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來是不生不滅,但是我們的智慧被煩惱所遮蓋,就以爲他有生滅,故唯有斷除煩惱的聖者,才能證得這個涅槃。此涅槃並非是在生滅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滅之法可以證得;而是在生滅法之中,發現到不生不滅之真相,此才可稱爲證得涅槃。
這世間一切生滅無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擺脫它,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地方去。但是沒有這樣的地方,這個的地方就在生滅無常裏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因爲我們迷惑,所以以爲它生滅。當一個人覺悟之後,就會發現到:原來在這生滅萬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所以證悟的阿羅漢聖者,並沒逃到另一個地方去,而是在這個世間體悟到一切萬法本來不生不滅,稱爲證得涅槃。涅槃並不屬于因果,所以涅槃並不是我們斷除了煩惱後所得到的果報。《金剛經》曰:“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佛陀證悟涅槃(成佛)時,無一物可得,阿羅漢證悟涅槃亦複如是。我們衆生就是獲得太多,這邊拿,那邊抓,“財産”太多,樣樣都放不下,所以沒辦法覺悟與解脫。如果有一天,我們覺悟到無所得時,既是斷除了一切煩惱,那時就證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無生,無生所以不滅,所以涅槃有稱爲不生不滅。因爲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無,就是不是有,也不是無,故涅槃不屬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誤解了涅槃,他們迷惑地問涅槃以後,那個人存在嗎?他去了哪裏?但是涅磐是無生,無生就沒有滅,就不能稱爲有,也不能稱爲無。一個東西生出來,你稱它爲有,它滅掉了,你稱它爲無,沒有生不能稱爲有,不能稱爲無。涅槃不屬于有、無,就不能問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煩惱的概念。涅槃並沒有一個人證到涅槃,因爲覺悟涅槃的人一無所得,包括這個“我”,就是他覺悟到“無我”,既然無我,就沒有我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就是沒有煩惱的智慧,這其中無一法可得,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來看,證悟涅槃者再也沒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斷滅,他不會認爲這個世間給他種種苦,要把它們斷掉,他的內心沒有執著與挂礙,寂滅清涼、(寂既是寂靜不動;滅既是煩惱不生。)心行處滅,這和我們凡夫不同,凡夫的心無時無刻不住在一個地方造作,而證入涅槃者就沒這回兒事。
六、道聖谛
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稱爲道。廣義的說有叁十七道品,狹義的說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層次可分爲五個次第:
①、資糧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處。
②、加行位:觀四聖谛,既是觀苦、集、滅、道谛。
③、見道位:覺悟見惑,斷叁結,既是斷除我見、戒禁取見以及疑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
1、我見結:身見是一種知見,因這個知見使我們做出種種傻事,而見道的人沒有我見,但並不等于沒有我慢。我慢是我們的內心高舉,認爲有一個主體存在;而我見是執著現前的身心有一個我。所以見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見,沒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見結:守持種種不正確的戒律,見道者無此煩惱。
3、疑結:見道的人對于佛、法、僧有絕對的信心,絲毫無懷疑。
所謂見道既是見到涅槃之道路,我們現在聽聞佛法,是聽涅槃之道,並沒有見。比如我告訴你從新加坡怎樣搭飛機到東京,下了機要怎樣搭車到火車站,從火車站怎樣搭車到一個鄉下,再從鄉下去一間寺廟。如果你們從頭聽到尾,這只是聽而已,但是你們真的去到那個地方,那才是見道。我們聽聞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覺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時候,那就是見道。見道的人斷除了我見、戒禁取見及懷疑叁種束縛他們的輕微煩惱,稱爲叁結。
④、修道位:修行者見道後繼續修行,稱爲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叁果聖者,這些聖者稱爲有學聖人。
⑤、無學位:既是證悟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已經完全解脫煩惱,再也不必學習即修行解脫的方法,稱爲無學,所以阿羅漢稱爲無學聖人。
㈡、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門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幾種:
①、五停心:修習以下五種法門,能製止心內的過患,然後得定而引發智慧。觀法: 所對治之煩惱:
不淨觀——對治貪欲——觀內身不淨,除色身愛;觀外身不淨,除淫欲愛。
慈悲觀——對治嗔恚——于怨親等觀,慈心與樂,悲心除其苦。
因緣觀——對治愚癡——觀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緣,其中無我、無作者、無受者
界分別觀——對治我慢——觀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無有一合相之我。
數息觀——對治散亂——數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這五停心中的不淨觀及數息觀是修行入道的初門,合稱爲二甘露門。
1、不淨觀:觀察自身與他身的不淨,爲了對治我們的貪欲,因爲我們對身體有貪愛,這是一種煩惱,也是一個心病,佛陀就爲我們開了一帖藥方,叫做不淨觀,我們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歡上他,是因爲認爲他漂亮、幹淨等等,那是因爲我們的智慧被貪愛的煩惱所遮蓋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淨觀是告訴我們要看他不淨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沒有一樣是幹淨的,皮膚流出來的是汗,七孔流出來的都是糞,是肮髒的。皮膚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裏所裝的都是糞便,所以我們的身體是“糞桶”,不是“飯桶”。我們最嚴重的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不淨觀以破除之。
2、慈悲觀:慈悲觀是要對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給衆生快樂,修悲就是要拔除衆生的苦。我們要經常作這個慈悲心的觀想,慢慢地對于衆生就不會嗔恨,生起 憐憫之心,所以說慈悲觀能對治嗔恚。
3、因緣觀:觀十二因緣以對治愚癡。在這十二因緣的流轉中無我、無作者,沒有受者。
4、界分別觀:我們觀察十八界以對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稱爲十八界。我們個別觀察它,裏面沒有一個我,這十八界合起來的一個整體,稱爲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觀十八界可以對治我慢。
5、數息觀:稱爲阿那波那,譯爲持息念(數息)。修數息觀對治散亂的心,我們的心如猴子般跳來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氣上,慢慢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這五種修行方法稱爲五停心,它可使我們的煩惱:貪、嗔、癡、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靜。
②、四念處:又名四念住,所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四念處對治我們的常、樂、我、淨四顛倒。
1、身念住--觀身不淨:觀色身四大不淨,乃至外境亦不淨,以對治身體幹淨的顛倒想。
2、受念住--觀受是苦:觀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樂舍,叁種皆是行苦,因爲它無常變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觀受是苦對治樂的顛倒。
3、心念住--觀心無常:觀六識心生滅最迅速,無有一念停留,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兒變化,佛陀說吾人之身還有幾十年慢慢地發生變化,可是我們的心念一秒鍾卻不知道變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觀心無常。衆生執著這個世間有一個精神不變的我--心。這是一種顛倒,一種錯誤,這個心是變化無常的,並不是永恒不變,所以要觀心無常。
4、法念住--觀法塵及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而我們執著有一個我,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
四念處必須從觀身不淨,而觀受是苦,然後觀心無常,最後觀法無我。因爲身體的活動叫粗,受比較微細,心比受微細,而法是最微細的。(參考《四念處》)
③、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見:對事的如實知見,出世間的正見唯有在見道者最爲清淨;對宇宙人生生死與解脫之四聖谛理,智所證知,直窺實相。世間正見只是一堆經驗所積累的知識,是通過名稱、標志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之正確分別罷了。出世間正見唯有通過修禅定及放下一切雜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聞佛法而分別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見,所以正見由多聞、思維、修持得來。
2、正思維: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故又稱爲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業的行爲。比如說蟑螂損害人類是害蟲,我們應該殺它,如果這是正確的道理,那人類損害其他的衆生,它們也應該殺我們!這是不正確的思維,因爲這其中摻雜了“我”的煩惱,以人爲中心,認爲有損人類利益的是害蟲,所以我殺它不要緊,它殺我不行!
3、正語:即戒止口之四惡業。
①、不妄語欺騙。 ②、不兩舌,搬弄是非;或發表引起兩者間之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 ③、不粗惡口罵人或苛刻、酷毒之諷刺等。 ④、不作無意義及無利益之空談或花言巧語--绮語。
不講這四種話語就是正語;我們應該合理、真誠、以及和藹可親的話。
4、正業:不是正當的職業,而是正當的行爲,即戒殺生、邪淫、偷盜等,行爲善良,不侵害一切衆生就是正業。于修道時,在行住坐臥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衆生、軍火、殺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賭等。若是出家衆,則如法求衣服、飲食、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進):精進努力離惡向善,即精進修道。這裏的正精進專指 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謂四正勤既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惡另不生 ④、已生惡另滅
7、正念: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爲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既是憶念正法,如四聖谛、八正道、四念處及菩薩道等等修行方法爲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時時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對于念佛的境要明記不忘,這叫正念;如果念佛時想吃東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時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覺知心已隨境轉,也是失去正念。這個八正道…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