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义理▪P11

  ..续本文上一页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 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 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 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 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 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 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 坏,所以是苦。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 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 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 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 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 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 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 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四、集圣谛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 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 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 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㈠、烦恼: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只介绍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 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既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 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 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 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 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 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 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慢的种类: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 见,称为边见。

  ⑻、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

  爱的种类: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

  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为后有爱。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喜集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妻再结来生缘。

  因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 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 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 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 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㈡、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无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⑴、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⑵、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第三节)

  五、灭圣谛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槃。

  ㈠、涅槃:

  ⑴、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

  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 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⑵、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