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問阿難:“你看見只陀林和給孤獨園,是怎樣能看見呢?”阿難答:“世尊!這大講堂,門窗開通,所以我在講堂上,便能望見外邊景物。”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佛反問阿難:“假設就如你剛才所說的一樣,身在講堂時,窗戶打開,便可以看見外邊園林,但是否亦有衆生,身在堂中,而沒看見如來,只看見堂外之物呢?”阿難答言:“世尊!身在堂中,沒看見如來,而能看見外邊之林泉,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阿難。汝亦如是。
佛說:“阿難!你亦是這樣的。”你既然說心在身內,但不能看見內邊,只能看見外邊,豈不是同一個道理嗎?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心靈是指心爲萬物之靈,及心有靈知之用,佛說:“你的心靈,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麼你現在這個明了心,實在是居在身內,應該知道身內的一切,可否有衆生,先看見身中之物,然後再觀看外邊之物呢?”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
你說心在內,見在外,爲何心在內而不能先見心、肝、脾、胃呢?縱然看不見,那亦應該看見指甲的生、頭發的長、筋絡的轉、脈搏的搖,你心應該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內,如何反能知外呢?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所以證明你所說的,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是不合道理的,是錯誤的。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佛給阿難一個當頭棒,打破他的執著,他那“心在內,見在外”之理論不成立,于是阿難又說:“我聽聞如來說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實在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于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什麼道理呢?好像燈燭在房間燃著,這燈燭便能光照室內,再從門口,照到外邊庭際,一切衆生,看不見身內髒腑,只能看見外面,就如燈光,居于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內一樣。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這道理一定是對的,不會再起疑惑,並和佛所說之了義一樣,大概錯不了吧?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只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阿難用燈光來譬喻心是在外,以爲佛一定說他對,但佛不答複,只問阿難:“剛才衆比丘,跟從我在室羅筏城沿門乞食(乞食是佛製,爲除貪慢心,乞食資身,隨所化緣,不貪好食。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飯來食),回來只陀林,我已宿齋(即止食),你現在看衆比丘,一人食時,衆人會不會飽呢?”阿難答言:“不會飽的,世尊!什麼緣故呢?因衆比丘,雖是證果阿羅漢,但究竟身軀還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會飽呢?”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佛告阿難:“假如你的覺察明了之心,實在是在身外,那麼,身和心自然分開,沒有連帶關系,毫不相幹,則心所知之事,身便沒有感覺,如果感覺是在身處,心亦不會知道。”(因阿難說,心在外,那麼心有所知,身當然不能感覺。)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佛又說:“我今示汝兜羅綿手,你眼看見時,心裏是否有分別呢?”阿難答言:“是的,世尊!”佛告阿難:“如果你眼看見時,心便會知道,怎可以說,心在外邊呢?”
“兜羅綿”印度語,譯意細香綿,色白如霜,十分柔軟,這裏是譬喻佛手柔軟似兜羅綿一樣。眼見心知,若心在外,則是相義,應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說心在身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佛又說:“所以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分別心,是住在身外,這理論是不對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對佛說:“世尊!好像佛所分析解說,不看見身內之肝肺脾胃,就不應該居在身內,心與身既能互相知道,便不相離,就不居在身外,這道理是很對的,我現在再仔細思想,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
阿難只知用生滅識心,來推測思惟,所以世尊要用種種譬喻來開導他,來破他的妄執。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
佛即追問:“今在何處?”阿難答言:“這個明了的心,既然不能知內,而能見外,我再叁思惟忖度,一定潛伏在眼裏。”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好像有人,拿著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淺綠色寶石,碗字照中文意義是小盂,這裏則喻如眼鏡,用透明小盂蓋合在眼上,亦可以看見東西),合在他的眼睛處,合即戴。雖有物合,即眼睛雖戴上眼鏡,但一點都有阻礙,所以眼根一看見,便能分別是什麼,即是說:琉璃不阻礙眼見,眼根不阻礙心見。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爲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爲何我的覺察明了,而能分別之心,不能看見身內之五髒六腑?這乃因在根裏的緣故,清清楚楚能看見外邊的東西,一點都無障礙,因爲是潛伏在眼根裏邊的緣故。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佛問阿難:“如果照你所說,心是潛伏在眼根內,猶如琉璃一樣,那麼當那個人用琉璃罩蓋在眼睛上,應當看見山河大地,但是否還可以看見琉璃呢?”阿難答說:“世尊!這個人戴上琉璃鏡時,實在亦見琉璃鏡的。”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