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P3

  ..續本文上一頁千大千世界,亦都在成住壞空裏面,流轉不停。世界是二十小劫爲成,二十小劫爲住,二十小劫爲壞,二十小劫爲空,每一小劫有十叁萬九千六百余年。據曆史家計算,中國是一個古國,已有數千年曆史,但比之一小劫,實在微之又微。所以我們知道的東西,確實太少。

  

  

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意根能吸入外塵種種形相及生住異滅四相,次第遷流中,再回歸至意根,很有規則的前不落後,後不越前,所以叫意根爲能知之根。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但這個能知之意根和疲勞之塵相,都是菩提心中湛然不變之真性,因妄想而發生種種疲勞現象,都是虛妄不實在的。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黏著湛然不變之知性,而爲妄知。彙集這能知之妄性,居在意根裏面,吸收內塵,見聞二塵,逆流至第六意識,即回流而送至意識裏,還未到第八識,所以叫流不及地。在第六意識裏,有知覺心,叫覺知性。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這個覺知性,既然是因塵而有,故一離開寤寐生滅二塵,就沒有自己的本體。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是這樣的,阿難!這個具覺知之意根,不是從寤寐生滅來,就不是他生。不是從意根出,就不是自性。亦不是從空生,就不是無因生。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是何緣故呢?若這覺知性是從醒時來,那麼當睡的時候,知性已隨醒時去了,又怎會知道睡時呢?就如現在,在睡眠中,能作夢的又是誰呢?若說生住時,知性就來,那麼當異滅時,知性已經跟生住去了,又誰能知道異滅時的境界?若說異滅時才有知性,那麼當生住時,知性已隨異滅去,那這個能覺知生住,和能分別苦樂的,又是誰呢?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

  

  

若說知性是從意根出,但寤寐二相乃是隨身體之內,肉團心開合而成。肉團心是肉質,狀如倒挂蓮花。寤時則開,寐時則合。如果離開這寤寐開合二體,那這覺知性,就等于空中花,畢竟沒有能知之自性了。

  

  

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假若是從虛空生出,虛空本來屬無知,縱然是有知,亦 虛空自知自覺,又何關你意入的事。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該明白,意根以及所對法塵,都是虛妄相,然其性則真。因是屬如來藏性,其體不變,故此不是從因緣生。如來藏性其用隨緣,故此不是自然性。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六根和六塵相對的時候,就叫做十二處。爲什麼我說十二處也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呢?

  

  

阿難。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及諸泉池。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阿難!你現在先看這個只陀樹林,裏面的樹木花草和泉池等物象,你以爲這些東西,是因有色塵才會生出眼根的見性,還是因爲有眼根,才會生出色相呢?

  

  

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假如由眼根生出外境之色相,則眼具生色之性。但你觀虛空時,虛空全無色相。那麼,所生之色相既無,那個能生之色性即眼見,亦應消滅了。消滅則顯出什麼都沒有,無色相、無空相,何人又能明白那便是虛空呢?你若同樣的分析眼根生空相,亦是這個道理。這是破眼生色相空相之論。因爲空和色,都是眼根所對,故佛破之。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若說外之色塵,能生內之眼見。若沒有色塵,眼睛便看不見。但觀空時,並無色相。這時,能生見之色塵已滅,而所生之見亦應銷亡。見既銷亡,則一切都沒有了,什麼都看不見。又誰來明白什麼是空?什麼是色呢?這裏是破色生眼見論。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你應當知道,能見的眼根,和所見的色空,俱無一定的處所。因爲眼不生色,則色無處所。色不生眼,則見無處所。根塵皆無,則色塵和眼見,亦全屬虛妄。故這不是權教二乘所計之因緣,亦非外道所之自然性,這都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的。

  

  

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

  

  

前邊佛已解釋眼根與色塵之關系,現在說耳根與聲塵。阿難!你且聽這只陀園內,飯菜辦好,用飯的時候便擊鼓。大家集合的時候便撞鍾,鍾聲與鼓聲,前後相續。

  

  

中國大叢林,可容數百至數千僧伽,故食飯時,一定要打板敲犍槌,以便散住各寮房之僧衆,都能聽見,一齊集齋堂來吃飯。出家人吃飯時,都要穿袍搭衣,十分嚴肅,大家都持不語戒。同時亦是食不起座,由行堂來代添飯添菜。從前有一老居士,已受五戒,並持食不語戒。可是他把五戒都犯了,只存食不語戒還未犯。有一晚他夢見食不語戒神對他說:“你既五戒俱破,爲何不破食不語戒,讓我亦可跑開?”老修行醒後,才知守戒便有戒神保護,所以即再找明師,重授五戒,從此嚴守不犯,終亦成道。

  

  

至于食飯時打魚頭木板,亦有來源。據說:從前有一惡人,死後墮落爲海中大魚,其尾巴大而堅,狀如大樹,專門拖翻來往船支。後由一阿羅漢教化並超度它,便把它的尾巴樹刻成魚形,以作寺裏食飯時打板所用,代它消除業障。這僅是傳說。又因魚眼晝夜不閉,警惕修行人少睡覺多用功,有此作用,所以在念經或持咒時,一定要打木魚。

  

  

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你的意思以爲如何?此等鍾鼓之聲,是來到你耳邊,還是你的耳根跑到聲音那邊去?

  

  

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祗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

  

  

阿難!若說聲音是來到你的耳邊,就如我往豐德城托缽乞食,這只陀林就沒有我的蹤迹。聲音既來你耳邊,那麼大目犍連和大迦葉就應該都聽不見才對呀!但他們都聽見,甚至連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都聽到鍾聲,同來食處。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祗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說你的耳根跑到鼓聲的旁邊…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