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当时是为度二乘及破外道而说的权巧方便法门,现在是讲实性第一义谛楞严大定道理,故不应在法尘上有所执著。现在再说(三)鼻香识界。
你亦已知,鼻根对香尘,互相发生因缘,而生鼻识。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此鼻识是从鼻根所生,以鼻根为界?还是依香尘所生,以香尘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若是从鼻根所生,则在你心中,以什么为鼻?以肉形如双垂爪的是鼻?还是以能嗅香臭和能呼吸的是鼻?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如果取脸上肉形为鼻,但肉质实乃属身根,身根有知,知道触尘,故只可名为身识,不可名为鼻识。既然属于身根,它的物件当然是触尘,而不是香尘。鼻尚且无名,如何说识是因鼻生,而依之立界呢?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如若取嗅觉为鼻识,则你心中以什么为知呢?以鼻肉为知,但肉之知是属于身根,原有触觉之用,而不是鼻识了。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如果以鼻孔内之空作为能嗅知,则空自知,你之鼻肉应无感觉。这样则一切虚空,皆应是你了。你的鼻肉既无知觉,则你全身,亦应无知觉。虚空既然是你,虚空本来是无所在的,那么阿难今日亦应无所在了。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如果以鼻识是香尘所生,则知自然属于香尘,与你绝无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
若香味和臭味,都是从你鼻孔生出,则香和不香二种气味,不会从伊兰(最臭的树)和旃檀木出生。这极臭的伊兰和极香的旃檀,二种气味不来的时候,汝自嗅汝鼻,究竟是香还是臭?若是臭则非香,香就不会臭。
注:伊兰树,味极臭像腐尸,花红色甚美丽,但毒性强,食之立毙。旃檀树生北俱庐洲,是奇香树,有时亦生伊兰从中,一有旃檀妙香,则伊兰臭味全没。这是臭极则香,香极则臭。伊兰臭到极,一遇旃檀奇香,便失去臭气。恶人就和臭气一样,如在恶人中,忽有一善人,便可影响其弃恶归善,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好像我们现在科学昌明,但发明到极点,便会变坏,变坏后人们又处在不知道中,又恢复再发明。世界是常在循环变化中,不是固定不变的。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如果香臭二种气味都能嗅到,则你一个人,应该有二个鼻。现在对著我来问佛法的道理,应该有二个阿难,究竟哪一个是你的真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如果说只有一个鼻,而能同时闻香和臭,则香臭已混而为一,没有分别。臭可为香,则臭无自性;香可为臭,则香无自性。二种既无根性,则鼻识的界限,依什么来建立呢?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如果鼻识因香尘而生,则鼻识因香尘而有嗅,好像眼识因色而有见,但不能回光返照,自见其眼。故鼻虽能嗅,而不能自嗅其鼻。鼻识既然从香尘生,应亦不自知其香,就证明识不是从香生。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如果能够知道香,就证明不是香生识,如果不知道,则不可叫作鼻识。香若不靠嗅,则不知有香,香界就不能建立。识若不知道香,所谓因香建立之香识界,亦无从建立了。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鼻根属内,香尘属外,既然没有中间之鼻识,则内之鼻根,外之香尘,俱不存在。内外俱不存在,则能嗅之性,亦不存在,亦成虚妄。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鼻香为缘,生鼻识界。现在向三处推求,俱不可得。则鼻根、香尘和香识界,三者全是虚妄相。既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所表现的妄相而已。
这个暑期班,有人要求要受五戒,有人要求受八戒及菩萨戒。在佛教里,受戒是入佛门最重要的法门,你们肯受戒而能守戒,这是最好的。在家人可受五戒及八戒。至于十戒则是初出家做沙弥时受的。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本来是出家人受,但在家亦可行菩萨道,自利利他,故在家人亦可受。现在为纪念暑假班楞严会,我送你们每人一双罗汉鞋,作为纪念。不是要你们去行罗汉道,自利而不利他,意思是要你们修大乘,行菩萨道。只要用心来学楞严经,我是最欢喜的。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四)现在说舌味识界。阿难!我以前曾经对你说权乘之法,十八界里,有一种是舌和味互相为缘,由舌才知味,有味舌才知。舌根味尘,而生出分别心,叫做舌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这识是因舌根所生,以舌为界限,还是因味尘所生,以味为界限。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如果舌识是舌根所生,则所有世间的甘蔗、乌梅(即酸梅)、黄连(药名味最苦)、石盐(即食盐)、细辛(药名)、生姜、玉桂(药名),这些东西都成为无味,没有甜酸苦辣等味了。如果没有这些味尘来刺激你的舌根,你试尝尝自己的舌头,是甜呢?还是苦呢?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如果舌性是苦的,是由谁来尝舌头而知道是苦的呢?因舌是不会自尝的,那是谁来知道它是苦呢?若舌性不是苦,自然无味,则味自然不是生于你之舌,如何可立识界?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若说舌识单因味尘而生,那么识亦就变成味,亦和舌根一样,自己不能尝自己。既然不能自尝,如何能知道是有味和无味呢?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