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既非心非境,那麼在什麼地方才能建立它的處所呢?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當明白,法塵和意根之心,都無一定處所。意根和法塵,二者之體,都是虛妄名相,如空中華,全無實體。只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現的,故非因緣,非自然性。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複次阿難!爲什麼十八界亦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本具呢?
十八界即藏性,梵語馱都,意即界。界就是界限。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以內之能緣者,屬根的界限。外之能緣者,屬塵的界限。中間能分別者,屬識的界限。界亦有依的意義,因爲根、塵、識互相依附。
識能分別,根能生長,塵則是汙染不清淨。如眼根對色塵時,便生出分別識心,分別好看和不好看。耳根對聲塵時,便分悅耳與逆耳。鼻根對香塵時,便生香和臭的分別識心。其余類推,前五塵皆有形相可表示,唯有法塵則無實體,無可表示。意根對法塵時,只生出分別心,即第六意識。雖是分開爲十八界,其實都屬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藏的。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爲緣。生于眼識。
(一)初說眼色識界。阿難!如你已明白眼根與色塵,一個是增上緣,一個是所緣緣,兩緣相合就生出眼識。
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因色所生。以色爲界。
這個識是因眼根所生,以眼識爲界限,叫做眼識界?還是因色塵所生,以色塵爲識之界,叫做色識界?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阿難!假如眼識因眼根而生,與色和空沒有關系,但無色空,便無可分別之塵,因單靠眼根是不能生識的。縱使有能生你之識,但無色和空,就無可分別,則有識亦無所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你眼所見,不是青黃赤白之色,又無長短方圓之形,無所表示,則識從何處立界限呢?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如果識是因色塵而生,以色塵爲界,但看見虛空無色的時候,則色塵已滅,你識亦滅。識滅則無所知,爲何見空時,識又知是虛空呢?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假若色塵變遷的時候,你亦知道色相已經變遷。既然知道,就證明你不會隨色變遷,那就成爲一存一亡,沒有對待,識界從何處可成立呢?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如果是遇色塵變時,識變隨變,所以沒有界相。如果不隨變,則永遠存在。但既然是從色塵所生,自然一無所知,應當不能知道虛空所在。今既知虛空所在,則證明識不是從色所生。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若說眼識是兼根兼境,是湊合眼根和色塵共生的,那麼它們是蜞合而生還是離開而生?如果是湊合而生,還有一條隙縫。如果是離開而生,那你的眼識,一半屬于有知,一半屬于無知。有知的湊合眼根,無知的湊合色塵。雖說是離開,其實是湊合,有知合無知就成爲二合,半從根半從塵就是雜,半合根半合塵就是亂。體性既成雜亂,怎能成識之界呢?
是故當知。眼色爲緣。生眼識界。叁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當知道,眼色爲緣而生眼識界之說,現在向叁處推究,都無所得,都是虛妄。那就眼根、色塵,以及色識叁種,都無實義。既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所表現的。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爲緣。生于耳識。
(二)說耳聲識界。阿難!你亦明白耳根和聲塵互相爲緣,由耳根聽見聲塵,便生出分別的耳識。
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因聲所生。以聲爲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這識是因耳所生,以耳爲界,還是以聲所生,以聲爲界?如果是因耳根而生,以耳根爲界限,則要有動聲和靜相,才能聽見。但動靜二相如不現前,則單單靠耳根是無從知道的,知尚且不可得,那麼你的耳識,究竟是何相貌呢?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爲識界。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如果識從耳聞而來,無有動靜二種聲塵的時候,則能聞之根,亦無從成立,怎能生識?如果說肉耳能生識,可是肉耳屬于身根之色相,身根的物件是觸塵,那又怎麼可以把耳形之身根,來做能聞的對象,叫做識界?那麼耳識既非聞根肉耳所生,它複從何處而立界限呢?
若生于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如果識是從聲塵而生,則不關耳聞之事,但聲必因聞而顯現。如果無聞,也就沒有聲相所在之處。聲塵既亡失,如何能生識呢?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
若說耳識是從聲塵而生,所說的聲音亦是因聞而有,那麼聞聲之時,就應該聞到識之相呀!
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倘若不能聞到識之相,就不成爲耳識界了。如果能聞到識,那麼這個識就同于聲塵了。識既會被耳根所聞,則沒有識,又誰能知聞聲和聞識呢?如不能聞識及聞聲,一無所知,則這個人豈不同于草木一樣無情?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
不應該既有聲,又有聞,而不靠識加入中間爲其界限。界若沒有識居于中間,則內之能聞和外之聲相,就不能互相爲緣而生識界。既無識界,則內根和外塵的界相,更無從成立。
是故當知。耳聲爲緣。生耳識界。叁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當知,耳根和聲塵,二者爲緣而生耳識。這叁處都無處所,則耳與聲及聲識界叁種,都是幻妄相,本非因緣,亦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爲緣。生于鼻識。
阿難!你以前已經聽過,相宗權教,裏面所講之五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