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
佛問阿難:“你的心如果和琉璃相合,所以向遠看,可以看見山河大地,在近處又可看見琉璃,但又爲何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睛?”
有人說:“只要照了鏡子,我可以看見我的眼睛,但這肉眼是不能回光返照,來反觀其目,反觀自己的面的。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假若能見自己的眼,那麼眼睛就同外境一樣,不是自己的,怎能成爲隨見隨即能分別呢?假若不能看見自己的眼,怎可說這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一樣?因心髒眼根內,如戴眼鏡一樣,便能看見山河大地,應該亦能看見眼,既不能見眼,則此譬喻不能成立。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所以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心,是潛伏在眼根裏,像琉璃合一樣,這理論是不對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衆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阿難錯在用識心來思惟,左思右想,不知真心就是清淨明性,所以便越走越遠,現在他又舉出另一個譬喻。
阿難說:“世尊!現在我又有這樣的思惟,衆生的身體,腑髒居中(髒即五髒:心、肝、肺、腎和脾。腑有六腑,即五髒的宮府所藏的地方,胃是脾之府,膽是肝之府,膀胱是腎之府,大小腸是心和肺之府,叁焦是命之府),竅穴居外(竅是孔穴,人有七竅即眼二、耳二、鼻二、口一,共七竅),有藏則暗,因五髒是藏在六腑裏,屬暗,所以不能看見;有竅則明,竅穴則在外邊,屬明,所以可以看見。”
我們人這個口穴,是深不可測,無法填滿,今天食多少東西下去,明天又餓了,新陳代謝,都給它排除,因此每日都爲食忙,如果不食叁餐,則可節省叁小時寶貴光陰來學佛法、來參禅,食叁餐便白白花費叁小時寶貴光陰,實在太可惜,所以我主張每日食一餐。
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衆業和合而生,不是一種,而是由多種業緣和合,好像一粒種子,需要泥土、太陽、雨水……等等才能長大。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爲見外。閉眼見暗。名爲見內。是義雲何。
阿難又說:“我現在對佛面前,開眼看見光明,就叫做見外,閉眼看見黑暗,就叫做見內,這個道理對不對呢?”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爲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
佛不答複阿難對不對,只再問他:“當你閉眼見暗的時候,這黑暗境界,是和你的眼相對,還是不相對?假若和你眼相對,那麼暗就在你眼前,怎可說在內呢?”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你如果執眼前的黑暗境界,成爲見內,那麼你居住暗室裏面,沒有日、月、燈叁種光來照明,那麼這暗室中的境界,都成爲在內,都屬你的焦腑,豈有這種道理呢?假若所見的黑暗境界,不和眼相對,那怎麼能看得見呢?
焦是叁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臍之間,下焦在臍下,叁焦屬命府,是六腑之一,所以叫焦腑。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爲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假若你見暗時,是離開對外之見,不是反觀,是內對身中,所成之見,則閉眼能見暗,見到身中之黑暗境界,但爲何開眼見外的時候,不能見到自己的面部呢?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假若開眼見明時,而不能反觀,看見自己的面部,則可以證明,閉眼見暗時,亦不能反觀,看見自己身中。所以內對之理論,就不能成立。假若開眼見明時,又能看見自己的面,那麼這個明了能知分別的心,以及你的眼根,都是在虛空中,怎可說是在內呢?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假若你心和眼根,都是在虛空,虛空自然不是你的身體,和你就無關系。你若仍舊執著,離體之見,還是自體,那麼我如來,現在亦離你體,而能見你面——難道亦是你的身體?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你眼已有知,你身是否有感覺?本來都是你身合當無覺。假若你一定要執著,心和眼有兩種感覺,那麼心和眼亦應有二種知覺。如果是這樣,豈不是你一身,應該成二佛?因此應當知道,你說見暗即是內,是不對的。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阿難以前,都用自己識心來推想,心和見之所在處。但所提理論,都被佛所破。現在不敢再逞己見,而引佛的話。故又說:“我過去曾時常聽佛對四衆開示(四衆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即男居士、優婆夷即女居士),由心生的緣故,所以種種法生。法無自性,本來是無生的,但由因緣和合而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佛說心法互生者,因法本無生,由心故有;心本亦無,因法固有。所以說:心生法生,即法不自生,從心而起,心不自生,由法而現。故很明顯地指出:心本不生,法無自性,二體俱無,心法皆空。而阿難又錯認心法之心爲識心,所以有執著。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叁處。
阿難說:“我今再忖量,這個會思想之體,就是我的心性。隨它所合的地方,心就隨之,若遇有緣合便成我心,沒有緣合便不成我心。所以心不是在內、外和中間叁處。”
阿難依然錯誤,思惟是他的心性,不知思惟只是分別緣塵的妄想心。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佛告阿難:“如你剛才所說,由法生的緣故,種種心生。因有所和合故,就有你心。照這樣來說,你心是否有體相呢?如果心無體相,怎能和前塵境相和合呢?假若無體相,而能有合,不是由十八界,再加這個無體的七塵,而成爲十九界?這個義理是不對的。”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間又生出六種分別心叫六識,合共十八界,下文再詳釋。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爲複內出。爲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佛又說:“假若心有體相,則你用自己的手,來捏自己的身體,你的心就會知道有點痛。這個知道被捏之心,是從內出,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