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11

  ..續本文上一頁同事,跟你吵過一次架 後,兩人見面就不說話,因爲某種業因緣,你不能離開他,天天要會面,這就是 怨憎會苦。

  6、愛別離苦:與至親,相愛的人乖離分散,所以苦。因爲某一些因緣,所心愛的人兒離你遠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覺到苦。比如做父母親的,女兒出嫁或是兒 子出國留學,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常挂心頭。有的傷心流淚,哭哭啼啼;有的 睡不著,吃不下。這些還不太嚴重,嚴重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愛,相愛的人卻偏偏 被拆散,很多情侶就因此跳樓殉情。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東方有梁山伯 與祝英臺,這些纏綿偉大的愛情故事,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淚流滿襟。

  7、求不得苦: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結果還是得不到,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爲人的欲望太多了,這樣多的欲望我們沒法實現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蘊苦:我們對五蘊(既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的身心産生執著,稱爲五取蘊。取是執取的意思。五取蘊刹那刹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 壞,所以是苦。

  在這叁苦與八苦中,真正的苦是發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聖人能覺知。佛教所說的苦與世間人所說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並不是世間人所 知的苦受、樂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覺知的苦是:這個世間一切都是有爲變化,終歸變滅,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稱爲“行苦”。如果佛陀沒有爲我們闡述,我們凡夫對它是不知不覺的,因爲我們迷在苦、樂之中。這個苦必須以智慧觀察,所以初學佛者應以聞、思、修中的“聞慧”來了解“行苦”是一種苦。這個“行苦” 並非“苦苦”與“壞苦”,而是因爲不自在,就是苦。苦聖谛中最究竟的苦是“ 行苦”,如果沒有它,我們可以想盡所有的方法,修各種福報,追求種種的樂受; 如果福報很大,在天上或人間享受五欲之樂的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苦爲何物,只 知道樂,那麼這個苦聖谛就沒法成立。但實際上並不如此,這五欲之樂是包含在 行苦中,因爲它會變化、變壞;也就是說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樂,但天福 有享盡之日,樂報沒了,苦報就接踵而來,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四、集聖谛

  集聖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稱爲集聖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 就是業力被煩惱所引發出來;集取就是煩惱在造業。因爲我們過去造種種的業形 成力量,加上過去與現在種種煩惱的引發,使我們受種種苦。所以這個集聖谛所 要講的就是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諸業行。

  ㈠、煩惱:佛說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教導我們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之。然而這個八萬四千是表示多數,它說明衆生有很多煩惱,我們不可能全部認識,只要認識主要的煩惱即可,它們是六根本煩惱以及大、中、小隨煩惱。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只介紹六根本煩惱。此是凡夫非常嚴重的煩惱,因爲他引發其它煩惱的 生起,所以稱之爲根本煩惱。六根本煩惱又稱爲十惑,它們既是:

  ⑴、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類的一生就是在這其中打滾,虛度一生。因爲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他束縛。 我們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爲生活奔波,忙這工作,拼命想發財,這就是貪財。 同事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些人又貪吃;到了某一段年齡有對色欲(淫欲) 有種種的貪求,所以說我們的人生就是爲了滿足五欲而過活;如牛被人牽著鼻子 走,我們也如牛一樣被五欲牽著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貪是煩惱。

  ⑵、嗔就是生氣的意思,這個生氣有很多種類,人家罵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你要抛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⑶、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爲癡。

  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好像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 此外,對四聖谛、叁寶的實、德、能,既是說對于真理的真實、叁寶的功德、自 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無知,都是愚癡。

  另一種愚癡就是對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爲你講佛法,你不懂對或不對,人家跟你講對的,你以爲是錯;人家跟你講錯的,你卻以爲講對,這也是愚癡。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稱爲慢。比如某人的兒子修完大學課程後,那個做母親的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或是有人養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覺得了不起,帶著那只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財産等,都稱爲慢。

  慢的種類: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爲跟他平等,結果你覺得自己了不起。3、自己比別人差,但不認輸,卻認爲他人沒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這是慢的心裏在作怪。

  ⑸、疑:對于佛法因果道理懷疑。

  ⑹、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裏面有一個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邊見:執著斷、常二見。就是說認爲“我”是永恒的,就是執住“常”;認爲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這就是執著“斷”。我們凡夫就是有這兩種邪 見,稱爲邊見。

  ⑻、邪見: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它包括:對因果起不正確的知見,撥無因果;認爲沒有過去世,沒有將來世,這些都是邪見。

  ⑼、見取見: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稱爲見取見。我們凡夫又一個很深的執著,認爲我的見解才是對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這叫做見取見。

  ⑽、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確的戒律,稱爲戒禁取見。比如有人放生,放雞說以後不能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這其中沒有因果關系,根本無此事,佛陀是根據因果道理來製定戒律,所以這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爲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脫,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菩薩道行者,爲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衆生,所以吃素,這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並非是爲了要解脫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脫,牛羊早都解脫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豬狗戒,他們學習牛羊豬狗所做的一些行爲;有些不吃這些衆生的肉,好像興都教徒認爲牛是神聖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卻認爲;豬是肮髒的,所以不吃豬肉等,這些都是戒禁取見。

  這六個根本煩惱妨礙我們解脫生死,其中嚴重的叁大煩惱是貪、嗔、癡,稱爲叁毒;在這叁毒中最嚴重的是貪愛。

  愛的種類:

  1、對樂欲、財富、權勢等五欲之貪求與執著。 2、對意念、理想、觀點、意見、理論、概念、信仰的貪求與執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貪求與執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說我們煩惱中的“愛”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論說“若愛、若後有愛、若貪喜集行愛、若彼彼希樂愛是名集谛。”就是說貪愛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們對現前的事物苦苦貪求,此稱爲愛。

  1、後有愛:我們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後的將來,而這樣的貪愛,使我們死後將來再繼續受生,稱爲後有愛。2、貪喜集行愛:當現前的境界出現時,我們因迷惑而執著它,稱爲貪喜集行愛。 3、彼彼希樂愛:我們知道現前這樣快樂的境界,追求將來也要有這樣的境界,稱爲彼彼希樂愛。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適意、恩愛,希望將來死後夫妻再結來生緣。

  因爲這種種的愛,使到我們死後再來生死輪回。由這個貪愛的煩惱使我們産 生常、樂、我、淨四個顛倒。在這個貪愛之中有一個“自體愛”,稱爲我執。衆 生對這個我執深執不舍,便無時無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 爲這個貪生的欲望,使得過去、現在所造的諸業得到滋潤,繼續向前推動。業是 過去的因,貪愛這個煩惱是現在的緣,因緣和合,我們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㈡、業:我們過去及現在世所造的種種業行,它也是屬于集。因爲業行能集無量種衆生業道于內身。

  ⑴、業的意義:業爲造作義,既是有意造作之行爲稱爲業。業所造成之效應(果報)稱爲業報。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惡、無記叁種,形成善、惡、無記叁種業報。

  ⑵、業的推動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愛”滋長意志造業,是生命能繼續延續及向前邁進。(請參考第叁節)

  五、滅聖谛

  滅聖谛既是苦滅聖谛。它說明衆生可以從生死相續不斷的苦報中得到解脫。滅是指滅除惑、業、苦,斷著貪嗔癡等無明煩惱,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滅,既是涅槃。

  ㈠、涅槃:

  ⑴、涅槃之意義: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義。佛說涅槃是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實相既是真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诠釋,唯有智者親自證悟方知;

  故說:“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測。”涅槃並非因緣所生,是無爲,是沒有造作的,並不是語言所能闡釋的,不是常,不是無常,也不是斷; 不是苦,也不是樂,無相可得。既然什麼都不是,爲什麼還有這回事呢?

  ⑵、佛陀演說涅槃的原因:因爲世間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皆是無明煩惱之産物,而我們因迷惑以爲有的一切事物,它們的實相是非有非無(離有無)之不生不滅。我們凡夫所知道的生滅幻相,是迷惑而執著以爲有的,本來沒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無。如果說有,就是執著常;如果說無,那就是執著斷。我們凡夫一直在這相對的概念裏打轉,在講涅槃時,佛陀不講有、無,生、滅;他講非有非無,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有會使人誤解爲:除生、滅之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那又是錯誤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滅萬法之中,具有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覺,認爲它是生滅的。比如我們觀賞《釋迦牟尼傳》這部電影,從佛陀降生到他涅槃,這只不過是銀幕裏的變化罷了,裏面並沒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閃來閃去,在這些光影中,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這爲聖者在生,在滅。而…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