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既非心非境,那么在什么地方才能建立它的处所呢?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明白,法尘和意根之心,都无一定处所。意根和法尘,二者之体,都是虚妄名相,如空中华,全无实体。只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现的,故非因缘,非自然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为什么十八界亦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本具呢?
十八界即藏性,梵语驮都,意即界。界就是界限。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其界限。以内之能缘者,属根的界限。外之能缘者,属尘的界限。中间能分别者,属识的界限。界亦有依的意义,因为根、尘、识互相依附。
识能分别,根能生长,尘则是污染不清净。如眼根对色尘时,便生出分别识心,分别好看和不好看。耳根对声尘时,便分悦耳与逆耳。鼻根对香尘时,便生香和臭的分别识心。其余类推,前五尘皆有形相可表示,唯有法尘则无实体,无可表示。意根对法尘时,只生出分别心,即第六意识。虽是分开为十八界,其实都属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藏的。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一)初说眼色识界。阿难!如你已明白眼根与色尘,一个是增上缘,一个是所缘缘,两缘相合就生出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这个识是因眼根所生,以眼识为界限,叫做眼识界?还是因色尘所生,以色尘为识之界,叫做色识界?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阿难!假如眼识因眼根而生,与色和空没有关系,但无色空,便无可分别之尘,因单靠眼根是不能生识的。纵使有能生你之识,但无色和空,就无可分别,则有识亦无所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你眼所见,不是青黄赤白之色,又无长短方圆之形,无所表示,则识从何处立界限呢?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如果识是因色尘而生,以色尘为界,但看见虚空无色的时候,则色尘已灭,你识亦灭。识灭则无所知,为何见空时,识又知是虚空呢?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假若色尘变迁的时候,你亦知道色相已经变迁。既然知道,就证明你不会随色变迁,那就成为一存一亡,没有对待,识界从何处可成立呢?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如果是遇色尘变时,识变随变,所以没有界相。如果不随变,则永远存在。但既然是从色尘所生,自然一无所知,应当不能知道虚空所在。今既知虚空所在,则证明识不是从色所生。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若说眼识是兼根兼境,是凑合眼根和色尘共生的,那么它们是蜞合而生还是离开而生?如果是凑合而生,还有一条隙缝。如果是离开而生,那你的眼识,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有知的凑合眼根,无知的凑合色尘。虽说是离开,其实是凑合,有知合无知就成为二合,半从根半从尘就是杂,半合根半合尘就是乱。体性既成杂乱,怎能成识之界呢?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知道,眼色为缘而生眼识界之说,现在向三处推究,都无所得,都是虚妄。那就眼根、色尘,以及色识三种,都无实义。既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所表现的。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二)说耳声识界。阿难!你亦明白耳根和声尘互相为缘,由耳根听见声尘,便生出分别的耳识。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这识是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还是以声所生,以声为界?如果是因耳根而生,以耳根为界限,则要有动声和静相,才能听见。但动静二相如不现前,则单单靠耳根是无从知道的,知尚且不可得,那么你的耳识,究竟是何相貌呢?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如果识从耳闻而来,无有动静二种声尘的时候,则能闻之根,亦无从成立,怎能生识?如果说肉耳能生识,可是肉耳属于身根之色相,身根的物件是触尘,那又怎么可以把耳形之身根,来做能闻的对象,叫做识界?那么耳识既非闻根肉耳所生,它复从何处而立界限呢?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如果识是从声尘而生,则不关耳闻之事,但声必因闻而显现。如果无闻,也就没有声相所在之处。声尘既亡失,如何能生识呢?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若说耳识是从声尘而生,所说的声音亦是因闻而有,那么闻声之时,就应该闻到识之相呀!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倘若不能闻到识之相,就不成为耳识界了。如果能闻到识,那么这个识就同于声尘了。识既会被耳根所闻,则没有识,又谁能知闻声和闻识呢?如不能闻识及闻声,一无所知,则这个人岂不同于草木一样无情?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不应该既有声,又有闻,而不靠识加入中间为其界限。界若没有识居于中间,则内之能闻和外之声相,就不能互相为缘而生识界。既无识界,则内根和外尘的界相,更无从成立。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当知,耳根和声尘,二者为缘而生耳识。这三处都无处所,则耳与声及声识界三种,都是幻妄相,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阿难!你以前已经听过,相宗权教,里面所讲之五阴、…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