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無異,所以他的錯處,便在不是爲佛法而出家,而是爲愛佛陀相好而出家。阿難不學佛之智慧德行,修定覺悟,而只要相好,可能過去世中,喜歡著相,愛佛相好便滿足了,故有愛心而無定力,他又恃佛是堂兄,將來一定會幫他得定力,但不知心身本不相代,這亦是他的錯處。那麼是不是不愛人,便討厭人,什麼人都討厭,不喜歡,要自己獨自修行?不是的!修道要不憎不愛,覺得人人都和我一樣,平等不偏,你我如一,怎會有愛和憎呢?所以說平常心是道,平等心才合乎道。

  

  

學佛法一定要專心,要得真正定力,一定要把愛心放下,念茲在茲,朝于斯,夕于斯;朝參禅打坐,研究經典,晚上亦如是,不要妄想及說閑話,否則空費時間。希望你們,在這九十天的暑期班裏,應盡量用功,犧牲一切,專心一意來研究佛學,參禅打坐,行解雙修,到明白時,才得真正智慧,方不枉此一行。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阿難因爲喜歡佛之妙相莊嚴,就舍離世間之深重恩愛,落發出家,當佛住世時,所有比丘出家落發,不必用剃刀,佛只說:“善男子,汝今舍俗出家,須發自落,袈娑披身。”佛只需這樣說,出家人就須發自落,袈娑披身,這是佛用神通,爲他們披剃。佛入涅槃後,出家就用剃刀落發,還要到戒壇去受戒。在中國戒壇需要叁年,才能受戒,後來因時間太長,縮短時間,用科學辦法,改爲五十叁天,就可受戒,但現在有的要更快,就改爲七天,有的更簡化,只需叁天便可受戒,叁天實在太馬虎,是不合法的。

  

  

佛聽阿難說出家因緣後,便贊歎說:“真好,阿難,你是大丈夫,能舍俗出家,但你應該知道,一切衆生,從無始至今,即是從最初做人到現在,生死連續不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脫白骨如山丘,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這都是因爲不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是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常住,不增不減是真心,自性是清淨,光明遍照的,但是你們不知道,都把它忘記了!”自身雖有無價寶珠,但自己不知道。好像法華經上說:有富家子,舍家遠遊,父母恐他流浪異鄉,窮因無錢,便將寶珠,暗藏在他的衣裏。但兒子不覺,依然過其流浪生活,雖身在窮苦中,而不知自身藏有無價寶珠。

  

  

我們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便如無價寶珠一産,不知道便不能利用,又因妄想生滅心——識心——把我們支配得顛顛倒倒,弄得昏昏迷迷,根本這妄想是不真實的,但人不明白,便在生死苦海中,輪回流轉,沒有休息的時候,不能斷妄想,便不能了生死輪回,這是佛對阿難說明,不認識真心,才受生死輪回之苦。

  

  

心字是最不好的,中國心字:“叁點如星布,彎鈎似月芽,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我老早已告訴你們:十法界不出一念心,心是萬法之源,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就是成佛作聖;心念紛飛,就墮生死輪回。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你現在欲研究明白,怎樣才能得到無上菩提,即佛的果位?你必須要真實明白發現,你自己本具不生不滅的根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來藏性,亦是成佛之道。你現在應該用直心,來答複我所問,不要用曲折妄想心。維摩經上說:“直心是道場。”在未想——即一念未動之前,是第一念,是真心直心。若加以思惟,便落第二念,便是妄想心。第一念,即直心,即道心,亦即第第一義谛,要即問即答,不要思前想後;若思前想後,便不是直心。爲何要用直心來答我呢?因十方如來,皆用直心,才能成佛,才能出離生死苦海,佛皆是用直心,不用彎曲心。心直則言直,像這樣從初地,即幹慧地,而成妙覺地。始爲初地,終是佛地;從初地而至佛地,經過十地、等覺地,才至妙覺佛地,中間經過很長的時間,一點都無曲折心相,都是用直心,才能成佛。這是佛要阿難,舍棄偏計妄執心,而用直心來答複他的發問。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

  

  

能愛之心,即攀緣心,佛要破阿難之攀緣心,所以再問他:“阿難!我再問你,當你最初發心的時候,是因爲你用攀緣——即愛慕之識心,來見如來叁十二相,究竟是用什麼來看見?誰愛如來之叁十二相?”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阿難對佛說:“這種愛樂,是用我心和目看見的。由目看見如來,相好莊嚴,遂心生歡喜,所以我就發心,願舍離生死輪回,來跟佛出家修道。”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佛告阿難:“如你現在所說,你的真實愛樂,是從你的心和目。假如你不明白、不知道,心與目之所在,那你就沒有力量,來降伏塵勞。”塵是染汙心性,勞是擾亂心神,識心即塵勞,亦即煩惱,若不能降伏它,便被它擾亂,就不能了生脫死。

  

  

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譬如國王,被賊所侵擾,國王要發兵討賊,但出兵前,應該知道賊在何處?才能擒其賊首,斬草除根。我們無始以來,不能了生死,就是不知自己真心所在的地方,反認爲由目觀見,而取愛樂爲心,這就是迷真認妄,執妄爲真,執了妄心爲己心才生出種種的顛倒!

  

  

使汝流轉。心目爲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這種妄心使你不能了生死,而流轉于生死,在六道輪回中輾轉不停,這都是你的心和目的過錯,我現今再問你:你之心和目,究竟在何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阿難被佛追問,手足無措,不知所雲,只得委諸衆生,做不負責任,沒有把握的答複:“世尊!一切世間,即叁界之內,十種異生(本來是十二類衆生,下文有詳細解釋,現除去無色和無想,這二類都無心目,故說十類;而業報形體,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他們都將識心——即分別心,居在身內(阿難不說自己,而說衆生,含有狡辯之意),我現在再看如來之眼,清淨長廣,好像青蓮一樣,亦是在如來面上。”用亦字,含意明明在佛面上,還要問我,但不敢公開說出。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我現在再觀看,我之浮根,即眼根——乃四塵,即色、香、味、觸所形成,非常明顯的,是在我的面上,而能分別美醜的識心,實在是住在我的身內。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

  

  

佛聽阿難說:“心在內,目在面。”並不答複對或不對,只再問他:“你現在坐在如來講堂,你看只陀林,究竟在何處?”阿難答:“世尊!此廣大重疊樓閣,及清淨不染講堂,實在給孤獨長者之園,而只陀太子之林,實在講堂外邊。”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佛對阿難說:“你現在講堂中,先見到什麼呢?”阿難答:“世尊!我在講堂中,先看見如來,再見大衆,然後向外瞻望,便見到只陀林,和給孤獨園。”

  

  

阿難。汝矚林園…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