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P17

  ..续本文上一页。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问阿难:“你看见只陀林和给孤独园,是怎样能看见呢?”阿难答:“世尊!这大讲堂,门窗开通,所以我在讲堂上,便能望见外边景物。”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反问阿难:“假设就如你刚才所说的一样,身在讲堂时,窗户打开,便可以看见外边园林,但是否亦有众生,身在堂中,而没看见如来,只看见堂外之物呢?”阿难答言:“世尊!身在堂中,没看见如来,而能看见外边之林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阿难。汝亦如是。

  

  

佛说:“阿难!你亦是这样的。”你既然说心在身内,但不能看见内边,只能看见外边,岂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灵是指心为万物之灵,及心有灵知之用,佛说:“你的心灵,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么你现在这个明了心,实在是居在身内,应该知道身内的一切,可否有众生,先看见身中之物,然后再观看外边之物呢?”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你说心在内,见在外,为何心在内而不能先见心、肝、脾、胃呢?纵然看不见,那亦应该看见指甲的生、头发的长、筋络的转、脉搏的摇,你心应该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内,如何反能知外呢?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所以证明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是错误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佛给阿难一个当头棒,打破他的执著,他那“心在内,见在外”之理论不成立,于是阿难又说:“我听闻如来说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实在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什么道理呢?好像灯烛在房间燃著,这灯烛便能光照室内,再从门口,照到外边庭际,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脏腑,只能看见外面,就如灯光,居于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内一样。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这道理一定是对的,不会再起疑惑,并和佛所说之了义一样,大概错不了吧?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用灯光来譬喻心是在外,以为佛一定说他对,但佛不答复,只问阿难:“刚才众比丘,跟从我在室罗筏城沿门乞食(乞食是佛制,为除贪慢心,乞食资身,随所化缘,不贪好食。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饭来食),回来只陀林,我已宿斋(即止食),你现在看众比丘,一人食时,众人会不会饱呢?”阿难答言:“不会饱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众比丘,虽是证果阿罗汉,但究竟身躯还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会饱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佛告阿难:“假如你的觉察明了之心,实在是在身外,那么,身和心自然分开,没有连带关系,毫不相干,则心所知之事,身便没有感觉,如果感觉是在身处,心亦不会知道。”(因阿难说,心在外,那么心有所知,身当然不能感觉。)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佛又说:“我今示汝兜罗绵手,你眼看见时,心里是否有分别呢?”阿难答言:“是的,世尊!”佛告阿难:“如果你眼看见时,心便会知道,怎可以说,心在外边呢?”

  

  

“兜罗绵”印度语,译意细香绵,色白如霜,十分柔软,这里是譬喻佛手柔软似兜罗绵一样。眼见心知,若心在外,则是相义,应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说心在身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又说:“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分别心,是住在身外,这理论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好像佛所分析解说,不看见身内之肝肺脾胃,就不应该居在身内,心与身既能互相知道,便不相离,就不居在身外,这道理是很对的,我现在再仔细思想,已经知道心在一个地方。”

  

  

阿难只知用生灭识心,来推测思惟,所以世尊要用种种譬喻来开导他,来破他的妄执。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佛即追问:“今在何处?”阿难答言:“这个明了的心,既然不能知内,而能见外,我再三思惟忖度,一定潜伏在眼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好像有人,拿著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浅绿色宝石,碗字照中文意义是小盂,这里则喻如眼镜,用透明小盂盖合在眼上,亦可以看见东西),合在他的眼睛处,合即戴。虽有物合,即眼睛虽戴上眼镜,但一点都有阻碍,所以眼根一看见,便能分别是什么,即是说:琉璃不阻碍眼见,眼根不阻碍心见。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为何我的觉察明了,而能分别之心,不能看见身内之五脏六腑?这乃因在根里的缘故,清清楚楚能看见外边的东西,一点都无障碍,因为是潜伏在眼根里边的缘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问阿难:“如果照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犹如琉璃一样,那么当那个人用琉璃罩盖在眼睛上,应当看见山河大地,但是否还可以看见琉璃呢?”阿难答说:“世尊!这个人戴上琉璃镜时,实在亦见琉璃镜的。”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