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畅通窒塞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鼻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通和塞是相反的。假如闻性是从通来,塞则无闻,怎能知塞?如果因塞有,通根本就无从闻。如何能发生香臭等嗅觉?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假若从鼻根生,必定没有通和塞的时候,你之能闻机能,就离尘无体,没有能嗅的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闻性是从空来,那这个嗅性,就应该能嗅到你自己的鼻子。况且虚空自有闻性,又何关你嗅性能吸入之事!所以应当知道鼻根之呼吸及嗅性,其相虽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舌根尝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舌头舐自己的嘴唇。久舐之后,使舌头发生疲劳之现象。如果这个人是有病的,就尝出有苦味;如无病就觉得有些甜的味道。由于甜与苦,就显出舌根的尝性。苦是舌头不动,只觉得不甜不苦,淡而无味。故能尝之舌,和甜、苦、酸、淡等劳相,皆是菩提心中所发生的疲劳现象。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因淡无味,甜苦才有味,故仍称二种妄尘。由于甜苦和淡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尝性,而发生知味感觉,这感觉吸入虚妄尘象,就叫作知味之性。这知味之性,离开甜苦淡诸妄尘,毕竟是尝不到什么,亦即是根本没有本体的。
在未听经前,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是从何处来,现在才知道,都是从如来藏里面来的。你们一定会怀疑,为何如来藏这样大,可以装这样多的东西?如果详细分析,每人有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还有六尘六识,及其他种种恒河沙数的物象。大家参杂在一起,那怎能用呢?如果说不参杂在一起,各人和各人分开,恐怕没有地方能装得尽。所以我说:如来藏比什么都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现在都在如来藏里面,为何看不见呢?其实你们天天都看见,只是不认识而已。每天目观耳闻及所有一切,无非都在如来藏里。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白佛法,便知什么都在如来藏里。不懂佛法,无从知道,还生诽谤心,说佛为何这样贪心,把什么东西都收藏在如来藏里面。这是误解得太可笑,其实如来藏不单是佛所有,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份的。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这个能尝苦淡的知,不是从甜苦淡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舌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亦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为什么呢?苦就尝性是从甜苦来,淡味便消灭,怎能知道有淡味呢?如果从淡来,就没有甜味,怎能知道有甜苦二种尘相呢?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假若从舌根生,没有甜淡酸苦等味尘的时候,你之味根就离尘无体,没有能尝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尝性是从空出,虚空假若能知味,那就不是你口能尝到,而且虚空知味。若是它自己知味,和你的舌头又有何关系?所以知道,舌能尝味,其相虚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身体的觉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一支冷手,接触另一支热手。如果冷的程度多,那支热手就会渐渐地变成冷;如果热的成分高,那么冷手便会渐渐地变成热。照这样看来,二手相合,就觉得有热有冷;二手相离,亦觉得有冷有热。不过二手相合时,冷热可以互相涉入(即互相影响)。涉入得太久,冷热的程度就会变了样子,即发生劳相。不但冷热涉入,甚至会变样子,就是你之身体触觉亦会变样子。因为本来都是属于菩提心中,湛然不动的真性,受了传递影响而发生的疲劳现象,这都是虚妄不实的。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由于离合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的觉性而为妄觉。在觉性中,吸入这虚妄尘相,就叫作知觉性。但这知觉,离开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是觉触不到什么。亦即离尘无体,没有自己的本体。离合属二尘,违顺属二相。离合各有违顺二相,违即违背属苦触,顺即顺从是乐触。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阿难!这个知觉性,不从离合违顺来,就不是他生。不从身根出,就不是自生。又不从空生,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为何缘故呢?若说知觉性是从合尘来,离尘便消灭,怎能觉知有离呢?违相和顺相,亦是这样的道理。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若说从身根出,那么没有离和合两尘,加上离合各有违顺二相,共有四相的时候,你之身根就离尘无体,没有知觉的自性了。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身根是从空出,虚空自有知觉,那又何关你的觉性?所以要知道,身体的感觉是虚妄的;但其相虽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意根。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疲劳的时候,就想睡眠。睡眠既足,精神恢复,自然清醒。历看前尘之相,便会忆起往事。如果想不起便会忘记,这都是颠倒的形相。生、住、异、灭亦是一样。好像初睡为生,已睡为住,将寤为异,已寤为灭。开始忆念为生,正在忆念为住,将妄为异,忘尽为灭。
在佛法里生住异灭,即成住坏空,是很重要的。无论什么,都不出成住坏空。如眼前之桌,用木做桌为生,木已成桌为住,桌变坏为异,坏桌烧作灰为灭。就是我们的身体,甚至这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