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如我乞食回來,住只陀園內,豐德城就沒有我。既然你的耳根跑到鼓聲旁邊,那麼同時擊鍾,你就應該聽不見,何況還有其他象、馬、牛、羊種種聲音,你都可以聽到嗎?你只有一個耳朵,怎能聽到這樣多的聲音呢?
若無來往。亦複無聞。
如果無聲來耳邊,耳不往聲處,則根塵兩不相遇,亦就無所聽聞了。
既無來往,如何成聞?其實如來藏性是周遍法界,就如無線電,在月球廣播,地面隨時能收聽。彼處一說,此間即聞。如同室內談話,一樣清楚,哪有來往之相?這證明根性周遍,托緣便顯。性本來是周遍的,只是托緣而顯出,不是藉緣而生。塵性亦是一樣。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你應當明白,耳根的聽覺和音聲之塵,俱無內外一定處所。即聽與塵,二者皆無自性,皆屬虛妄。故不是權乘的因緣論,亦不是外道的自然性。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複然于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氣。
現在說鼻根與香塵。阿難!你又嗅此爐中所燃燒的旃檀香(又名牛角旃檀,生于北俱廬洲牛頭山中,是一種異香,價值連城,香味殊勝。)如果燃一铢,于室羅筏城裏,氣味四溢,在四十裏內,同時可嗅此香氣。(廿四铢爲一兩,十六兩爲一斤)。此香還可治瘟疫之流行病,故十分寶貴。
于意雲何。此香爲複生栴檀木。生于汝鼻。爲生于空。
你以爲這香氣是從旃檀木生?是從你鼻生?還是從虛空生?
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于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阿難!若是這香氣,生于你的鼻子,稱作由鼻所生香氣,那香氣就應該從鼻子出來。但鼻子不是旃檀木,何以鼻中有旃檀氣?又既然是你嗅到香氣,就應該從鼻吸入才對,如果鼻子能放出香氣,而又叫作聞香,這個道理是不對的。
大家都知香氣是從旃檀木所生,爲何佛要問香氣是否從鼻孔出呢?佛之意不在香氣,而是要提示阿難知道,聞性是從如來藏來的,是不生不滅,周遍法界的。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罏中。爇此枯木。
若說生于空,空的本體是恒常不變。香生于空,亦應該恒常存在。又何必藉著爐中來燃燒這旃檀枯木,才有香氣呢?
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裏內。雲何已聞。
若說香生于木,則此香的本質,因燃燒而成煙。鼻子嗅到香氣,那麼鼻子就應該充滿煙氣,但現在煙氣,悠悠向上升,並沒有多遠。而室羅筏城四十裏內,爲何大家都能夠嗅到此氣呢?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該知道,香塵與聞性,全無一定處所。嗅聞與香塵二處都無自性無本體,故皆屬虛妄。如果究其源,不從根生木生,便不是因緣所生法。不從空生,則非自然性。只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的。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
現在解釋舌根與味塵。阿難!你常在早晨及中午,和大衆托缽,各處乞食,在托缽時,或者遇著酥、酪、醍醐這種種上味。(酥酪醍醐,皆從牛乳提煉出來,從乳生酪,從酪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
佛一代時教,可分爲五時八教。五時爲:(1)華嚴(乳);(2)阿含(酪);(3)方等(生酥);(4)般若(熟酥);(5)法華涅槃(醍醐)。佛成正覺後,在廿一天內最初講華嚴經,爲華嚴時,如太陽剛出,陽光照在高山。高山喻諸大菩薩,二乘聲聞緣覺都不明白,所以說:“有眼不見廬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佛說華嚴時,是現千丈廬舍那身,二乘人看不見,依然見佛是丈六金身。華嚴是圓頓教,所以二乘人聽不懂。圓頓教法乳,就比如牛乳,太濃,剛生下的小孩不能喝。第二時說阿含經,亦名阿毗達摩,譯作無比經。外道之法都比不上它。這是太陽照山腰時,低地亦可照到,此喻從乳出酪,性不太濃,容易消化,小孩可飲。第叁是方等時,太陽將近平地,亦是從酪生酥時。第四是般若時,從生酥至熟酥。第五是法華涅槃時,喻爲醍醐,無上妙味。此時日照中天,無論高山低地都可遍照,所以法華經在佛教裏是最重要。楞嚴經是開智慧,及指示修行之道路。法華經則是成佛之經。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衆生依照法華經教義修持,皆可成佛。法華是開權顯實,說實在法,除去虛妄,因此法華的道理最玄妙。天臺智者大師,最初是讀法華而開悟。開悟後,聞印度有楞嚴經,故每天向西方拜了十八年,祈求得見,但始終未能如願。可見楞嚴經亦是佛法中之瑰寶。古來大德祖師對于佛法,真是畢恭畢敬。有拜法華經者,每一字拜一拜,從晨拜至晚,故從拜經而獲開悟者甚衆。修行方法,有種種不同,只要專心虔誠,便能成功。如果妄想紛飛,怎能與佛法相應?故如果要學佛法,就要放下一切,專心一志來學,才有功效,才有感應。
于意雲何。此味爲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爲生食中。
上無上妙味,是生于空中?還是生于你之舌根中?還是食塵中?
阿難。若複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如說味生于你之舌頭,那麼在你口中,只有一舌。當食酥時,舌已成酥味,倘若再食黑石蜜時(甘蔗糖色紅黑而堅實),你之舌頭應該不會變移,而知道有甜味。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
如果舌頭不會改變爲甜味,那就不能叫做知味。若能變移,食酥時知酥,食甜時知甜。可是你只有一舌,怎能知道這樣多味呢?
若生于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于汝。名味之知。
常情都以爲味生于食物,故佛特破之。
若說味生于食品,但食品沒有分別之識心,乃是無知之物,不假借舌根,就無從知味。縱使能知味,亦屬食品自知其味,即是他和他人自食一樣,又與你有什麼相關,怎可說你舌頭是能知味呢?
若生于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堿味。既堿汝舌。亦堿汝面。則此界人。同于海魚。既常受堿。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堿。必無所知。雲何名味。
若說味生于空,則空必具有味。你試啖虛空一口,嘗嘗是什麼味道?若虛空是堿味,虛空周遍,既然會堿到你的舌頭,也會堿到你的面孔,那麼這個世界的人豈不是就如海裏的魚一樣?而且虛空是常在,味亦該常堿。既然時常受堿味,就不會知道有談味了。若不知道有淡味,也應該不知道有堿味。因鹹淡兩味是相對的,有淡才有堿,沒有淡怎能覺得堿?這樣結果變成一無所知,怎能叫做知味呢?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