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P15

  ..续本文上一页="left">妙奢摩他:意为寂静,寂然而静,只是抑止心识,使不打妄想,不是彻底之定,这是佛最初为二乘所说之方便法门。妙三摩:即观照,观照十二因缘,或观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维,用心来思维观想,如修止观。三止三观:观空、观假、观中,本来亦不错,但比楞严正定,则相差太远,禅那亦即静虑,现在坐禅,亦叫禅那。修禅有彻底和不彻底,若用识心来修,训心有生灭,当然不彻底,不能得到正定,要用楞严定来修,但楞严定如何修?如何下手?下面经文便会逐一分释,现在你们好像在深山上,太深太高了,而不知山的真面目,古时有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要走远点,便什么都看到。听楞严经亦一样,要钻入经里,要专心研究,然后再向前走,仔细看,什么密因了义,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够如入宝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生受用不完,将来能证楞严佛果,自利利他,还可以教化众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就在阿难请问佛定的时候,又有恒河沙数不尽的菩萨,及诸十方,十方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上方、下方共十方。本来依我说:则一方都没有,只是圆的,因地球是圆的,哪里有方呢?但佛经说方,所以就说方啦!我说圆的理由,就不成立,其实世界是一元化,都在大光明藏、如来藏性里,哪里还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是我的见解,或许不对。

  

  

大阿罗汉,不是说长得高大,而是法性大、道德大,阿罗汉上面好像还未讲过,现在再补说一遍。阿罗汉有三个意思:(一)应供:应天人供养,比丘时为乞士,乞士为因地,应供为果地。(二)杀贼:不是杀外边的贼,是杀内边的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六贼。这是怎么说呢?本来眼神很是充足,但因用神过度,眼睛看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精神。耳也一样,耳朵听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闻性,所经它们都是偷窃你内心的真宝、无上法宝,不要以为它们是你的好帮手,其实它们偷窃你的无上家珍,这是连钱也买不到的真宝,而你还不知道呢!还经为我的眼睛多好、多锐,看得多远!不知你愈看多,愈消耗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们不丢东西,不耗神消精,老早已成佛了。你们现在还不明白,以为我说的都无理由,但等到你们明白,才知道我说的都是真理。(三)无生:无生就无灭,也不生也不灭,证到无生法忍,不再受生死,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该做的事已办妥,不再受生死,不再堕落轮回六道中。

  

  

在四十二章经里,佛说:“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妄想,汝若相信妄想为真,那么就要堕落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何时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佛说:“证四果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要等到证了四果阿罗汉,才可信自己的意思,故未证四果,最好还是要听善知识和明师的教导。

  

  

辟支佛,都很喜欢踊跃来闻密法,大家退归本位而坐,专心一意,静默地听佛所说的圣教。承受即恭敬领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段经文本来是在后面,但圆瑛老法师,认为与前文贯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认为这样行文比较通顺,比较恰当。)

  

  

尔时世尊,这时世尊(即当众阿罗汉,及诸众大菩萨要领受教旨的时候,亦即阿难启识破十方如来,应修何法门,而得正果的时候),在大众中,舒即伸开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难顶。摩顶在佛教里是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这种爱护是普遍一切众生,不像世间之情爱,只限于男女之间,世间最大之爱,莫如父母之爱,子女不肖,打父骂母,父母还是爱护,比夫妇之爱更深。佛爱护一切众生,则比父母爱子女更深、更大,因为佛之爱是慈悲之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除爱护外,还要救度其离苦得乐。

  

  

用手摩顶,亦可说是,以佛光照除其心里之黑暗,使诸恶消除,众善增长,可惜我们生于末世,没有佛来摩顶以消灾难,但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后悔。佛虽然已入涅槃,但佛的法身是遍满十方世界,我们行住坐卧,吃饭穿衣,都在佛之法身里,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不过假如能诚心祈求,佛亦会来摩我们的顶。

  

  

佛摩阿难顶后,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大菩萨、大比丘、长者居士,以及国王等:“有一种定,名叫三摩提,也叫大佛顶首楞严究竟坚固定王,具足万行,即包括无量无边,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来,皆从这首楞严王定,一门超出,而达到最庄严,最微妙之路。你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专心一意,集中精神来听。”

  

  

阿难听佛说后万分感动,即起身顶礼,以伏受如来大慈悲心流出来之法旨,恭谨敬诚听佛宣讲楞严密法。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你我同气”——即同祖宗之气脉血统,阿难与佛是堂兄弟。情是情分,均是平均,在情份上,实同兄弟,可以均分天伦之乐,什么是天伦?伦亦轮回之意,父母、兄弟、子女、祖孙,互相轮递,做完子女,就做父母;做完父母,就成公祖,天然的伦常,亦是天合之伦。中国有叙天伦之乐。中国最注重孝道,要孝敬父母,将来子女才会孝顺,如不孝敬父母,则子女亦不会孝顺,故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中国又有二十四种孝故事,如唐湘哭瓜,他父亲有病,想吃甜瓜,但在冬天冰天雪地,怎会有瓜?他就用一粒瓜籽种在地上,日夜伏在上面,哭祷祈求早日长出瓜来,让我可以孝敬父亲,他这种精诚,真的感动了不知是佛菩萨?还是天神?瓜籽终于长出芽来,而开花、结果了,这是他一念真心孝心,而得感应。还有孟宗哭笋,双亲要食笋,他就在竹的旁边哭祷,果然竹笋生长出来,得以孝敬双亲。还有王祥,其母亲生病,思食鲤鱼,当时也是冬天,河水已结冰,无法得鱼,王祥只得卧在冰上,求获鲤鱼,果然不久,冰融而得鲤,其母因数孝心而得鲤鱼,恐为龙王赐,终不敢食,将鱼放生,而病亦愈。不要以为这些事太奇怪虚渺,这皆是一念孝心,真诚而获感应。例如舜因大孝,感动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孝感动天,历史常有记载,所以为人子者,一定要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才能得天伦之乐!

  

  

在美国,子女十八岁便能独立,不依赖父母,父母亦不管,虽然,子女能独立,不依赖人,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有时未免因为年纪小,经验浅,很易误入歧途,被不正当朋友诱入歧途,或被世风染污,现今很多青年人,都不知道家庭的含意,未免太可怜。

  

  

佛问阿难:“你最初发心出家时,在我佛法中见到什么特殊境界?才即刻把世间的恩爱舍弃而出家呢?”世间父母之恩最深,夫妻之爱最重,能把这深恩重爱之心转过来学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这段经文中佛问阿难,怎能放下一切而跟佛出家?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阿难对佛说:“因见佛有三十二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可查佛学辞典,因时间关系不能详说),殊胜无与伦比,同时身体透明,光辉皎洁,犹如琉璃内映外彻。”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我自己心里时常思惟(这思惟就是用识心来想),这种妙庄严相,绝对不是世间情欲及爱念所产生。欲气粗而浊,男女交媾时,气味十分腥臊,脓血杂乱,非常不洁,所以父精母血所造之身体,是不会发生胜净妙明,庄严佛相,紫色金光聚集,光辉无比的佛身,是故我心里非常渴仰爱慕,因此从佛剃度出家。”

  

  

阿难用思惟——即第六识思想分别妄心,来仰慕佛相好,此亦是爱心,舍爱从爱,把一个爱心舍弃,又执著另一个爱心,虽不属情爱,但还有爱心,这与家庭爱…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