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暢通窒塞來,就不是他生。不是從鼻根來,就不是自生。不是從虛空來,就不是無因生。
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通和塞是相反的。假如聞性是從通來,塞則無聞,怎能知塞?如果因塞有,通根本就無從聞。如何能發生香臭等嗅覺?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假若從鼻根生,必定沒有通和塞的時候,你之能聞機能,就離塵無體,沒有能嗅的自性。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說聞性是從空來,那這個嗅性,就應該能嗅到你自己的鼻子。況且虛空自有聞性,又何關你嗅性能吸入之事!所以應當知道鼻根之呼吸及嗅性,其相雖妄,其性則真。因皆屬如來藏性,而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現在說舌根嘗性。阿難!譬如有一個人,用自己的舌頭舐自己的嘴唇。久舐之後,使舌頭發生疲勞之現象。如果這個人是有病的,就嘗出有苦味;如無病就覺得有些甜的味道。由于甜與苦,就顯出舌根的嘗性。苦是舌頭不動,只覺得不甜不苦,淡而無味。故能嘗之舌,和甜、苦、酸、淡等勞相,皆是菩提心中所發生的疲勞現象。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因淡無味,甜苦才有味,故仍稱二種妄塵。由于甜苦和淡二種妄塵,黏著湛然不變嘗性,而發生知味感覺,這感覺吸入虛妄塵象,就叫作知味之性。這知味之性,離開甜苦淡諸妄塵,畢竟是嘗不到什麼,亦即是根本沒有本體的。
在未聽經前,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是從何處來,現在才知道,都是從如來藏裏面來的。你們一定會懷疑,爲何如來藏這樣大,可以裝這樣多的東西?如果詳細分析,每人有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還有六塵六識,及其他種種恒河沙數的物象。大家參雜在一起,那怎能用呢?如果說不參雜在一起,各人和各人分開,恐怕沒有地方能裝得盡。所以我說:如來藏比什麼都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我們現在都在如來藏裏面,爲何看不見呢?其實你們天天都看見,只是不認識而已。每天目觀耳聞及所有一切,無非都在如來藏裏。蘇轼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白佛法,便知什麼都在如來藏裏。不懂佛法,無從知道,還生誹謗心,說佛爲何這樣貪心,把什麼東西都收藏在如來藏裏面。這是誤解得太可笑,其實如來藏不單是佛所有,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份的。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阿難!這個能嘗苦淡的知,不是從甜苦淡來,就不是他生。不是從舌根來,就不是自生。不是從虛空來,亦就不是無因生。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爲什麼呢?苦就嘗性是從甜苦來,淡味便消滅,怎能知道有淡味呢?如果從淡來,就沒有甜味,怎能知道有甜苦二種塵相呢?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假若從舌根生,沒有甜淡酸苦等味塵的時候,你之味根就離塵無體,沒有能嘗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說嘗性是從空出,虛空假若能知味,那就不是你口能嘗到,而且虛空知味。若是它自己知味,和你的舌頭又有何關系?所以知道,舌能嘗味,其相虛妄,其性則真,因皆屬如來藏性,而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現在說身體的覺性。阿難!譬如有一個人,用一支冷手,接觸另一支熱手。如果冷的程度多,那支熱手就會漸漸地變成冷;如果熱的成分高,那麼冷手便會漸漸地變成熱。照這樣看來,二手相合,就覺得有熱有冷;二手相離,亦覺得有冷有熱。不過二手相合時,冷熱可以互相涉入(即互相影響)。涉入得太久,冷熱的程度就會變了樣子,即發生勞相。不但冷熱涉入,甚至會變樣子,就是你之身體觸覺亦會變樣子。因爲本來都是屬于菩提心中,湛然不動的真性,受了傳遞影響而發生的疲勞現象,這都是虛妄不實的。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由于離合二種妄塵,黏著湛然不變的覺性而爲妄覺。在覺性中,吸入這虛妄塵相,就叫作知覺性。但這知覺,離開離合違順二塵,畢竟是覺觸不到什麼。亦即離塵無體,沒有自己的本體。離合屬二塵,違順屬二相。離合各有違順二相,違即違背屬苦觸,順即順從是樂觸。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阿難!這個知覺性,不從離合違順來,就不是他生。不從身根出,就不是自生。又不從空生,就不是無因生。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爲何緣故呢?若說知覺性是從合塵來,離塵便消滅,怎能覺知有離呢?違相和順相,亦是這樣的道理。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若說從身根出,那麼沒有離和合兩塵,加上離合各有違順二相,共有四相的時候,你之身根就離塵無體,沒有知覺的自性了。
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說身根是從空出,虛空自有知覺,那又何關你的覺性?所以要知道,身體的感覺是虛妄的;但其相雖妄,其性則真。因皆屬如來藏性,而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現在說意根。阿難!譬如有一個人,疲勞的時候,就想睡眠。睡眠既足,精神恢複,自然清醒。曆看前塵之相,便會憶起往事。如果想不起便會忘記,這都是顛倒的形相。生、住、異、滅亦是一樣。好像初睡爲生,已睡爲住,將寤爲異,已寤爲滅。開始憶念爲生,正在憶念爲住,將妄爲異,忘盡爲滅。
在佛法裏生住異滅,即成住壞空,是很重要的。無論什麼,都不出成住壞空。如眼前之桌,用木做桌爲生,木已成桌爲住,桌變壞爲異,壞桌燒作灰爲滅。就是我們的身體,甚至這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