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槃。
㈣、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⑴、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槃。
涅槃有两种:一者、有馀涅槃。二着、无馀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馀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⑵、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第九节 六波罗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垛”(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垛”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垛”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
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 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勤修六度、乘六波罗蜜船,能运载众生及自身,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令心达到最自在、安乐的寂灭境界。菩萨要,即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度(檀那波罗蜜)
檀那,为布施之义。檀那波罗蜜,意译为布施度,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二是法施,三是无畏施。
①财施:指身外之物施舍给需要的个人,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往昔释迦牟尼佛于因地修菩萨行时,舍财施宝、割肉喂鹰、舍身喂虎,为利益众生,悉能布施供养,无有吝惜。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槃,称为法施。《大智度论》云:“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法施可分为三种:一、人天法施,以人天善法教化众生,如佛法五戒、十善等,令众生持守,而获人天胜报之利益。二、小乘法施,以小乘佛法教化众生,如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等,俾使行者修道断惑,出离三界,证得涅槃圣果。三、大乘法施,以大乘佛法教化众生,如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四摄法等,令众生发大誓愿,勤修菩萨万行,自利利他,成就无上佛果。若能以俗谛、真谛、中道第一谛之理教化众生,令其了达三谛圆融之妙理,即是最上乘的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槃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一般世人只知布施给穷人、病者,而不知“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若以恭敬心供养三宝,即与三宝、圣贤结缘,能增长自己的福德,此属敬田;若布施给穷人、病者,此属悲田;布施给师长、父母,则属恩田。无论财施、法施、无畏施,皆须以恭敬心、慈悲心、清净心为本。更进一步,要达到三轮体空(无能施之人、无受施之对象、无所施之物),明白三轮了不可得,当体即空,方能真正圆满布施波罗蜜。
(二)持戒度(尸罗波罗蜜)
尸罗,为戒及清凉之义。尸罗波罗蜜,意译为持戒度,能对治毁犯,止恶生善。三业之非,焚烧行人,戒能防息,远离热恼,得清凉果。《大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由此可知,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的因缘。
戒是佛陀所制定的规范,有小乘戒、大乘戒。小乘戒着重戒相,持身不犯,身、口违犯戒律,才算犯戒;大乘戒以心为根本,制心不犯,方名持戒清净。大乘戒由戒相而回归戒体,戒体即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时时刻刻观心反照,直截了当在起心动念处修,持守心戒,如此即最微细的持戒,亦是最高的戒法。以偷盗为例,持守戒律者,见有巨款在前,身不盗取,此为一般戒相之持守;而持戒严谨者,除了身不贪财,不取非己之物外,更能守护六根,不令驰散;若能达到心念不动,清净无染,则为真正守持微细戒。
因心量不同,故持戒有积极与消极之别。以五戒为例,若只是自身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乃消极的持戒;若不仅不杀生,更能积极救生、护生;不仅不偷盗,更能主动布施、供养;不仅不邪淫,亦能积极宣导清净行;不仅不妄语,更能说正语、爱语;不仅不饮酒,亦劝人不饮酒,如此便是积极的持戒。消极的持戒仅是自利,积极的持戒则是自利利他之菩萨行。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
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
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