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left">妙奢摩他:意爲寂靜,寂然而靜,只是抑止心識,使不打妄想,不是徹底之定,這是佛最初爲二乘所說之方便法門。妙叁摩:即觀照,觀照十二因緣,或觀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維,用心來思維觀想,如修止觀。叁止叁觀:觀空、觀假、觀中,本來亦不錯,但比楞嚴正定,則相差太遠,禅那亦即靜慮,現在坐禅,亦叫禅那。修禅有徹底和不徹底,若用識心來修,訓心有生滅,當然不徹底,不能得到正定,要用楞嚴定來修,但楞嚴定如何修?如何下手?下面經文便會逐一分釋,現在你們好像在深山上,太深太高了,而不知山的真面目,古時有詩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故要走遠點,便什麼都看到。聽楞嚴經亦一樣,要鑽入經裏,要專心研究,然後再向前走,仔細看,什麼密因了義,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夠如入寶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生受用不完,將來能證楞嚴佛果,自利利他,還可以教化衆生。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就在阿難請問佛定的時候,又有恒河沙數不盡的菩薩,及諸十方,十方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和上方、下方共十方。本來依我說:則一方都沒有,只是圓的,因地球是圓的,哪裏有方呢?但佛經說方,所以就說方啦!我說圓的理由,就不成立,其實世界是一元化,都在大光明藏、如來藏性裏,哪裏還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是我的見解,或許不對。

  

  

大阿羅漢,不是說長得高大,而是法性大、道德大,阿羅漢上面好像還未講過,現在再補說一遍。阿羅漢有叁個意思:(一)應供:應天人供養,比丘時爲乞士,乞士爲因地,應供爲果地。(二)殺賊:不是殺外邊的賊,是殺內邊的賊,殺無明賊,殺煩惱賊,殺眼、耳、鼻、舌、身、意六賊。這是怎麼說呢?本來眼神很是充足,但因用神過度,眼睛看得太多,就會消耗你的精神。耳也一樣,耳朵聽得太多,就會消耗你的聞性,所經它們都是偷竊你內心的真寶、無上法寶,不要以爲它們是你的好幫手,其實它們偷竊你的無上家珍,這是連錢也買不到的真寶,而你還不知道呢!還經爲我的眼睛多好、多銳,看得多遠!不知你愈看多,愈消耗精神,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們不丟東西,不耗神消精,老早已成佛了。你們現在還不明白,以爲我說的都無理由,但等到你們明白,才知道我說的都是真理。(叁)無生:無生就無滅,也不生也不滅,證到無生法忍,不再受生死,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該做的事已辦妥,不再受生死,不再墮落輪回六道中。

  

  

在四十二章經裏,佛說:“慎無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爲什麼呢?因爲這都是妄想,汝若相信妄想爲真,那麼就要墮落六道,受生死輪回之苦。那麼何時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佛說:“證四果阿羅漢,方可信汝意。”要等到證了四果阿羅漢,才可信自己的意思,故未證四果,最好還是要聽善知識和明師的教導。

  

  

辟支佛,都很喜歡踴躍來聞密法,大家退歸本位而坐,專心一意,靜默地聽佛所說的聖教。承受即恭敬領受。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這段經文本來是在後面,但圓瑛老法師,認爲與前文貫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認爲這樣行文比較通順,比較恰當。)

  

  

爾時世尊,這時世尊(即當衆阿羅漢,及諸衆大菩薩要領受教旨的時候,亦即阿難啓識破十方如來,應修何法門,而得正果的時候),在大衆中,舒即伸開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難頂。摩頂在佛教裏是表示慈悲愛護之意,並使其消除魔障,這種愛護是普遍一切衆生,不像世間之情愛,只限于男女之間,世間最大之愛,莫如父母之愛,子女不肖,打父罵母,父母還是愛護,比夫婦之愛更深。佛愛護一切衆生,則比父母愛子女更深、更大,因爲佛之愛是慈悲之愛,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即是除愛護外,還要救度其離苦得樂。

  

  

用手摩頂,亦可說是,以佛光照除其心裏之黑暗,使諸惡消除,衆善增長,可惜我們生于末世,沒有佛來摩頂以消災難,但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後悔。佛雖然已入涅槃,但佛的法身是遍滿十方世界,我們行住坐臥,吃飯穿衣,都在佛之法身裏,只是肉眼看不見而已,不過假如能誠心祈求,佛亦會來摩我們的頂。

  

  

佛摩阿難頂後,告訴阿難,及諸大衆、大菩薩、大比丘、長者居士,以及國王等:“有一種定,名叫叁摩提,也叫大佛頂首楞嚴究竟堅固定王,具足萬行,即包括無量無邊,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來,皆從這首楞嚴王定,一門超出,而達到最莊嚴,最微妙之路。你們現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專心一意,集中精神來聽。”

  

  

阿難聽佛說後萬分感動,即起身頂禮,以伏受如來大慈悲心流出來之法旨,恭謹敬誠聽佛宣講楞嚴密法。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佛告阿難:“你我同氣”——即同祖宗之氣脈血統,阿難與佛是堂兄弟。情是情分,均是平均,在情份上,實同兄弟,可以均分天倫之樂,什麼是天倫?倫亦輪回之意,父母、兄弟、子女、祖孫,互相輪遞,做完子女,就做父母;做完父母,就成公祖,天然的倫常,亦是天合之倫。中國有敘天倫之樂。中國最注重孝道,要孝敬父母,將來子女才會孝順,如不孝敬父母,則子女亦不會孝順,故有“百善孝爲先”的古訓。中國又有二十四種孝故事,如唐湘哭瓜,他父親有病,想吃甜瓜,但在冬天冰天雪地,怎會有瓜?他就用一粒瓜籽種在地上,日夜伏在上面,哭禱祈求早日長出瓜來,讓我可以孝敬父親,他這種精誠,真的感動了不知是佛菩薩?還是天神?瓜籽終于長出芽來,而開花、結果了,這是他一念真心孝心,而得感應。還有孟宗哭筍,雙親要食筍,他就在竹的旁邊哭禱,果然竹筍生長出來,得以孝敬雙親。還有王祥,其母親生病,思食鯉魚,當時也是冬天,河水已結冰,無法得魚,王祥只得臥在冰上,求獲鯉魚,果然不久,冰融而得鯉,其母因數孝心而得鯉魚,恐爲龍王賜,終不敢食,將魚放生,而病亦愈。不要以爲這些事太奇怪虛渺,這皆是一念孝心,真誠而獲感應。例如舜因大孝,感動象爲之耕,鳥爲之耘,孝感動天,曆史常有記載,所以爲人子者,一定要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才能得天倫之樂!

  

  

在美國,子女十八歲便能獨立,不依賴父母,父母亦不管,雖然,子女能獨立,不依賴人,這是一種好習慣,但有時未免因爲年紀小,經驗淺,很易誤入歧途,被不正當朋友誘入歧途,或被世風染汙,現今很多青年人,都不知道家庭的含意,未免太可憐。

  

  

佛問阿難:“你最初發心出家時,在我佛法中見到什麼特殊境界?才即刻把世間的恩愛舍棄而出家呢?”世間父母之恩最深,夫妻之愛最重,能把這深恩重愛之心轉過來學佛法,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這段經文中佛問阿難,怎能放下一切而跟佛出家?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阿難對佛說:“因見佛有叁十二相好莊嚴(叁十二相可查佛學辭典,因時間關系不能詳說),殊勝無與倫比,同時身體透明,光輝皎潔,猶如琉璃內映外徹。”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我自己心裏時常思惟(這思惟就是用識心來想),這種妙莊嚴相,絕對不是世間情欲及愛念所産生。欲氣粗而濁,男女交媾時,氣味十分腥臊,膿血雜亂,非常不潔,所以父精母血所造之身體,是不會發生勝淨妙明,莊嚴佛相,紫色金光聚集,光輝無比的佛身,是故我心裏非常渴仰愛慕,因此從佛剃度出家。”

  

  

阿難用思惟——即第六識思想分別妄心,來仰慕佛相好,此亦是愛心,舍愛從愛,把一個愛心舍棄,又執著另一個愛心,雖不屬情愛,但還有愛心,這與家庭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