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團平靜,寂滅的境界,稱爲涅槃。
㈣、佛陀在經中對十二因緣有各種譬喻: ⑴、植樹的譬喻:流轉門有如種樹澆水加肥料,樹木就茁壯成長;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長不好;如把樹砍掉,那它就長不起來。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我們在“受”這兒加水、加肥料(加愛、取),那它就越長越多,長出將來的業有,生、老死。如果在“受”這兒把它斬斷愛、取(不加水與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長,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進入無馀涅槃。
涅槃有兩種:一者、有馀涅槃。二著、無馀涅槃。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是處在有馀涅槃的狀態,他沒有愛、取了,這就好比一棵樹,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樹根和樹幹還存在,繼續等到這棵樹老、死。因爲阿羅漢有過去的業繼續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體舍報後,沒有了“受”、“觸”、“六入”,那就好像樹根斷了,他再也不來受生,那麼我們就說他把這十二因緣這棵樹的根都斬斷,再也不能成長了。
⑵、油燈的譬喻:如果油燈添油,他就會繼續燃燒,反之油燈就會熄滅,佛說十二因緣亦複如是。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十二因緣時,如人口渴,發現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萬不要喝它。這比喻愛、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它有毒,喝了會被毒死,使得我們再來輪回生死。如果我們不想要這些業報,就不要去愛、去取,這樣才能截斷生死的流轉。
第九節 六波羅蜜
一、菩薩之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垛”(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垛”是有情之意,“有情”簡單地說既是衆生;“菩提薩垛”就是覺悟的衆生。覺悟的衆生有叁種:一者、羅漢--自己覺悟;二者、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叁者、佛--自己能覺悟,又可以引導衆生覺悟,而且他的覺悟是最圓滿。
二、菩薩之行爲
菩薩的行爲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菩薩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衆生;既是菩薩應學習種種智慧自度,做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引導其他衆生也能走上解脫之道。
叁、菩薩之開始
菩薩都從凡夫做起,甚至于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行菩薩道時,也是凡夫。凡夫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既是發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薩道的最初所應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衆生。如果只是貪求成佛之心,沒有要救度衆生之心,那不等于說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以大悲心爲基礎,見衆生受苦,就會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發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如果只是羨慕佛果是至高無上的覺悟,爲追求這樣的覺悟而發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衆生,只不過是要求個人的解脫罷了,此種心並不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薩,我們稱他爲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必須發種種成佛度衆生之願望,以此願望爲目 標,以完成他的願望爲目的,願望實現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薩勤修六度、乘六波羅蜜船,能運載衆生及自身,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令心達到最自在、安樂的寂滅境界。菩薩要,即是六度波羅蜜,以實現他成佛之願。
四、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行爲。六波羅蜜是古印度話(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個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沈,一旦遊到岸邊,登上陸地就安全、安穩,絕不會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沈,所以稱爲度到彼岸。佛陀說衆生在生死苦海中飄浮,沒法遊到安全之陸地上,比喻修行者斷除了煩惱,就是已經出離了生死輪回,到達沒有生死之彼岸,稱爲波羅蜜。發菩提心者,必須修種種的六度萬行,以完成他成佛之願。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度(檀那波羅蜜)
檀那,爲布施之義。檀那波羅蜜,意譯爲布施度,能對治悭貪,消除貧窮。布施有叁種,一是財施,二是法施,叁是無畏施。
①財施:指身外之物施舍給需要的個人,或資助慈善團體。一切身外物稱爲外財,所以財施也稱外施。
②無畏施:我們令衆生不害怕,無恐怖,無災害,稱無畏施。往昔釋迦牟尼佛于因地修菩薩行時,舍財施寶、割肉喂鷹、舍身喂虎,爲利益衆生,悉能布施供養,無有吝惜。菩薩行無畏施時往往連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給衆生,故無畏施也稱爲內財施。佛說持戒就是一種無畏施。
③法施: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勸導人們修善斷惡,離苦得樂,乃至涅槃,稱爲法施。《大智度論》雲:“語妙善之法,爲人演說,是爲法施。”法施可分爲叁種:一、人天法施,以人天善法教化衆生,如佛法五戒、十善等,令衆生持守,而獲人天勝報之利益。二、小乘法施,以小乘佛法教化衆生,如四聖谛、四念處、八正道等,俾使行者修道斷惑,出離叁界,證得涅槃聖果。叁、大乘法施,以大乘佛法教化衆生,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四攝法等,令衆生發大誓願,勤修菩薩萬行,自利利他,成就無上佛果。若能以俗谛、真谛、中道第一谛之理教化衆生,令其了達叁谛圓融之妙理,即是最上乘的法施。
爲什麼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爲我們有種種煩惱,所謂貪瞋癡叁毒,在此叁毒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貪,要解決此大煩惱,就要從布施著手。因爲衆生認爲千辛萬苦得來的財物是屬于自己的,舍不得給別人,那就是貪心在作怪,我們要由捐一毛錢,捐一塊錢給衆生,從中慢慢開始學習布施。吝啬與貪心的煩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爲有行布施才能對治我們悭貪之心。凡是貪心煩惱重的人,是不舍得把自己的財物給予別人的,故佛陀教導衆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並不能完全稱爲行菩薩道。因爲此種布施只是度個人內心的煩惱而已,而菩薩是觀察到衆生苦,願令一切衆生得樂,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薩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有果報的,他要行菩薩道,利益衆生,其本身必須要具足種種福德因緣,而此福德因緣是要靠修行得來的。菩薩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財富,這樣對衆生的影響力才大,衆生才會聽他的話,所以菩薩要求種種福德。佛陀說他是一個求福德的人,是福德圓滿的覺者,他的福報是世間第一,即使是佛陀涅槃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世人還建造金碧輝煌的廟宇來供奉他,而這種福德圓滿是佛陀累劫修行布施波羅蜜得來的。因爲佛陀有很多福報,才能以無量無邊的財富布施給衆生,故菩薩修行的第一步爲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將來的果報,不能稱爲到彼岸,這只是求人天福報罷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脫,對治悭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個行菩薩道者,也要行布施、因爲要度自己悭貪之心,同時將來還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薩看見衆生疾苦,以其所擁有的龐大財産布施給衆生,令衆生得樂,所以此叁種布施是行菩薩道者所應做的事。
一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如有人向他討錢,就應該布施,如果他一毛不拔,舍不得施與,就沒有資格稱爲菩薩,沒資格達到解脫之境界,因爲他還有悭貪的煩惱,世間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濟世,爲慈善事業盡心盡力,何況是菩薩行者呢?
法施令衆生能聽聞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惱的,同時也使他們懂得解脫的道理,能令他們走上解脫之道,這叁種布施能度我們到達生死解脫之彼岸,故稱爲波羅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貪求地位、福報、名譽,這不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故不能稱爲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爲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而講的。
一般世人只知布施給窮人、病者,而不知“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若以恭敬心供養叁寶,即與叁寶、聖賢結緣,能增長自己的福德,此屬敬田;若布施給窮人、病者,此屬悲田;布施給師長、父母,則屬恩田。無論財施、法施、無畏施,皆須以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爲本。更進一步,要達到叁輪體空(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明白叁輪了不可得,當體即空,方能真正圓滿布施波羅蜜。
(二)持戒度(屍羅波羅蜜)
屍羅,爲戒及清涼之義。屍羅波羅蜜,意譯爲持戒度,能對治毀犯,止惡生善。叁業之非,焚燒行人,戒能防息,遠離熱惱,得清涼果。《大智度論》雲:“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于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由此可知,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的因緣。
戒是佛陀所製定的規範,有小乘戒、大乘戒。小乘戒著重戒相,持身不犯,身、口違犯戒律,才算犯戒;大乘戒以心爲根本,製心不犯,方名持戒清淨。大乘戒由戒相而回歸戒體,戒體即不生不滅的這念心,時時刻刻觀心反照,直截了當在起心動念處修,持守心戒,如此即最微細的持戒,亦是最高的戒法。以偷盜爲例,持守戒律者,見有巨款在前,身不盜取,此爲一般戒相之持守;而持戒嚴謹者,除了身不貪財,不取非己之物外,更能守護六根,不令馳散;若能達到心念不動,清淨無染,則爲真正守持微細戒。
因心量不同,故持戒有積極與消極之別。以五戒爲例,若只是自身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乃消極的持戒;若不僅不殺生,更能積極救生、護生;不僅不偷盜,更能主動布施、供養;不僅不邪淫,亦能積極宣導清淨行;不僅不妄語,更能說正語、愛語;不僅不飲酒,亦勸人不飲酒,如此便是積極的持戒。消極的持戒僅是自利,積極的持戒則是自利利他之菩薩行。
戒律可分爲叁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①律儀戒:
佛陀所製定的各種戒律,稱爲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爲律儀戒。受持律
儀戒的原因有叁:
⒈爲了防止墜落,確保我們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間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況是一個菩薩行人?所以菩薩行者更應該杜絕各種侵犯衆…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