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當知味塵和舌根嘗性,都無一定的處所。能嘗之根和所嘗之味,亦無自己本體,都屬虛妄不真。如果究其源,不從根生,便不是因緣所生法。不從空生,則非自然性。而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的。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
以下說身與觸塵。在佛教裏,出家弟子,一日叁摩其頭,默誦偈曰:“守口攝意身無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守口即沒有四惡: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攝意即沒有貪嗔癡。身無犯即不殺、不盜、不淫。不但不能做惡業,連想都不能想。不要令一切衆生生煩惱,大家在一起修行,更要和睦相處。如對方有誤會生煩惱,亦要向其解釋。無益的苦行應當遠離。無益苦行,如印度外道所修之睡釘床和塗灰身等,不但對身心無益而且迷因,不得實果。當時因有很多外道跟佛出家,佛要令其舍邪歸正,故囑弟子要叁摩其頭,時時警惕要守出家戒行,不要忘記已出家的本份。
佛是行中道,非獨利己,還要利人,不但自覺還要覺他。所以佛要其弟子要做對人世有益之事,還要弟子們戒殺持素。如不得已或因地方、身體關系,則只能食叁淨肉,即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當時佛的堂弟是提婆達多,欲破僧團,別製五法。敕其弟子:(一)盡形壽乞食;(二)盡形壽穿糞掃衣;(叁)盡形壽露地坐;(四)盡形壽不食酥鹽;(五)盡形壽不食魚肉。提婆達多所別製五法,專與佛作對,和佛爭第一,認爲比佛高一層。又挑撥阿阇世王子,殺其父王,自立爲王,他便可爲新佛,結果帶肉身而墮地獄。
世界現在充滿戰火,殺機騷動,有一首偈頌說:
“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
以前無槍炮、火箭、原子彈,只用刀戟白刃相接。現在則殘殺更厲害!爲何人要戰爭?試想想每日殺這樣多生靈,以飽口腹,將來他們轉生人道時,豈不要冤冤相報?因此變成國與國戰,人與人爭,殘殺凶暴,世無甯日。所以說:世上刀兵劫,多由殺生來。故佛教第一條戒,就要戒殺,要放生持素,如一人持素不殺生,則少一分暴戾。十人持素不殺生則添十分祥氣。每個人和天地間都是相通的。人和其他動物關系亦一樣,具愛惜心不存殺念,則畜生對你亦有好感,天地萬物,亦能和睦相處,世界始能太平。
于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爲能觸。能爲在手。爲複在頭。
現在說身根與觸覺。阿難!你常于每日早晨,用手摩頭,摩頭時就有觸覺,這觸覺在什麼地方呢?誰爲能觸?誰爲所觸?在頭還是在手?好像我現在觸桌子,則我手爲能觸,而桌子是所觸。
若在于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于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
若說能觸在于手,手是有知,頭屬無知。但現在頭亦有知,就不成爲觸。若能觸在于頭,頭是有知,手則應無知觸之用。但現在手亦有知,怎可叫作觸?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說頭和手,都各有所知,則你阿難應該有二個身體,才能達到手知頭亦知啊!因觸必有知及無知,能所相合,才成觸覺。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若說頭和手,一觸的時候,二處都有知。那麼頭和手,應當是一體。若是一體,就不能成爲能觸與所觸。
若二體者。觸誰爲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若說頭與手都有知,而成二體,那麼這二體皆屬有知,皆爲能觸。那個所觸,又屬于誰呢?若在能摩之手,好非在所摩之頭。若在所摩之頭,即非在能摩之手。現在頭和手都有知,都是能觸,而沒有所觸,但不應該虛空成爲你之所觸啊!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故此應明白,所覺之觸與能覺之身,都無真實處所。身根與觸塵,亦無自己本體,皆是虛妄名相。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而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的。
既知身體虛妄不實,就不應該執著,每日爲它奔波勞碌,要趕快返本還原,回到自己如來藏妙真如性上。這才是本有家珍,本地風光。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叁性。生成法則。
現在說意根法塵。阿難!你常在意識中有所緣,這個緣字便是攀緣的緣。修道最要緊不可有攀緣心,有攀緣心,便生障礙,與第六意識一同作怪,則很不容易修道。用攀緣心來做善事,都是假的,用攀緣心來度衆生,亦是無用。
你的意識緣善境時,就現善性。緣惡境時就現惡性。緣非善非惡時,就現無記性。無可記別就叫作無記性。這叁種性,乃生于法塵的定則。法塵和前五塵是不同的,它沒有實性境。
此法爲複即心所生。爲當離心別有方所。
這意緣法,是你意根之心所生?還是離你意根之心,而另外有法塵的方向所在?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
阿難!若說從心裏所生,則能生之心有知,所生之法,亦應當有知。法塵既是有知,就不叫作塵,亦不是心所緣之境。是心所緣的才可叫作處,既不是心所緣,怎可以成爲處呢?
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
若說法塵是離開意根之心,另有方向處所,那法塵應該有自性,試問法塵的自性,是有知呢?還是無知呢?
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離開你之意緣心的法塵,是有知者,則應該叫作心,不應該叫作塵。
異汝非塵:離開你意緣之心,而又有知,就應該不是塵,而是另有一個心。即同他人之心,方能離你而有知。若說離心有知之法塵即是你,亦即是你之心,不是他人的。既然是你心,應不離開你,爲什麼你心不與你合而爲一體,而要和你分開成二個呢?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于何在。
若說這法塵是離心無知,和前五塵一樣,亦是離心無知,但法塵是無形無相。既無色、聲、香、味,又無冷、暖觸覺,亦無虛空相,那麼,法塵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今于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色即五塵色法,空即由色所顯虛空,現在既然在五塵和虛空都無所表示,那麼,你之法塵,終不應該說:人世之間,更有另一個空外之處,爲法塵所在的地方啊!
色有外,空是無外的。法塵既離心無知,自不是能緣之心,能不離根而居空外,故亦不是所緣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