吃好穿好,把身體看得太重要,如無價寶珠,只可惜弄錯了。真正之寶珠不識,而妄執虛假的四大爲寶珠,一天到晚都爲它忙碌。(2)邊見:執有執空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不是執有,就是執空,不合中庸之道。(3)戒取:非因計因,執著能持戒之見,專修無益苦行,而生我慢貢高心,看不起人。(4)見取:非果計果,未證言證,未悟言悟,而起自負自尊之心,不知有漏界中,終非究竟。(5)邪見:邪知邪見,撥無因果,誹謗正法,自誤誤人。此五種妄見,昏昧迷亂,混濁自性,故名見濁。

  

  

(叁)煩惱濁:以五鈍使爲體。鈍即遲鈍,亦是五種妄心,能使衆生,造諸惡業。(1)貪心:于順情境上,生貪而無厭之心;(2)嗔心:于逆情境上,生嗔怒怨恨之心;(3)癡心:癡迷不能覺察之心;(4)慢心:于諸衆生,生驕慢不能謙遜之心;(5)疑心:于諸善法,心起疑惑,不能抉擇。這五種妄心能生種種煩惱混濁自性故名煩惱濁。

  

  

(四)衆生濁:衆生之名就是最肮髒,不幹淨,積聚色、受、想、行、識五陰作肉身,以四大假和合爲外身。色身汙穢,生死輪回,備受諸苦,故名衆生濁。

  

  

(五)命濁:色和心連持爲體,色即地水火風之色法。心即見聞覺知之心性。見聞覺知本一精之體,因執四大爲色身遂有障礙,致令心色連屬,執持不散,這就是命根。命是虛幻而短促無定故名見濁。

  

  

五濁惡世時,衆生剛強,難調難伏。故佛這時候出現于世,教化衆生。阿難亦發願,先入五濁惡世來度苦惱衆生。

  

  

【如一衆生未成佛】:並且發廣大心,如果還有一個衆生尚未成佛,我也不成佛。這種願力,多麼偉大!

  

  

【終不于此取泥洹】:始終不願自己先取泥洹。泥洹即涅槃,亦即證果成佛。好像地藏菩薩的願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十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十雄大力大慈悲】:佛具大威德能攝伏一切衆生,能破除衆生最微細疑惑,即根本無明,故稱大雄。能拔衆生無明煩惱深根,故稱大力。佛之慈悲,是平等而普遍無緣,能給一切衆生究竟樂,不是暫時而是永久的。菩薩只度有緣衆生,佛是無緣大慈,無緣衆生亦度,不必選擇。佛之同體大悲又能拔除一切衆生生死苦惱。

  

  

【希更審除微細惑】:阿難求佛更爲審除微細惑,微細惑有二種:(一)界內思惑,是煩惱障細分;(二)界外無明,是所知障細分。阿難雖悟獲法身,而這二惑未能破盡,所能須加強修行,求佛再開示審除。

  

  

【令我早登無上覺】:希望佛能更除其細惑,以便我早日獲登無上的覺道。

  

  

【于十方界坐道場】:能證到無上覺道,才能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場,大轉*輪,教化衆生。

  

  

【舜若多性可銷亡】:舜若多,上文譯作最初解,這裏譯爲空性。阿難已發廣大心,四宏願心,所以說:縱使虛空之性可以銷滅。

  

  

【爍迦羅心無動轉】:虛空怎能銷亡。縱使能銷亡的話,但我此堅固真心是不會搖動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爍迦羅譯作堅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